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30多年的医生,也治好了不少病人的病,也通过看病总结了一些临床经验,发表在了医学期刊上。但快退休了,还没有总结出临床经常会面对,与病人从疾病的诊断到治疗以及就医感受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可又时常不能把控的一个话题,也可以说一个难题----医生应该给病人看病多少时间?


        虽然它是一个很边缘的话题,与那些高大上的基因诊断,机器人手术,精准医学的概念,显得是那样的不协调,也容易被人遗忘,如同小葱拌豆腐很难登大雅之堂一样。但这些年来确确实实因为这件事,出现了让医患都很困惑,也很头疼的就医经历,并且双方彼此在该问题上,相互不能妥协。值了几次总值班,遇到了几起让病人和家属暴跳如雷的事情,就是病人埋怨医生给他们看病的时间太短。按病人的口气说,短的连想对医生讲的病情都没有说完,化验单都没有看完,看病过程就结束了。按医生的口气说,病人的几句话,几张化验单,诊断就已经很明确了。再说,还有长长一队的病人等着看呢,没有那么多时间跟病人解释病情。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当这个断理的法官很难。


        三甲大医院,有名科室,出名专家,成了众多病人追逐的对象。你说你起早排队挂号,比你早来的有的是,甚至许多是彻夜不回家来挂号。你说专家挂号费有些贵,但黄牛手里的上千元号你还不见得能买的着。客观讲,“专家少,病人多”这对供需矛盾,是导致医生给病人看病时间过少的原因之一。在北京许多著名的医院专家号是有限制的,一般一个半天15个号左右,如果按8点开诊看病到11点半结束,正常专家半天出诊的时间是3个半小时。那么专家给每个病人看病的时间大约是14分钟左右,而且还要专家中途基本不休息。14分钟包括问诊、查体、看一些病人带来的化验资料,提出专家对疾病的诊断和可能的建议。如果疾病不太复杂,在这十几分钟里病人和专家还会有一些互动,这个就医时间对双方来讲都能接受。可疾病过于复杂,病人和专家互动的时间就会减少,病人心理就会有一定的缺憾。但不管怎样,超过10分钟的就诊时间,一般不会激怒病人对就医时间过短抱怨的阈值。可实际专家在出诊时,因为病人需求量大,加号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这样专家半天看的门诊量远远超过了15个。加号越多,每位患者获得的看病时间就越短。在美国要求医生初诊看病时间是30分钟,复诊看病15分钟,这个在中国的大医院门诊很难做到。如果只是看病时间短,但专家的服务态度好也可避免病人的抱怨。只是人的情绪不能永远保持平和,特别是在压力大的情况下,情绪很容易失衡。专家一个接一个的看病人,没有时间缓冲情绪,难免说话的语调、语速、词汇都会发生变化,这样病人体会到的就医感受就不舒服。人永远是以自我为中心,更何况一个病人。任何病人都急于想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同时想得到最好的治疗,这无可厚非,因为疾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加上挂上一个专家号也非常不容易,有些病人是辗转反复在多家医院诊治,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治结果,所以每个病人都想一股脑的一次把病情弄明白。可殊不知,有些疾病好诊治,有些疾病即使是专家,也不会马上能诊断出来。实际这种情况,只要专家和病人把事情说开了、讲明白,取得各自的理解,并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使用换位思考,专家想一想病人的处境,病人体会一下专家的工作状况,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急诊是一个把时间当命的地方,都不是医生愿不愿意给病人时间说话,而是话说多了,有可能病人的命就没了。所以在遇到危重症病人抢救的时候,医生的话不多,但手里的活是不能少干的,如:气管插管、除颤、血滤等等。在急诊就医排队的顺序没有门诊那么规矩,它不讲先来后到,而是谁病情重谁先看。有时医生可能会“怠慢”那些病情没有那么急或那么重的病人。“怠慢”不是不管,医生会按急诊病情分级标准,提前告知这些患者的病情程度,需要给予基本处置的先给予基本处置,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一旦重病人处理完了,回过头来立即处理那些“怠慢”的病人,否则这些病人的忍耐度也是有限的。病人很容易记住医生答应的什么事情还没有给他做,而急诊医生容易在忙碌的工作中忘了对患者的许诺,所以急诊医生一定要在脑子里或小本上记住答应病人的事情,腾出手后尽快完成对病人的许诺。年轻医生有时会由于临床经验不够,见到了病人就像演员“忘词”了,不知问什么好,也不知说什么好。虽然有时间和病人在一起,但支支吾吾说出的话不多,这样病人仍然会感觉不满意。只有随着在临床摸爬滚打的时间延长,才能解决年轻医生在病人面前的尴尬局面。


        以上都是因为工作需要或临床经验短缺,无奈的减少了给病人看病的时间或使病人就医过程不舒服,并不是医生有意而为之。但临床也有一些医生职业素养不高,责任心不强,爱伤观念淡漠。给病人看病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而是得过且过,既不认真,也不上心。这样的行为,应被视为做医生的大忌。上百年前,医生都是去病人家里看病。由于当时对疾病没有那么多干预手段,所以在床前与病人交流和沟通成为了医生看病的主要手段。任何躯体病都会影响到病人心理状况的不稳定,本可以自愈的躯体病也会因为心理的恐惧导致疾病的恶化。所以医生对病人及时的安慰,病情的解释理应是至关重要的。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不仅仅只涉及到医学人文,而且也涉及到医学的治疗。医生和病人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医生是给人看病,而不是医生只看病。没有病人也就无所谓医生,那也就是有病人就应该有医生。现在有许多病人反映,到医院做手术,只能在手术前一天见到主刀医生,手术完了以后一直到出院再也见不到主刀医生。病人的心理状况,术后效果,日后如何复查,如何康复锻炼,无从知晓。很多时候医生都把这一种状况解释成:太忙。有这种想法的医生,只能称其为治病的医生,而不能叫给病人看病的医生,因为医生基本没看人。


        有时仔细的问病史,仔细的身体检查,留心病人身体和心理每个细微的变化,都会给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甚至可以不需要那些所谓高科技的设备,一些疾病就可以得到明确的诊断。而做到这些的前提,都需要医生与病人在一起的时间要长一些。每位有职业素养的医生应该懂得,病人是社会人,有思想,有心理活动,同时受躯体病的折磨。病人有权利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它的发展、它的预后、以及围绕疾病和其个人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医生不仅仅是告知,医生更要做的是解释。医生不应该把自己视为是手术医生、吃药医生,如果真是那样,就与头痛医疼,脚疼医脚的庸医没什么两样了。


        医生看病前要始终想到是在给人看病,人有喜怒哀乐,人有不同的脾气秉性,人会权衡得与失,人会在意生与死,人更会在意医生的一言一行。医生应该给病人看病多少时间?没有定论,但肯定是多多益善。不给病人时间的医生不是好医生,以各种理由推脱不给病人时间的医生也不会成为病人喜爱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