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多变,忽冷忽热,而且冬季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诱发感冒等疾病。宝宝发烧时如何合理退烧呢?体温一高,就立马吃退烧药?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



时机:体温≥38.5℃不必吃退烧药

发热多是感染引起的。这种情况下一般是由于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以及其释放的毒素激活了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上升。

按照体温来划分,我们一般把发热分为以下几个程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但是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够成熟,体温调节中枢比较敏感,外部感染,会出现调节过度引发高热,当体温达到38.5℃时,才算是发烧。一般而言,当体温未超过38.5℃时,没必要用退烧药进行退热。

这里需注意“没必要用”与“不能用”的区别。

大多数不是高热的情况下,退烧药是可以不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使用。是否有使用退烧药,并不完全取决于体温,还要观察病人的其它症状。

病人稍有发热精神就明显变差,或者伴有头痛,或者有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患者年龄大,全身基础状况差,或者伴有营养不良,心功能不全等等慢性疾病,类似这种状况都是需要积极用药治疗的。

一个幼儿,体温38.6℃,可是精神比较好,像平时一样到处乱跑着玩,吃饭喝水都正常。这种情况可以不用退烧药,只要注意密切观察就好了。



用药用量:只吃一种药物给药上限4次/天

口服退烧药的作用机理相似,发烧时只需要服用一种药物即可,不同的退烧药最好不要同时服用,也不要自行增加剂量,一天的给药次数上限为4次。过多过量服用,会使患儿出汗过多,反而容易加重感冒症状,体温下降过快,还会导致低体温(≤36℃)、发生抽搐甚至休克现象。

超过2个月大的婴幼儿,发热时推荐服用小儿百服宁滴剂;6个月以上的儿童,则可选用布洛芬、美林溶液。如果宝宝不能口服药物,可选择直肠内使用的栓剂,将退热栓剂塞入肛门,由肠道吸收,退热效果迅速,非常方便。

儿童感冒发烧有一定的规律,正常感冒引起的高烧,若用了退烧药3天之后体温还没有下降的话,就意味着病情较为复杂,需要去医院找儿科专科医生诊疗。



体温﹤39℃物理退烧更安全

当儿童体温低于39℃时,可以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退热,如用低浓度酒精擦拭颈动脉、胸背部,用冰袋或者退热贴敷在额头或太阳穴的位置,还可以多喝水增加排尿、洗温水浴、枕冰袋等。

一些研究表明,发热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利于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

发热还是疾病的信号,体温变化的曲线能够反映病情的变化。对于某些潜在的疾病,过早予以解热药物,容易掩盖病情,延误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退烧药可能潜在一些副作用,比如胃肠道刺激、过敏、肝功能损害等等。可用可不用时,当然尽量少用或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