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学究,除了急诊医生这个公认身份,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跑者。



说到跑步,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是人的本能,不足为奇。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慢慢发现,现代生活中,很多人缺少了这种本能,跑步的人凤毛麟角。跑步这个习惯早被像我这样的成年人打进了冷宫。除非应急,否则很少能在工作或生活中哪怕跑上一二百米。


激发我跑步兴趣的,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2006年,我46岁,报名参加了医院举办的运动会。本来想着跑个100米,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没想到当场就被打脸。跑出起跑线没多久,我就累得气喘吁吁。我拼上吃奶的力气,脑子里命令自己跑跑跑,可双腿却不听使唤。100米的赛跑,我在50米就败下阵来。


46岁,我自认为还算是年富力强。急诊医生这个工作虽然用脑多一些,但对体力也有挺高的要求——抢救病人,黑白无休地倒班,遇上危重病人,加班加点也是常事。身体素质不好的医生,还真干不了这一行。


再想想自己的身体情况——自毕业工作后,体重涨了40多斤,肚子鼓起来了,脂肪肝出现了,血脂、尿酸也高了。


医生是救死扶伤,帮助人类重获健康的职业,可现在,连医生自己都变得不健康了,是不是有点讽刺。


从2006年开始,我把跑步作为工作和生活之外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事情,从400米起步,一直跑到今天42公里195米的马拉松。



当然,跑步的过程远远没有我写起来这么轻松。短短一个句子的描述,于我而言,却是13年里毫不间断的坚持。


这期间,有过突破生理极限时的痛苦、有过天人交战时的挣扎、有过对自己行为突如其来的怀疑,但最难的还是恢复人的本能的这种习惯。


我一边咬着牙跑,一边关注其他跑者的经历,希望能从别人身上获得激励,给自己继续跑下去的勇气。


跑步后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知名作家,也是一位跑者——村上春树写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完此书,似醍醐灌顶,没想到在医学专业书之外,还有很多图书可以给人以知识的养分,可以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所从事的医生这个职业。


此后,新世界之门打开了,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跑步的书、哲学的书、经典的随笔、医学史、文学书籍,都成了滋养我身心的源泉。


润物细无声。多年的跑步和读书生涯,让我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一天,当我来到病人身边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往刻板地关注疾病本身,而是把病人当作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我感觉自己变了,变得有了思想、有了感情、有了自己的观点,不再机械和盲从。


急诊科的情况瞬息万变,有痛苦有死亡,对病人和家属来讲都是噩耗。急诊医生在疾病面前不是常胜将军,在死神面前也经常一筹莫展。所以急诊医生在看病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智慧,更人性的关爱,以及对生死的了悟。


跑步把我从之前对人生狭隘的思考,带入到一个更广阔、多视角、多维度的天地,让我开始思考人世的疾苦、生命的内涵、活着的意义。


Unsplash © Calum MacAulay


2014年起,我开始把跑步、临床、读书、人生的思考以随笔的方式记录下来。只要是能触动自己的事,就有迫不及待思考的欲望,就会有马上写下来的动机。


与跑步一样,写作也成了我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


写的多了,受朋友们的鼓励,集结成册。


本书按撰写顺序排列。


有跑步感悟——通过26篇随笔叙述和反思跑步中的苦与乐,以及跑步对我身体带来的收获和心灵上的洗礼;


有急诊心路——通过24篇关于跑步的苦与乐,详细讲述了作为一名急诊医生,怎么看待健康与生命,并教大家如何保持健康;


还有人生反思——通过22篇随笔记录了自己跑步、读书时的思考与反思。


一直以来,我能坚持把这些文字记录下来,还有胆量把它公布于众,其中不乏有我自己小小的努力,但更多的都是来自家人、朋友和同行的鼓励。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夫人,负担起全部家务,让我为所欲为地把时间花在了跑步和写作上;我还要感谢渔歌医疗的医学编辑麦子,每次她都是我随笔的第一个审稿人,帮助我指出错字、错句。


书里的观点,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无关对错。这里面,没有谎言,没有虚伪,只有真实。我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情表露出来,期待与大家真诚地分享与交流。


所以,不管该书会得到读者们什么样的评论,我都会诚心地照单全收,因为任何善意的建议,都犹如阅读一本好书,是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更是自己下一步前进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