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管了一位40多岁晚期肿瘤的女病人,第一次见她,刚呕吐完,头发因为化疗已经没有了,身体疲倦,没有精神,对我的问话,爱答不理。看她难受,就没再打扰她,而是跟她丈夫更多的了解了一下整个病情情况。她患的是晚期肾脏肿瘤,手术,化疗都做了,病情仍然没有控制住,现在是吃什么吐什么,还不时全身疼痛。我跟她丈夫说:尽量还是让她吃,吐不怕,肯定会有部分吃的东西被吸收,营养好一些,对病痛的耐受就会好一些。疼就告诉医生,给打针,不要忍着。过了两天,我又看这个病人,虽然还是吐,但精神状况好了一些,见到了我,也有了笑脸,我也能跟她进行一些交流了。有一天我问她:对自己的病害怕不害怕?她说:有什么害怕的,从化疗那天头发没了,我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我说:想不想回家?她说:不想,回家要是疼起来我没有办法,在你们这里可以给我止痛。对于40多岁的女人,秀发不在了,又得了不治之症,对她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在我眼里,她显得是那样淡定和坚强,说起她的病,就像在讲一个故事。在她身体不太难受的时候,尽量展现给我们的都是笑容,虽然笑的不是那样灿烂。在医疗上也很配合医生的工作,使得每次查房,我都要在她这里多待一会,感受一下来自她那勇敢和淡定的心态。


我们的工作是给病人治疗,但好多时候,病人给了我们感动:他们对病痛的坚强,面临死亡的淡定,对医生工作的配合,对我们医疗操作中偶尔的失误给予的理解。每次遇到这样的病人,内心中都会涌动起一种感动之情,同时会激励我把自己的医术做的再精一些,把医疗文献读的再多一些,使自己的看病本领再高一些,为这些患者解除痛苦的能力再强一些。


医学因为有了医生和病人而存在,而作为医生和病人都是有思想和心理活动的社会人,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一个是治病,一个是被治病,所以医生和病人一开始就是两种不同思想和心理状态的人。这一对矛盾要达到和谐统一,就需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医学现在不是纯科学,即使将来医疗技术再先进,医学仍然成不了纯科学,因为构成它的两个主体是随时在变化的,包括自身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疾病的变化,都影响着治病与被治病。病人想要找好医生,花最小的代价治好病。医生想要病人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尽量配合医生完成医疗过程。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需求,带来了医学的不可预知性。


医生眼中的病人应该是这样的:病人要了解,即使医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对许多疾病达不到彻底治好,甚至对有些病无能为力,不是花了钱,病一定都能治的好;病人要有较好的公民意识,得病固然痛苦,但不要太以自己为中心,要理解医生先救急救重;患什么病都是一个不堪回首的过程,世上没有一个人,把患病当成一种幸事,但不因躯体的痛苦,将精神摧毁,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医生作为治病的主体,理应为患者的医疗付出巨大的努力,但病人也应该对医生的辛勤付出给予尊重;病人要充分配合医生完成各种医疗过程,过多的质疑或不理解,将耽误病情的救治;医生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有失误,希望病人能够客观的看待;病人要把医生当知心人和朋友看待,把躯体和心理的不适无保留的告诉医生,这对疾病的治疗非常有帮助;病人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高低之分,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来医院都是一样的病人。


生老病死谁也躲不过,有些人一出生就和医院打交道,有些人活了很大年岁都没去过医院,但所有的人总会在一生的某一天成为医院的病人。一生中可能得什么病,我们无从知道,如果有一天真的病了,我们知道医生眼里的病人是什么样。


20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