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7日下午1点半,第一届首都急诊死亡病例讨论会如期举行,会上分享了来自本市六家医院的死亡病例,全市各医院急诊科大约160名医护人员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参会的急诊专家与病例提供医院的医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病例病人的诊断比较明确,但在治疗上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有些病例因为病人来诊时间非常短暂,很快就出现了呼吸心跳的停止,相关的检查指标不多,给最后死亡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还有些病例的表现与常见的临床表现不一致,临床干预的结果也与常见的结果不一样。总之,通过对6例死亡病例的讨论,对急诊临床常见的一些死亡误区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不同专长的急诊专家,从各自的临床经验和救治体会,对6例死亡病例的诊断、临床思维、临床治疗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极大地拓宽了与会者的临床思路,为今后临床再遇到同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信心和经验。


        医院就是一个生与死的战场,医务人员、病人、疾病和医疗干预手段共同在这一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进行着生与死的博弈。有些疾病与天生的基因或后天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这些不良的基因决定了病人的疾病状态,在目前的医疗水平是很难挽救回这类病人生命的。像有些既往看起来很健康的人,突然出现的猝死。80年代美国著名的排球运动员海曼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她是因基因不正常患上了马凡氏综合症。这类病人发病之前一般没有什么先兆,一旦发病很快生命征象全无,很少有机会获得医疗的救治。所以猝死的病人,平素体内隐藏着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以引爆,他们平时不犯病的身体状况,不能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而是“伪健康”。还有许多癌症患者也是由于自身基因的问题,导致疾病一经发现,生命也很难会得到挽回。就在昨天,我大学的同班、同宿舍的同学,因为癌症在美国去世,年纪只有53岁,虽然在美国经过近1年的治疗,仍没能留住这位对同学热心好客,对家庭关爱有加,在专业上才华横溢的病理专家。不能说美国的医疗不先进,但是对这样的疾病也还是无能为力。还有一些是非先天因素和基因异常导致的疾病,如各种突如其来的外伤、严重的血栓性疾病、重度的感染、中毒、慢性病的急性加重等,也都有可能出现威胁病人生命的情况,甚至来不及医学的救治,病人有可能就会病故。但更多时候这些病人患的这些病给了医务人员的诊治时间,从理论上讲,这些病人如果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后,生命能够得到挽救。可是恰恰由于医务人员的经验不够,导致病情识别不是很清楚,病情的预后估计不足,治疗干预措施不果断,甚至方法有偏差,最后导致治疗失败。


        当然在医学救治这个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医学就是在失败和成功之间上下跳跃和徘徊,每位医生的经验积累都是来自于他救治的病人成功与失败的教训中获得的。虽然医学不是十全十美的科学,甚至有时容许它可以在不成熟的时候犯错误,但这种错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如同战争,失去战争的胜利,就可以亡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都有享受活着的权利,医务工作者应该成为病人的生命保护神。医学的魅力源于它的不可预测性,这也是每位医务工作者在不畏艰辛地在医学这条崎岖的路上不断攀登和前行的动力所在。作为普通人都会犯好大喜功的毛病,医生有时也不例外,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愿意对成功的病例过多的关注,过多的宣传,过多的报道。对那些不成功的,甚至是错误的病例遮遮掩掩,一带而过,更不愿意拿在台面上接受大家的评判。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两个方面,好与坏,成功与失败,只注重其一而忽视其二,是违背辩证法的。现实情况,我们很多时候,死亡病例讨论只局限在一家医院的某一个科室里进行,形成的决议自然就是科室一家之言。中国人由于在病人去世后,都不愿意做尸检,所以死因的推断更多时候需要临床的经验。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医务人员的广泛参与,才可能对一些不成功的或有缺憾的病例做出客观的分析,指出它的对与不对,才会避免这样的问题在今后不会出现第二次,才真正有利于参与或更多的没有参与这个病例救治的医生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提高,这样,也才会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人总是要死的,医生也决定不了病人的最后生死。但医生可以利用他掌握的医学知识,评估病人的危重程度,推测病人获得医学救治成功的机会,同时给予病人准确和恰当的医疗干预。当然医生掌握这些医学知识的前提,是在通过不断总结前人医疗救治的经验基础之上。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不总结就没有提高,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了让那些故去的人在天堂享受心灵的安宁与平静,医务人员唯有在生前把最适的医疗给予他们。生命总会有遗憾,就像月有圆缺,有些遗憾正是生命意义价值的所在,但医务人员要帮助把有些生命中不必要的遗憾降低到最低。


2015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