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江西南昌市第九医院 万小龙

 

【摘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认真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着重针对关于如何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  加强与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

1.引言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从宏观面讲内部控制是现代化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从微观面讲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事业单位不断增强管理效益,提升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制度是伴随着事业单位的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与事业单位科学化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才能有效推动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2.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实务中的具体执行情况,审计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部分中央政府部门,从调查结果来看非常不容乐观。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中央政府部门中,除了极少数事业单位以外,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缺乏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需要依附于财务等部门的内部监督机构向单位最高管理层汇报工作。对部分中央政府部门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对部分中央政府部门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调查结果

        (1)缺乏规范的内部控制流程。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较多的工作内容和相关部门,如果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流程,那么工作效率必然会大受影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内部控制流程,某些事业单位为了节省财力、物力和人力,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通常会采取大量缩减内部控制部门人员的人员编制,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十分简单,远远无法满足日常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某些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实行的是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使得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导致各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及时地发现与解决,从而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无法提升工作效率。以上结果表明,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十分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分析内部环境,识别存在风险的关键点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流程,然后以事业单位各个业务环节所面临的风险为主要依据,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控制方法并监督执行,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风险评估。从审计署公布的2013年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来看,在债务指标方面,按照公式(全国负债率=全国政府性债务余额/GDP)计算,在2012年末,我国政府性负债余额的负债率高达55.73%,远远比审计署公布的15.19%要高,已经与60%的国际警戒线非常接近了。而在债务类别方面,中央债务主要为直接债务,一直以来,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地方债务虽然也是以直接债务为主,但或有债务明显在逐渐增长,所占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35.16%上升到了2013年的41.37%。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政府性债务的构成部分仍然以直接债务为主,但是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规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风险敞口在不断扩大。由此可见,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良好的风险评估体系。

3.关于如何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途径

3.1不断加强成本控制,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要想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该不断加强成本控制,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事业单位应该为会计核算环节的内部控制效力和效率提供可靠的保障,并且应该将各个环节中的岗位职责充分分离开来,使每个岗位的职责得到明确化,针对不同的岗位应该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操作,使各个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勾稽牵制,充分确保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节中的效力[1]。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财务管理实际情况,使会计核算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并且需要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和较为薄弱的环节进行有效地识别,严格要求相关人员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环节,如记账、审核、审批、经办、开票等,以此促进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2]。

3.2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要想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应该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首先应该明确内部控制的流程,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办事,最大限度防止不规范行为的出现。事业单位要想使内部控制的效率得到有效发挥,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则必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并不断加强对其进行实质性的监督检查,建立并不断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3]。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并不断完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确保职责和权力的一致性,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执行,使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切实发挥效力,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加强和完善。

3.3不断加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3.3.1根据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认为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应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入手,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识别风险点,分析经济业务活动的风险,然后因地制宜设置控制方法并监督执行。所以不断加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是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以外,还必须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为了确保内部风险评估工作的正常进行,事业单位应该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并通过风险评估机制,及时提醒事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风险是在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事业单位应该预先设定控制目标,明确自身能够承受的风险程度。同时,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两个层面,即业务层面的风险和单位层面的风险。因此,事业单位在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时,应该以这两层面的风险为出发点,分别定期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4]。另外,事业单位在结束风险评估工作之后,应该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提交给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以便相关负责人根据该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各种风险,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及时的完善。

3.3.2在风险评估后,单位应采用相应的控制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使内部控制落到实处,认为控制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②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③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④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⑤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⑥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⑦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⑧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还存在缺乏规范的内部控制流程和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无法提升工作效率。基于这些问题,本人认为,要向使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不断加强和进一步地完善,则必须不断加强成本控制、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和实施一套统一、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不断加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坚英.对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对策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86(12):56-58.

[2]周卫华.关于构建我国政府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6(22):63-65.

[3]季娟.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西部科技,2010,77(04):97-99.

[4]宋益萍.简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56(14):85-87.

[5] 财政部2009年7月和2010年4月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18个配套指引》。

[6]2012年11月财政部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