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此次新冠疫情到今天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全球确诊人数突破了一千万。当初疫情在国内暴发的时候,很多人以为国外安全,纷纷走出国门。转眼间形势逆转,国内成了最安全的避风港。可驶出的船头再掉转回来,难度陡然增大。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国都减少了人员之间的互相往来,许多航班停飞。即使寥寥无几的数架可飞航班,也是天价机票,一票难求。


为什么国际航班遭到了如此待遇?关键是往来的国际航班,飞行时间长,在不同国家中转停留,防控措施难免疏漏,加上乘客长途旅行疲惫,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导致新冠病毒交叉感染。这样一来,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不可小觑的影响和伤害。可话又说回来,虽然不建议在疫情下坐着公共交通工具飞来飞去,但对于那些不能照顾自己的小留学生,已经毕业的留学生和一些因有这样或那样任务的工作人员,回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所以,根据国内疫情的走势,国家向不同的地域派发了数量不等的包机。为了尽量降低在乘机过程中引发的感染,民航做了完备的防控预案,同时也在飞机上配备了专业的医务人员,以确保乘客的安全不出差错。


Suhyeon Choi © Unsplash


我所在的医院被指定选派医务人员和民航乘务组一起负责部分包机的医疗服务工作。去年飞了一趟几内亚,十几个小时并没有太大的不适,所以这次就报了名。虽然单位对我的年岁有些顾忌,但有马拉松的基础和我的执意争取,也就顺利进入了入选名单。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美国首都华盛顿。之所以想这个时候出国看一看,并不是要去游山玩水,也不是在家憋了几个月,想坐飞机散散心。要说之前确实有去美国的打算,女儿在美国留学,5月份大学毕业,在她成人礼和高中毕业的时候,我都因为各种忙没有出现在现场,这次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毕竟不想把遗憾一个不落地都留给自己。结果还是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美国成了疫情的重灾区,毕业典礼流产,我只能再次把遗憾揽在怀中。


这次参加包机医疗工作是另有自己的小九九。虽然在这次疫情来临后,仍然负责医院发热门诊的工作,但更多是在场外指挥,没有像03年非典时的身临其境感。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如果不深入一线,不经过与病人的摸爬滚打,光靠纸上谈兵,一切就变得没有真实感。这次疫情百年不遇,虽不是什么好事,却也是一次很好锻炼人的机会。此次疫情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病毒来源不确定,临床标准不确定,人与人之间的感染方式不确定,治疗措施不确定,疫苗研发不确定等等。一下子把现代医学高歌猛进,医疗技术无所不能的局面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浇上了一盆冷水。使得我们对习惯了的医疗行为,不得不有一个不一样的思考。所以疫情对每一位医生,都是一个难得的历练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这次接机人员主要是来自美国各地的留学生,他们的流行病学史与美国的疫情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高风险。加上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必要的防疫常识,防护等级参差不齐;不少人内心恐惧,回国心切,在说话的真实性上也会打折扣。从前几次包机回来的人来看,都有为数不等的说谎者和感染者。因此接机如同进入一线,帽子、N95、隔离服一个都不能少。由于空中飞行,整个飞机的空气在一个大循环下,为了自身的安全,乘务组和医务人员十几个小时必须隔离服不能离身,口罩不能离嘴。虽然飞机不缺空调,但隔离服里的人还会觉得浑身热气腾腾。由于穿脱隔离服不方便,上厕所也成了稀罕的事。飞机上的饭一直就被人诟病,这次想吃更需要掂量一下了。喝水倒是短平快,可要是频繁上厕所,无疑风险会更大。接机回来的同事说,没有一个好身体,走这一趟还真不容易。


不是说自己爱找苦吃,而是接机有了这样或那样的疫情真实感,才使得我跃跃欲试想出国走一圈,体验一下抗疫一线工作的全过程。也好让我这个自称战斗在一线的医生,在日后谈起疫情经历的时候,不至于无话可说。我是5月13日接到的任务,预计出发是5月24日。虽然一来一去只有3天的时间,但出国的手续一个都不能少。我的因私护照已经过期,因公护照也上交了,所以只能加急办理因私护照。由于外事部门急着要我的护照号,给我办理护照的时间非常短。那天去出入境管理局申请办理护照时,心里一直忐忑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护照。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好心的工作人员在得知我的出国目的后,以最快的时间把我护照办好。


接下来安排去使馆签证。记得之前熙熙攘攘的美国使馆门前,如今疫情下也变得门可罗雀。按照约定的时间到了使馆,严格的安检,任何与电有关的东西都不能带进去,手机,电子表都被寄存了起来。签证过程倒是很顺利,准备的一些材料都没有派上用场,只是签证费比当年贵了不少,不知是否跟物价上涨有关。


接下来就是准备物品,与以往出国不同,这次随身携带的个人东西几乎没有什么,简单的就剩下两本书了。可满满两大行李箱装的都是有备无患的医疗物资,包括防护用品,消毒物品,抢救物品和常规药物。 


临出发的头一天为了节省体力,停止了每天习惯的跑步;准时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跟此次一起去的航班乘务长就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万无一失的沟通。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切准备就绪。


Emiel Molenaar © Unsplash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们准备去机场的时候,被告知此次飞行取消,原因不详,但肯定不是天气的原因和飞机的故障。具体什么时候飞行,另行通知。听到这消息,虽然不是泄了气的皮球,还是有些前功尽弃的感觉,也对那些在美国准备登机的乘客多了一份挂念。作为一名医生,对疫情的思考不能光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实际疫情下涉及的事情众多复杂,远远超出了医学本身。特别是国与国之间目的一致的协作,政府的决策,民众的配合决定了疫情的走向,而医学在疫情下的作用虽不可替代,但左右不了疫情的结局。


当再次接到通知,准备出发的时候,距第一次的出发时间过去了11天。由于坚信这次接机一定能成行,所以行李放在家里始终没有打开,时刻准备拿起行李就走。但有了前车之鉴,再没有坐上飞机之前,悬着的心还是不能落地。


6月4日是疫情后第一次去机场,人流较疫情之前少了许多,但司机告诉我,现在已经好多了,如果再早一些,偌大的机场空荡荡,很难见到一个乘客。因为这次包机的性质不同,所以安检、登机享受了一把VIP的待遇,乘务长把我们安排在了头等舱。要说飞机也坐了不少次了,可坐在头等舱的座位上还是第一次,有些受宠若惊。宽敞的空间,舒适的座椅,一下子不知道把整个身体怎么摆放好了。干脆闭目养神,等着飞机起飞。



飞机慢慢滑出停机位,移到跑道,就等着听一声轰鸣飞机飞起来了。可是等了许久,飞机还是纹丝不动。我纳闷这期间机场哪有那么多飞机起落呀?还等什么?一会乘务长走过来,让我把手机打开,说有人要和我通话。马上电话就响了,医院负责包机医疗服务的小王跟我核实签证信息,准确无误没有问题。再一会机舱门开了,地面民航的工作人员上来跟机长解释我们两个医务人员的入境许可证明过期了,美国使馆正在和美国本土的海关联系,商量补办事宜,但美国海关拒绝补办,现在在僵持中。实际我们的入境许可证明是登机前的头一天才从美国大使馆取出来,这次除了办签证,还要在临走的时候再拿到美国使馆出具的一张入境许可证明。为何才两天就过期了?


看来美国使馆还是想把这件事解决,正在积极说服美国海关接受补办这件事,但迟迟没有肯定答复。问题又来了,让正在准备起飞的飞机无休止地去等将会耽误航程,最后什么结果不得而知。在充分权衡利弊的情况下,采取了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把美国海关不让入境的我们两个医务人员放下飞机,让其他机组人员完成包机任务。


又是人生第一次领教了一把,从要起飞的飞机上莫名其妙地下了飞机。当时的心情,虽不能说是灰灰溜溜,但也不是什么兴高采烈。看来在疫情下光有一厢情愿的工作热情还不够,还要考虑随时发生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人为的干扰。


后来了解到包机顺利地完成了接机任务,大家都平安,我也很欣慰。这一次疫情要比17年前的“非典”经历的太多,感受的也太多。全球受累的疫情只凭一己之力,一国之力搞定那是天方夜谭。国与国之间的鼎力合作,信息和经验分享,医疗资源互惠,将是打赢疫情攻坚战的基础。


虽然出国最后一刻没有成行,但经历的过程还是留下了值得回味的思考。疫情下发生的每一件事,看似偶然,实属必然。理性分析,客观面对,将会使我们慢慢走向成熟,养成更大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