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3日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但我还是把这一天深深记在了心里:女儿这一天独自背起了行囊,告别了父母,告别了自己住了18年的小屋,走上了她成年后的求学之路。孩子一天天长大,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孩子的成长就像小树一样,经过浇水施肥剪枝修叶,转眼就会长成一颗可以抗风雨,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成熟树木。所以朋友说:送孩子走会不会难过?我说:不会。当我们看到孩子自立了、成熟了、可以离开父母,自己独自去闯荡世界,我们应该为她高兴才是。


        有些父母愿意把孩子留在身边,他们总是担心孩子的能力不行,会在社会上吃亏。就像叔本华所说的: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实际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领悟快。7月份女儿和她的同学去日本自由行,从订机票,安排旅游线路,订旅馆,订日本境内的新干线和相关景点的门票,都是两个18岁孩子自己做的,连我们这些所谓“见过世面”的家长都自愧不如。还有些父母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是有私心的,孩子是父母生的,是父母养的,而且就一个孩子,一旦放他远走高飞,等父母老了,谁来照顾父母?谁给父母养老送终?这些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并没有考虑孩子是作为一名独立人存在的真实感受。虽然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不代表他的一生就要生活在父母的屋檐下。胡适先生在答汪长禄先生来信时写到他对儿子的态度时说: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决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患于他。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我的意思以为“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至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至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我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虽然他有名有姓,但严格意义上说,他不能归属于某个人或某个家庭。孩子一旦成年,他就是自由人。他可以根据他的喜好,他的能力,他的身体状况,自由选择他的学习,他的工作,他的生活,而不是听命于长辈或父母的安排。人的生长与动物的生长有类似之处,一旦小动物在母亲的喂养下长大了,能自己保护自己了,它就会马上离开它的父母,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去,自己去寻食,自己去应付大自然的挑战,自己去寻找今后的配偶,然后繁衍它们的下一代。如果它不能按照这条规律走,大自然就会把这个物种淘汰掉。为了不违背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作为人类的父母也不要为自己成年后的下一代做主,也不要主宰他们今后的一生。人与人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尤其是思想、兴趣、生活习性。每个人的所思所想,兴趣爱好,脾气秉性有时相差很大,即使是双胞胎的兄弟或姐妹。这就决定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作为人来讲,更不能成为别人的私属财产。父母唯有做好的工作,就是在孩子成年之前给他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按照大自然的属性和规律去培养他。让他接触正面的影响,教他谋生的手段。因为孩子今后能不能自立,能不能作为一个被社会所接受的有用的人,关键在于早期父母的教育。那时孩子的脑子就像一块会吸水的海绵,父母给予任何好的教育或不好的影响都会被不加过滤地吸入到孩子的脑子中。成年后,孩子有思想了,会思考了,能分析了,但儿时父母灌输的东西大多也已成为习惯了。好的习惯会培养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使孩子在成年后健康的走下去,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才,也有能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在今后的路上磕磕绊绊,既照顾不了自己,更谈不上帮助父母,最后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累赘。


        孩子长大都会远行,老话中的那些:老婆孩子热炕头,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话,现在看来都有些狭隘或过时。父母真正希望看到的孩子,应该是成年后孩子的童心未眠,同时又有一颗善良之心,善良融入了世间一切美德。他能自食其力,被社会所接受。遇到困难,懂得谦让,学会容忍,不失去信心。孩子比父母想象的坚强,有主见,有求知欲,有解决困难的办法。只要父母在孩童时期,没有溺爱孩子,没有娇惯孩子,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成年后你的孩子一定会走得很远。也只有这样的孩子,在父母有一天需要他的时候,他有能力,也会心甘情愿回到父母的身边尽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这样的孩子永远都会有一颗善良之心。这是上天对父母的回报,这也就是凡事都会有因果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