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作为一名急诊医生每天都要抢救一些急危重症病人,但好多时候还要处理一些滞留在急诊合并多种慢性病,但又不是急症的老年患者。这些病人最初因慢性病发作来急诊,经治疗后病情已稳定,可以回家继续修养,但家属常常因为病人的症状没有完全消失或者回家后没人照顾怕病情再反复,迟迟不接病人回家。有些老人神志还清楚,病情稍微好转,就会表示出强烈回家的愿望,不答应回家就会发脾气,甚至因发脾气又导致病情的加重。有些老年病人失去了这种表达能力,就只能默默的接受了被家属留在医院的现实了。从我接触的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不管神志清楚的还是有些糊涂的,只要病情治疗稳定一些了,问他们别的好多事情不见得说的都很肯定,但问他们愿意不愿意回家,基本都是表示出了一致肯定的答案---回家。因为家对他们很重要,那里能找到他们病前留下的美好记忆,能分辨出他们曾经用过的每一件物品,能尝到他们已经习惯的可口饮食,能见到他们熟悉的亲人,能嗅到他们喜欢的气息。只有到家了,他们才能感觉到心踏实的感觉,才不把自己再当成一个病人了。


许多家属似乎不明白这一些,认为把这些老年病人留在医院家属心理踏实,因为有医生有护士,他们手里有药,药到就可以病除。他们只把病人当成了一个纯粹的病人,忽视了这些老年病人还有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不愉快的心理感受有时会成为诱发许多疾病的基础。再有现在许多人对疾病的理解也存在误区,认为不管得了什么病,得了多重的病,到了医院治疗后,出院后就不应该再留下任何症状或不适。实际上许多慢性病是不能达到根本治愈的,而且它还会因为各种诱因的激发随时出现反复。要想得容易治好的病,就要平常在没得病之前多注意身体,家属也要经常关注老年人的起居,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要居安思危。不要有病了才去找医生,每年的健康查体,对医生科普知识的咨询都是保证老年患者得容易治好的病或者减少慢性病发作的可靠手段。


今天去参观了一位朋友准备要建的有医疗保障的养老院,对他的举动给予了高度的理解和支持,这也是因为在急诊看到了那么多老年患者,病后不能回家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触。我们国家已步入老年社会,子女没有时间陪伴老人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如何给老人们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情趣和身体健康,不至于因为缺少子女的照顾而有所下降,也不至于因为缺少医疗条件,使小病得不到发现,大病得不到治疗,现在我看来,老了以后,在这种具有医疗保障的专业养老院生活不失一个好的办法。现在许多6-70岁的老年人,脑子不糊涂,耳朵也不聋,腿脚也灵活,他们不需要把自己封闭在窄小的家里,只能对着电视说话。他们需要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他们也需要知道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有趣的,没趣的;高兴的,不高兴的事情。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避免心理疾病的出现,而养老院可以帮助搭建这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朋友准备建的这所有医疗保障的养老院,地处郊区与市内交通方便,三面环山,树木植被很好,聚集了大量的负氧离子,犹如天然的氧吧。四季能品尝到各种果树所产的时令水果,门前也为喜欢自食其力的老人提供了种瓜果蔬菜的菜园。人工小溪,山间小路为那些崇尚运动的老人开辟了健身的好去处。贴近自然,回到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健康的。从那种令人烦扰的喧闹环境中,回到了返璞归真的大自然,心就会安静下来,世间存在的许多烦恼也会烟消云散。看到自己种出的果实,又会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惊喜地想:我还没有被社会抛弃。心理的愉悦,躯体的健康,加上自己年轻时熟悉的自然环境,有谁还会想到我们已经老了?


我始终认为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要想生活的快乐健康,永远要注意的是心情的愉悦,它可以是与同龄人坐在一起,抿着淡淡的茶香回忆往昔的自己;也可以是在户外的太阳照射下,闻着香香的泥土散出的味道,静静地读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人物传记或小说;更可以看着老两口一起动手种出的瓜果或蔬菜,谈谈各自对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老人要有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可以在筋骨还能动的情况下,在自己门外的菜地,挥挥铲,培培土,浇浇水。在天气晴朗或满天星斗的时候,牵着老伴的手,漫步在山间的林荫小道上,吸一吸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负氧离子。要经常吃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包括口感、味道、烹调作法,但是天然的健康食品,也不要忘了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健康原料。也不要因为年岁大了,就不关注自己的睡眠了,因为良好的睡眠会使精神愉悦,身体充满活力。而这些有关保证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场所,在城里嘈杂、喧闹、狭窄的空间很难享受到。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谁也跨不过去的坎,特别是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的抗病能力在逐渐下降,疾病会悄然或突然而至。良好的医疗保障措施,应该与老年人为伴,不是有病找医生,而是在病还没有发生时,医生就会上门告知如何规避疾病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先进的医疗媒体平台,为每位养老院的老人建立电子医疗档案,以往患过什么病,目前吃的什么药,都在医生的监管之下。医生与老人们之间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便捷的电子设备随时产生互动,了解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是否正常,平素吃的药是否按时服用。医生定期定时去到居住地拜访老人,提供长期服用的药物,检查一下老人的血压、血糖和心电图。在公共场所定期举办健康科普宣教,每年针对不同的老年人安排到健康机构查体。


子女不能随时随地陪伴父母,那种以前养儿防老的理念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社会。但父母老了许多以前可以胜任的活动,现在做起来确实有难度了。为了使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不应年岁的增长而出现不成比例的下降,不应身边没有子女就理应活着没有尊严,不应本可以不发生的疾病,却因身边的人照顾不周或忽视而造成疾病的产生。也不应子女不能常回家看看,而造成子女心理的愧疚,有医疗保障的专业养老院不失一种可选择的方式。我们也会渐渐的老去,看到现在医院里许多老人的生活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即将变老的人的深思。是无病而终,还是被慢性疾病缠身,最后痛苦的离开人世,更是我们这些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应该反思的。人都是有尊严的,那怕是那些已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神志时好时坏的老年人,都不愿意没有尊严的活着。看到越来越多医院的急诊科除了肩负急危重症抢救中心的任务外,也在成为临终关怀中心和老年慢性病康复中心,许多用于急救的医疗资源被无奈的占据了。这是国家的无奈、社会的无奈、医生的无奈。  


林语堂说过: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够阻止老年的来临,他只能欺骗自己,硬不承认自己已渐衰老。反抗既然是没有用处的,一个人还是爽爽快快地让自己老年来临吧。人生的交响乐应该以一个和平宁静,物质舒适和精神满足的终曲为结束,不应该以破锣破鼓的砰礡声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