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6月11日再次出现疫情,至今已7天没有新发本土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报告了,可以说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北京这波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北京6月份的疫情与年初以武汉为中心的疫情不一样,这次它的疫源地集中在北京的新发地市场。按03年非典疫情推测,原以为在武汉疫情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新冠病毒这波在中国的感染算是结束了,谁曾想在北京又出现了新的波动。日后新冠病毒的感染会不会成为常态?今天发生在这里,明天在那里?其他新发的传染病会不会不期而至?这一切,都不是没有可能。


Cottonbro © Pexels


这场新冠病毒的感染让全世界可是花了大价钱,政治、经济、健康和民生都被牵涉进去,损失惨重。可能以后对传染病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世界会一去不复返了。经历了这场疫情,应该使每个地球人都要猛醒一下:做好在疫情常态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准备。


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谈何容易,更何况这种行为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了人的骨子里。但对疫情常态化的理念没有思考,不作出行动,就有可能使人类重蹈于新冠病毒感染初期被动挨打的覆辙。所以,既要在新形势下发展经济,恢复民生,求得社会安定和谐,又要对疫情常备不懈,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任何对于疫情常态化的不作为,如:懈怠、懒惰、侥幸、自私、为所欲为、不思进取,都会落得害人又害己的下场。这样看来,每一个人都要对疫情常态化做出积极和负责任的思考。


Cottonbro © Pexels


一、花钱买记性。医学不完美,没有公式可寻,传染病更是遭遇战,所以前期对疫情的判断都有可能出现这样和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古话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早期的武汉疫情和这次北京疫情的波动,在下手时间上有很大差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北京积累了武汉的经验。所以武汉和北京的疫情过去了,但留下的教训和经验,不要烟消云散。


二、听命令守规矩。疫情的处置就是三板斧,围剿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法既古老,又简单易行。但核心需要全社会服从命令听指挥,上下一盘棋。疫情常态化后,还是一样,人不能为所欲为。定好的规矩,不要破坏。即使违背了自己的利益,也要以大局和公共利益为重。要知道此时破规矩,罪加一等。


三、养成好的健康素养。新发的传染病人人易感,疫苗有了是否每个人都安全,也很难说。但不是传染病来了,人人都被感染。原因很多,其中机体的免疫力占了很大的原因。所以疫情常态化后,也要保证合理的饮食,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身体健康,免疫力正常,是远离传染病一个积极的防疫手段。


四、以防控为主的公共习惯。这次疫情的带口罩,少聚集,公筷,人与人之间的1米距离,接触外界物品勤洗手,无疑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防控措施。希望借助这次疫情人人都能做到的这些方法,养成一个习惯,在疫情常态化,也要在存在一定风险的地方,如医院,遵守它。


五、要知道流行病学史重要性。去陌生地,与陌生人接触,要懂得一些流行病学常识,包括去的地方有无传染病的病例,接触的人来自哪里,有没有聚集性发热。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在与陌生人接触时,距离,是否握手,是否戴口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样一旦出现可疑情况,有据可查。这次疫情教给了每一个人都要会描述自己的流行病学史,即使疫情过去了这个能力还是要保留。


六、疫情常态化也不要麻痹大意。北京这波疫情是在持续55天没有本土新发新冠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出现的。疫情好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发热,肺部炎症与新冠肺炎有关。所以不管是医生,还是老百姓,每个人时时刻刻要绷紧堤防传染病这根弦。疫情常态化的思维,应该是先除外传染病后,再考虑其他别的病。


七、捋清楚工作的主次。疫情常态化的思维,不是把疫情当成重中之重。应是在考虑疫情的基础上,把其他工作作为重点,复产、复工、复学一个都不能少。国家需要经济的支撑,老百姓需要生活的安逸,学生需要知识的武装,没有了这些一切都成为泡影,所以下一步的工作要把这些任务突出。控制疫情的目的,就是要尽快恢复疫情前的秩序。


八、尽快去除疫情的后遗症。疫情对社会,老百姓,病人都会留下程度不等的后遗效应。有的是被疫情干扰了心情,有的是因疫情产生的恐惧和心理压力。看得见摸得着的措施好整理,留在心理看不见摸不着的痛苦难调整。所以需要的话,还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九、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疫情的有效防控与政府、民众、医疗密切相关,而具体到每一个层面,又是多部门,多学科的通力协作。之前在这方面关注比较少,各部门之间,学科之间也是互不通气。而这次疫情在有效科学防控的基础上,也体现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集体力量。所以疫情常态化后,要重塑多部门,多学科的交流,每一个部门都不要独善其身。


十、说实话做实事。疫情掺不得半点虚假,病毒来自哪里不知道,病毒感染谁不知道,所以任何侥幸都会使大好的疫情形势毁于一旦。疫情防控工作要脚踏实地,真实可靠,丁是丁卯是卯。疫情常态化,更要实事求是,不做花拳绣腿。不管是任何人都要诚实,不说谎。


十一、先动脑后行动。脑子就是用来思考的,用则灵,不用就会废用性萎缩。疫情下需要用脑,因为疫情一天一个样。同样疫情常态化也需要用脑,如何规避疫情的风险,把复工、复产、复学做到疏而不漏,没有脑子是不行的。想出来的行动,远胜于拍脑门的盲目行动。


十二、要读懂疫情常态化。每一个人要充分理解什么是疫情常态化,就是脑子中要有疫情随时回头的可能性;这种疫情可大,可小;时间间隔也不确定。疫情常态化是说给每一个人的,不是只给少数人或专业人员。每个人要把握好疫情常态化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十三、学习公共卫生和传染病知识。要下大力气普及公共卫生和传染病知识,虽然这方面的科普工作起步比较晚,但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跟上。传染病的重点在防,防做好了,什么样的传染病都不会翻起大浪。防需要每个人员到位,不能有死角。否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


十四、不传谣不信谣。疫情下会产生各种消息,有不真实的,有被歪曲了的,有唯恐天下不乱的,所以各种消息交织在一起,结果就是动摇军心,增加恐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好的结果。疫情常态化,要谨防不实的消息扰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要听政府的渠道,要听专业人员的解读。


十五、相信科学,也不要低估经验的价值。在这次疫情中,科学技术帮了大忙。疫情一出现,就通过PCR的核酸检测技术锁定了新冠病毒的感染,这对确诊病例至关重要。北京这波疫情还是通过核酸检测,筛出了不少高风险区的无症状病人,可以说科学技术立了大功。对大数据的收集,并对其科学分析,也在疫情中功不可没。但新冠病毒抗体的检测,就不能恭维了,由于其假阳性率过高,给疾病的诊断添乱不少。所以,这时就要借助临床的经验,以流行病学史作为主线,分析临床症状,结合化验指标,综合判断。临床医生千万不要只迷信数字,忘记了自己临床的身份。疫情常态化的医疗工作,对每一位医务人员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光靠疫情前的那点本事,恐怕要误事。


十六、适应“朝令夕改”的政策。疫情就是不好琢磨,因为人类对每一个新病毒都认识不足,即使了解了病毒结构,对病毒的生活习性,在人体如何生存,也是雾里看花。所以只能随着对病毒的一点点的了解,不断调整防控策略。这就会使得今天的政策,明天就会过时。不到半年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指南,就出了七版,是可以理解的。疫情常态化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政策,规矩不时地调整,不要抱怨,没有人是火眼金睛。


归纳了十六条在疫情常态化下的思考,没有针对医学专业,而是涵盖了所有的人。本身在疫情和疫情常态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关乎所有的人,可以借助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来比喻。疫情常态化,不是耸人听闻,它是此次人类在与新冠病毒较量中,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所以聪明的人尽快适应,不要讨价还价。


在我眼里,疫情常态化,可以使人更加自律,让头脑时时在思考,改掉一些陋习,养成一些好规矩,未必就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