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黄悦勤教授,社会精神病学、流行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长,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会员,美国精神病协会国际会员,世界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更多的政治和经济自由,更多的健康保障,可是焦虑、压力、痛苦和抑郁却前所未有的普遍,甚至直接导致很多人自杀。


我们经常会听到朋友抱怨“我快得抑郁症了”……甚至很多人也会怀疑自己,究竟是单纯的心情抑郁?还是患上了抑郁症?


为此,小编采访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


情绪抑郁 ≠ 抑郁症


黄教授表示,以心情不好为表现的情绪抑郁一般过几天就会恢复。但是抑郁症的医学诊断需要根据患者足够丰富症状、足够的持续时间、足够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很多人常常把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相混淆——这导致当人们想到抑郁症时,脑中浮现的都只是日常生活的难过悲伤情绪,却不理解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障碍。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绝望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爱感缺失、疲倦、焦虑、失眠或嗜睡,甚至还有一些躯体不适症状


黄教授表示,抑郁症的诊断有一个全面科学的医学标准,只有符合标准才被诊断为抑郁症:


(一)抑郁发作的一般标准


1.持续发作需持续至少两周。

2.在患者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轻躁狂或躁狂标准的轻躁狂或躁狂发作。

3.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或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


抑郁发作的症状分为两大类,分别称为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


(二)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


1.抑郁心境,对个体来讲肯定异常,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持续至少两周。

2.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

3.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


(三)抑郁发作的附加症状


1.自信心丧失和自卑。

2.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和不适当的罪恶感。

3.反复出现死或自杀想法,或任何一种自杀行为。

4.主诉或有证据表明存在思维或注意力降低,例如犹豫不决或踌躇。

5.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表现为激越或迟滞(主观感受或客观证据均可)。

6.任何类型的睡眠障碍。

7.食欲改变(增加或减少),伴有相应的体重变化。



卓别林是公认的喜剧大师,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是“世界三大喜剧演员”之一,其才华在默片时期发挥的淋漓尽致,为大萧条时的美国人带去了数不清的欢笑和希望。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抑郁症困扰了一生。


患病率 vs 就医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焦虑患者人数有上升的态势。


黄教授指出,人群中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Lifetime prevalence超过7%。精神障碍患者就诊意愿不20%,赴精神科就医率更是不到10%。  


不难发现,尽管抑郁症已成为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病”,但很多人认识不足。一部分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患病,还有一部分患者有很高的病耻感(Stigma水平,即使患病也不愿意承认或就医。由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抑郁症给很多患者的健康、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黄教授表示,抑郁症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如果抑郁症患者没有按要求进行足量、足疗程规范治疗,导致病情反复,伴随睡眠困扰、疲乏等症状持续存在,可能长期难以治愈。


它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并不可怕,多数患者可以治好。可怕的是患者长期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中无法自拔,而又讳疾忌医。


抑郁症在旁人看来常常是无法理解的。一个看起来事事遂心生活美满的人,为什么突然就抑郁了?请记住,抑郁是一种病。“振作起来就好了”,“事情总会变好的”……旁人简单的安慰,往往并不奏效。


更残酷的是,抑郁症患者并不同于其他病人,得到家人朋友的关怀之后会心存感激之情来回报——被偷走了感受欢乐情绪的能力之后,他们无法感受这种关怀或者表达感激。这种消极的态度对于其他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也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的时候,单纯只有理解是不够的,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包容心。


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出现了抑郁症,请多一份耐心、包容心,陪伴他走出这段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