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美学”,对欧洲影响很大,当然也会影响美国。尽管在中国不少大学里都开设了“美学”课程,但是没有什么明显效果,人群中对“美学”的通晓者甚少,所以中国民间几乎还看不到融入到骨子里的美学元素。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博物馆的数量代表着文化、文明和追求,当然也是美学元素的代表。德国柏林拥有一百多家各种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有多少博物馆我没有统计,但是我感觉博物馆比大型超市还多,当然也许有些夸张。


        就在女儿家附近,可以看到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等等。还有更多类似博物馆一样的小商店,这些小店虽然建筑有些破旧,但是美学气息十分浓厚,门口鲜花摆放别致,铁质长椅古香古色,灯光柔和典雅,好像这里没有LED灯,都还是那么古老,那么传统。


        有一个艺术品和生活用品小店,门口摆放着非常破旧的两把椅子,一个是儿童座椅,一个是高腿凳子,破的已经不能坐,但是擦的却非常干净,让人感到一种历史沧桑的美感。


        克利夫兰的房子大部分有百年以上,他们修旧如旧,只在边缘处点缀一下,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表达的淋漓尽致。


        中国城中村改造,把几十年、几百年的东西毁了,然后千篇一律,修成高楼大厦,即便搞一点仿古建筑,总感觉像是给东施化妆,再美也是画出来的,没有传统美学那种沧桑味道,算是费力不讨好呀!


        一个城市也好,一个村庄也罢。卫生很重要,美国人的卫生习惯要比国内好得多,衣服一定每天都换,他们的服装穿着虽然很随意,但是特别特别干净,一尘不染。


        德国的垃圾处理非常出名,美国也不错,当然赶不上德国。美国的垃圾分类,定点存放,专车拉运都很完美。所以城市总是那么清洁。美国人塑料袋使用率极高,但是街上一个飘落的塑料袋也看不见。不像中国,刮风时废旧塑料袋满天飞。不过这几年中国进行农村升级改造,污水垃圾开始统一管理,不少中国农村出现了洁净、美丽的新形象,和美国的差距逐渐在缩小。


        昨天傍晚去街上逛了一逛,周末很多美国人走出家门,在街旁露天小桌边坐下,要一杯红酒或饮料,再加一盘西餐,边吃边聊。没有人点蜡烛,这一点与德国不同,倒也是热热闹闹。附近还有人在演唱,彰显出自由、奔放、快乐和轻松。这一点有点像中国的大排档,只是中国烟熏火燎,毛豆花生皮遍地,烤羊肉串飘香,人们推杯换盏,乐此不彼。对比起来美国人安静了许多。


        陕西作家贾平凹的作品《浮躁》把中国人那种急于求成、急于发家、恨不得一夜暴富的心理剖析了出来,但是中国并没有因为这部书而改变,反而变本加厉。浮躁之气依然笼罩着中国不同阶层。叔本华“美学”的精髓在浮躁的空气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今天和女儿聊天,她已经和出国前判若两人了,她喜欢美国科研平台的宽松和规范,也喜欢美国人做事的规矩。另外就是美国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非常科学合理。不像中国科研经费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漏洞,政策也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叔本华“美学”是博大精深的,它不是简单的美学表达模式,它是美学规律。它包含行为、素质、环境、人文,它是人类灵魂升华的要素,它是社会进步的捷径。我相信叔本华的“美学”理论早晚会影响到中国,就像马克思主义一样。


        自然就是美、生命就是美、真实就是美、善良就是美、友爱就是美、平等就是美、尊重就是美、“无为”就是美。至高至上的美是属于世界的、属于人类的。


        美学的另一个表达方式是“女人”,我们班就有一个女同学,她早就定居美国,如今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是她除了做医生之外,参加了美国的合唱团,经常用自己的声音诠释人间的美好。她是谁呢?下一篇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