医学这个行当门槛比较高,骨子里要有情怀,心中要装有仁爱之心,会交流善沟通。同时对于医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比较苛刻,只会治病还不行,还要学会看病。所以医生光掌握技术不是唯一,学会思考才是不二的选择。技术是匠的范畴,思考是师的必备。我国著名的血液病专家邓家栋教授说:能不能成为好的临床医生、成为出色的专家,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疾病五花八门,病人形形色色,看病既没有公式,也找不到口诀。基层医生要想把这些错综复杂的疾病搞清楚弄明白,只有在临床思维上下功夫,找突破口。


先看一下临床思维定义:是指对疾病现象进行临床研究、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过程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由此认识疾病、判断鉴别,做出决策。想必每位基层医生都知道,任何病人都是以症状为主诉来看医生,而此刻恰是临床思维的起点。所以,诊室的故事是从临床症状开始说起。


(1)症状学是临床思维的基础。


熟悉症状学无疑为基层医生临床疾病的解惑打好了根基。症状与疾病密切相关,典型的症状直指疾病的核心,如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医生马上会想到急性心肌梗塞;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医生第一个会考虑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从症状想疾病是正确的临床思维,而从疾病推症状就显得与正常的临床思维有些背道而驰了。所以诊断疾病前,先要找症状,有了症状目标就确定了。用症状与脑子里的疾病排列组合一下,说不定疾病的诊断就出来了。


(2)要确立临床思维的整体观。


疾病只有在活着的人身上才能称其为病,诊病就是为了治病,人死了治病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不要把病和人割裂开来,看似局部的病,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即使是局部疾病,也会对病人产生全身影响。临床思维忌讳那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狭隘想法,既然是人得病,就要把病人当人看。细胞、器官有生命,但不是病人的全部。当然临床思维的整体观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既要注重病人的躯体感受,也不能忽视病人的心理痛苦。没有什么疾病是会给病人带来愉快感受的,所以“心痛”总会发生,“心痛”都是全身的痛。失去整体观的医生临床思维的眼光一定是短视的,人文情怀一定是不饱满的。


(3)临床思维中要懂得病情评估。


人得病总会有轻重缓急,有些病与时间密切相关,赢得时间就会赢得生命。反之,就会错过救命的最佳时机。所以,临床思维少不了要把病人分成“三六九等”,即:病情评估。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疾病自身的特点,将病人划分为:濒临死亡病人、危重症病人、潜在危重症病人、无生命危险的病人。治病先要保命,有命在治疗才有意义,否则再具备什么样高大上的设备都无济于事。但临床工作中,只顾治病不顾保命的医生并不少见,可见没有正确的临床思维幼稚错误就会频出。


(4)自重而轻的思维模式。


小病、轻病固然没有生命危险,但谁又能说感冒就一定不会死人呢。故此,临床思维要养成自重而轻的思维模式。病人都有避重就轻的心理,有时会把病情说的轻描淡写,甚至有的医疗机构也认为病情没有什么大问题。切记,医生下没有大碍的诊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有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有风险疾病病人的气魄。如胸痛的病人,首先要考虑有没有心肌梗塞、肺栓塞、主动脉夹层诊断,再考虑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等。即使事后有人说我吓唬人,也先不要跟病人说宽心话。


(5)病因的寻查是治病的关键,也是对临床思维能力的考验。


症状是寻因的基础,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有症状就有原因,但找不到原因不一定就是无能,看看这三条基层医生能不能对上号:其一、掌握的知识确实不够,疾病认识我,我却不认识它。今后只能按照毛主席教导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苦练内功;其二、在疾病的早期,疾病只显露出冰山上的一角,更多的诊断依据还没有表现出来,只能期待时间得到答案。基层医生记住一句话:有时,时间是临床思维的好帮手;其三、疾病不按常规出牌,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多了那个,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时,临床经验的积累可能会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由此可见,基层医生要知道助力临床思维的好办法就是多问为什么,多积累临床经验,而不要想当然。


(6)临床思维需要疾病的相关基础知识引路。


记得上医学院的时候学了许多与今后临床医学相关的基础课,如: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生理学等,那时候还没有接触临床,脑子里疾病的概念不多,所以对这些基础课程的理解既不深刻也不透彻,只是凭着年轻记忆力还不错,把这些知识强行地留在了脑子里。现在看来疾病的发生发展每一步都有其病生理基础,有着好的临床基础知识背景无疑会对临床思维起着如虎添翼的作用。寻着基础知识走可以使一些诊断含糊的疾病,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寻着基础知识走即使对有些疾病不能明确诊断但也可以达到排除诊断的目的。基层医生为了达到更好的临床思维,有时候还要恶补一下医学的基础知识。


(7)病人是激发临床思维的动力。


人的思想枯竭的时候、思维凝固的时候一定是远离了生活的土壤。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医生永远离不开病人。所以,医生只有把自己放在病人堆里摸爬滚打,才是是激发临床思维的动力。疾病不是想象出来的,疾病是观察出来的。触景生情,才能有感而发。知识来源于生活,病例来源于积累。与病人相处,与疾病同在,使得疾病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可以尽收医生的眼底。殊不知细节的观察,可以产生巨大的临床思维火花,因为细节决定于临床思维的成败。基层不缺病人,但基层医生能否走家串户,取得病人信任,进而和病人携手共同抗御疾病,是提高基层医生临床思维的关键所在。


(8)病史是医生诊治治病的基石。


病史把医生带进临床思维的故事中。医生从症状走进临床思维,通过病史使临床思维达到高潮。同一个病例,不同的医生,不同的临床思维方式,会演绎出不同的临床结果。临床思维反映在病史的每一句问话中,多余的话不说,与诊断无关的话不问。一个病史,一份病历是临床思维的展现。不会写病史的医生,一定是没有临床思维头脑的医生,而没有思维头脑的医生理应被认为是不称职的医生。问病史是基层医生看病的童子功,也是临床思维见功力的地方,抓住它、重视它。


(9)查体是临床思维的延续。


查体是每位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说话”需要思维,“动手”也需要思维,所以查体是临床思维的一部分。急诊医学涉及到急症、涉及到危重症,对于病人时间就是生命。查体的内容、查体的顺序需要当机立断,这里无不显露出急诊医生的思考和智慧。同一个病,不同的体征;不同的疾病,同一个体征;查体结果的分析还是离不开临床思维。查体比任何医疗设备来的都要简便、易行、经济,但却包含了诊断疾病的大量信息。用好它对于病人、医生和医疗开销都有百利而无一害。当然什么是可用的信息,什么是不可用的信息或暂时用不上的信息,需要医生思考后把它分门别类。医学是涉及人的学科,人有思想,思想和思想碰撞才有火花,病人需要有思想的医生,而不是被冰冷的仪器所代替。所以查体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在临床思维上的体现,也是一种医患之间思想的交流和人文医学的呈现 。


(10)辅助检查体现临床思维能力。


近百年来医学的进步更多地是体现在医疗科技上,各种辅助检查手段的出现使许多之前不能确诊的疾病得到了明确的诊断,既往的许多疑难杂症已在先进的医疗设备面前俯首称臣。但唯仪器论永远不会让疾病轻而易举地退出历史舞台,未来辅助检查也不会代替医生的大脑和思维作为唯一诊病治病的工具。面对项目繁多、眼花缭乱、价格不菲的各种辅助检查,医生的选择决定了其临床思维的深度和良好的人文价值观。那种毫无指向、费时费力费金钱的去做各种辅助检查是对病人生命的不敬畏,更是缺乏临床思维的一种低级表现。了解各种辅助检查在疾病应用的指征和优缺点,熟悉哪些病人需要用哪一种或哪一些辅助检查是临床医生的一种能力,即:临床思维能力。


(11)时间在临床思维占有重要的份额。


只要地球在无时无刻地转动,时间就不会静止不动。任何疾病也都会遵从这个规律,就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此一时的病和彼一时的病会有天壤之别,即使有些病肉眼不能观其变化,其分子水平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医生的临床思维不能是僵化的、固定的,而应是变化的、发展的。有些病人来诊时,病情没有达到发病的高峰或处在潜伏期,化验指标波动也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可以瞬息,也可以逐渐发生变化,这时临床思维要紧跟时间与变化了的病情接轨。时间对于救命来讲,可以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时间对于临床思维来讲也可以是一睡定音。由于医学的局限性,有时正确的临床思维并不一定会带来正确的临床诊断,如果需要时间来说话,就听从时间吧。


(12)临床思维的结果是治病。


正确的临床思维是为了更好地诊病,诊病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治病。可临床思维一旦有误,诊病治病满盘皆输。理论上有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就有了目标,再乐观一些治疗就有了希望。但在临床工作中会发现,诊病和治病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以说诊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治病中布满荆棘,每一步走都是临床思维与再思考的过程。医学不是纯科学,有时医生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力比固定的知识本身更重要,所以不动脑子的人是不适合当医生的。治病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不是头疼医疼脚疼医脚,治病要了解病人的心理、要关注病人的营养、要解读病人的免疫状况。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用脑、需要思考、需要临床思维的指导。


这样看来,科学的临床思维确实很重要,是基层医生诊病治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临床思维不能是主观、片面、静止、习惯和唯仪器论思维。临床思维的核心应该围绕在:症状是疾病诊断的主线;病情评估是病人医疗安全的保证;病史和查体是诊病的基石;也许更多时候,时间会胜过一切仪器设备,成为诊治疾病最好的助手。有人说社会是由一群思想家组成,而头脑最好的人总是占据最佳的位置。好的医生从不缺乏哲学家的思考,如果能救人于水火,社会上这个最好的位置应该归属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