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9年进入医学院起,经历了医学生、见习生、实习生、住院医、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职业临床医生生涯,也同时走过了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的教学历程。截止到今日与医学打交道已37年了,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半时间都在医学圈子里游荡。虽然从来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也不是一个医术高超的大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医学还是给了我一些思想,对行医这件事也进行了一番思考。不管是成熟的还是不成熟的、不管是渐悟得来的还是顿悟得来的、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思考是真实的。把它写出来,让大家读一下,就是在大家无聊的时候打发一下时间,在不能入睡的时候当成一片安眠药。


在以往的年代什么样的人能学医不是太清楚,古时候有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的是学医的人还是很有能力的。但在77年恢复高考后,医学走的不是一个精英教育路线。各地都有很多医学院校,水平岑差不齐,够了录取分数线,什么人都可以上,门槛不是很高。等到毕业考试没有挂科,穿上白衣就是医生了。当年学医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由于中意的专业没有考好,无奈进入了医学院。而在国外医学一直走的就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出来拔萃的年轻人才能进入医学的殿堂。当然要想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更是关卡重重,淘汰率很高。所以在国外医生就是精英的代名词,当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是伴随在一起的。


医学这个专业与别的专业不是太一样,它自始至终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学科,不管什么人,是官是兵,是富是穷,一生中都不会逃脱身体有病的这个魔咒。所以学医的人会在职业生涯中和形形色色得病的人打交道。得病是一种痛苦,是人生除死以外最不喜欢接受的事情,民间有这么一句口头语:有什么别有病。得了病,再强的人也会变为弱者,任何病患都需要获得同情、获得关爱。如果医生只知道看病,不注意看人的话,很难确保每位病人都有一个好的就医感受。对于想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人,首先不要忌讳与人打交道,同时面对病患,他或她必须具有一颗仁爱之心,而且仁爱之心是见到患者油然而生的,不是被强迫出来的。每位医者还要在开始决定从医那一刻起,就要反思自身的情商能否胜任服务患者的工作中,否则培养情商和学习医学专业一样重要。著名实业家李嘉诚曾经说过:用智商解决问题,用情商面对问题。没有情商的医生,其身心是不健全的,他无法与病人面对,更何谈治愈了。要在形形色色的病患面前,做到语言交流无障碍,就要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和语言沟通的本领。如果不能把爱无偿的给予陌生的病患,不能体恤病人的痛苦,喜欢封闭自己,语言的闸门永远不对外人开放。那么就请这样的人最好在第一时间远离医学这个行当。学医要学先做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有情感的人,做一个能与人交流并和谐相处的人。


医学生在成长为医生的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有些知识是相对固定的,发生改变的机会比较少,像人体解剖知识、人体器官细胞的生理功能、生物化学方程式、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等。所以好的记忆力无疑能将上面的这些知识牢牢印在脑子里,是学习医学的一大优势。医学基础知识对医生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犹如一座建筑的地基,地基不牢靠,再好的建筑也不会承载更多的重量。基础知识告诉你人的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人会得病,得病后身体会出现哪些反应等等。虽然内容有些枯燥,但要记住它,它会为你在今后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给你提供很好的帮助。北大一院曾经有一位消化科教授叫张树基,他本人除了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外,再有就是医学基础知识非常扎实,每次请他看病人,他都会把疾病的来龙去脉讲的非常清楚,有生理、有病理生理、有药理,还有疾病的治疗,每次听他的查房都获益匪浅。许多人亲切地称呼他为:基教授。


学习医学也不意味着就是死记硬背,因为医学不属于纯科学的范畴,好多知识找不到类似公式样的范本。凡是与人有关联的事情或知识都要了解,都要学习。医学要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好多需要凭直觉、凭悟性。没有强大的人文知识、地理知识、气象知识、社会学知识、哲学知识、进化理论、心理学知识、文学修养等诸方面的知识背景,很难在行医的道路上有所突破。上学的时候,课外读物读的很少,知识视野很窄,妨碍了对许多医学背景知识的了解,吃亏不少。医学要求行医者具备情商、沟通和悟性三个基本能力,而这三个能力恰恰又是在教科书中很难读懂和搞明白的。有些话还要借助于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所说的: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在1000个新生儿中肯定相当比例的婴儿接近于天才,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是普通人,也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有点愚笨……正是那些接近天才的人和在普通水平之上的人最终决定了未定的事情……我们想要一个公平的社会,我们想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但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我们从来不会自欺欺人地认为存在两个在毅力、动力、敬业程度、内在禀赋等方面一模一样的人。胜任医学工作的人除了勤奋努力外,不能不说还应该有一些说不出的天赋。


许多疾病的表现单从外观和一些客观的检查是不容易看到的,病人的主观感受至关重要。所以重视病人的主诉,并正确的引导病人把主诉讲清楚、说明白,加以详细的体检,大多数病人的诊断都可以搞的水落石出。问病史,给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是每位医生不可跨越的基本功。在这里可以看到医生临床思路是否清晰,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医生人文素养的高低。病历书写、病程记录、手术记录以及一系列医学文书的书写,都是再现医生与病人的又一次接触,又是一次医生对临床思路的再次梳理。好的医生从不吝啬把时间用在医疗文书的记录上,见文如见人。协和医院之所以知名度如此之高,其中病历书写的严谨和规范也为其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临床有些疾病的典型表现不是马上就凸显出来,有时需要时间的等待;病人很多时候也愿意把自身的情况再跟医生说清楚一些,同时病人也需要医生把自身的情况帮助解释的再明白一些。以上两种情况都需要医生给病人的时间再长一些,时间在这里是老师,时间在这里会成为医患关系和谐的基础。医生看好一个病的基础,来自于平时打下的问病史,查体和医疗文书书写的基本功。如果把对疾病的观察时间和与病人在一起的时间再多一些,无异于如虎添翼。


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表现不一样的症状,同一种药物治疗同一种疾病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医疗的预期有时会与结果反差很大,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在医疗工作中比比皆是。所以会思考的医生,就有可能使临床工作中出现的坏事,及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下不为例。思考从来不是哲学家的专利,任何学科都需要有思想的人,会思考的人。疾病的复杂、人的复杂、社会的复杂构成了医生每天必须面对的日常工作,如果不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事情中,明确思路,找准方向,医生谈何治病。会思考的医生,病人将会获益;不会思考的医生,病人将会受罪。现在许多医生对于掌握高精尖的手术和技能异常感兴趣,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了这上面。唯有认为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称得起好医生这个称号。固然医疗技术对医生来讲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有时它还需要放其次。医生是给人看病,医生的思维永远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是有病的器官。异病同像,同病异像的例子很多。 病人对疾病的理解,对疾病的耐受,对治疗的花费和预后的期望是不一样的。治疗疾病唯有因人而异是王道。会思考胜于技术的掌握。


医疗工作的细节从来是不可以忽视而过的。俗话说:细节决定于成败,这句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细节不是小事,细节构成了复杂的事。忽视细节就是将复杂的事搞砸。医生要记住:在医疗工作中无小事可言。即使你认为的小事,在病人的心理也是大事。一般感冒不会危及生命,大约一周就可以痊愈。但在感冒当中的每一个症状,对于病人来说都是痛苦的,都需要医生给予关注和治疗。医生流露出的任何不屑一顾的感觉,都会给病人带来心理或躯体的不愉快。医生在病人面前执行医疗工作时,要注意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言行表达是否贴切、表情是否从容淡定、举止是否轻柔、考虑的问题是否全面。医疗的细节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注意细节也是医生的一种素养,也是成为医学大家的必经之路,不可跨越。


医疗工作漫长而琐碎,有时是轰轰烈烈的抢救,需要高大上的仪器和设备的介入;有时是温声细语的闲谈,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仅此而已。医生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与完成了几例大手术,治好了几个病人,掌握了几项技能操作,发表了几篇SCI的文章,获得了博士学位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现在社会使有些人过于浮躁,固执的认为做了以上这些事,就是大医生了,眼中也没有其他人了,学习也没动力了,把自己浮在了半空中。医学的复杂性就在这里,今天你能治好这个疾病,不代表你明天还能治好得这个病的人;今天手术的成功,不意味着明天的手术还会顺利。医学是一个永无止境,需要终身探究的学科。在治疗病人上,没有任何人有绝对的把握。抗生素发展的今天,已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获益。一些传染病被暂时消灭了,感染疾病的发病率也得到了控制。但在临床面对任何一例感染疾病,没有医生会有绝对的把握治愈它。医学需要淡定、需要谨慎,医学没有第一、没有最好。医学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守得住狂妄。医学是在进步,但很难达得到卓越。唯有虚心的医生才能以一颗平常心,接受医学的功与过,是与非,接受医学的无奈与困惑。


眼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从而也加速了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电子科技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也推动了医学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医疗器械和设备应用到了临床,以前不能被发现、不能被治疗的疾病,得到了诊断和有效的干预。使人们联想到会不会在不远的将来有一天,人类将没有什么病被发现不了,也没有什么病不能被治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医生对高精尖技术的追求,对互联网技术的过度认可。一部分医生忽视了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永远是已知少于未知,对人和疾病的了解远没达到那么乐观。所以医生对于医学和疾病的探究还应立足于基础,立足于传统的思维,立足于传统的基本功,这里没有跨越,没有捷径,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守住了医学基本功的医生,今后才有成功的希望;忽视医学基本功的医生,总会抱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知识混日子。


由此看来,不是每个考试合格的人都适合学医,也不是人人当了医生后都对得起医生这个称号。医生的培养是如此漫长,不时有困惑侵扰你;医生的成长是如此缓慢,付出的艰辛有时难以承受;医生的卓越犹如天边的月亮,是如此难以成就。对于那些还徘徊在医学大门之外的人,或刚刚进入医学大门,或在医学圈子里混得有些力不从心的人,不妨反思一下从医的艰难,是否还有信心走下去,医生这个行当真的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