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达104亿瓶,相当于人均每年输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到3.5瓶的平均水平……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但中国早已成为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吊瓶森林”在医院、诊所随处可见,这种输液迷信何时能打破?


Marcelo Leal © Unsplash


 “吊瓶森林”形成原因 


“吊瓶森林”现象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国人逐渐“养虎为患”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扩建输液生产线热潮


1998年中国化学药品工业协会统计的输液生产数量是19亿瓶,加上医院自制输液四五亿瓶,总共不过24亿瓶,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不到2瓶。当时企业的目标是通过扩大生产和降低价格,以求赶上国外平均水平(2到3瓶),满足国内患者需要。结果自那之后,中国输液用量突飞猛进,2001年,一股改建、新建、扩建输液生产线的热潮席卷全国……当年产量即达到31亿瓶。自1998年到2009年,短短11年间,中国输液产量增长了4倍多,人均水平超出国外2倍以上。


2、“以药养医”的不良体制


过去由于“以药养医”这个不良体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过度用药的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的滥用,就是大家常说的“三菜一汤”。央视《新闻1+1》2011年播出的节目曾称,由于以药养医,吊瓶可能是口服药物价格的十倍,部分医生基于利益驱动,在既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下,又能提高医生的收入,何乐不为?


3、患者急功近利的就医心理


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的过程,最安全;皮下注射则是将药水注射到肌肉里,逐渐循环入血,产生药效;而输液可使药物穿透皮肤屏障,直接入血。由于医疗科普普及的缺失,很多患者并不了解输液的危害,只知道不论是什么大病小病,打点滴好得快,大部分的医院和医生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利益的推动,不得不迎合患者不正常的要求。


 “吊瓶森林”里的全民健康危机 


输液可直接将药物送达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患者并不知道的风险。


1、输液不良反应严重可致死亡


药物进入体内,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直接由血进入心脏,如果有危害,会立即爆发并且十分凶险。我国60%的药品不良反应出现于输液过程中。特别是过敏反应,口服药中的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杂质可能会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人体吸收,但输液却可以让杂质直接入血,严重可引发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注射剂微粒聚积可致癌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零微粒”标准,经常输液,药品中的微粒会积聚在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3、注射剂污染可引发生命危险


输液直接入血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输液与抗生素滥用 


此外,我国成为输液大国和抗生素的滥用也有直接关系,进行输液的大部分药物都是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细菌或病毒对其产生抗药性,导致以后遇到细菌或者病毒感染,一般的抗生素起不到作用,则必须使用更强力的抗生素。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会导致无药可用。


近两年,我国过度输液的现象有所好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输液滥用的问题依然存在。2016年2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药师协会等七家机构专家建议,对于一些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多发病,可通过医保拒付手段进行控制;同时,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