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照顾二老4年的陈姨要回家了。


陈姨60岁,南方人,是位朴实、心地善良、能干、不怕吃苦、有包容的人。母亲年纪大了,做过两次手术。虽然白天能看书、写字、做做力所能及的活动,但夜间起夜较多。这对一般陪护人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竟因为夜间老醒会使睡眠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可4年来陈姨没有因为这件事提出过任何抱怨,在她看来这只是日常老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白天依然有精力收拾家务,买买东西。以前陈姨不会做北方饭,这两年陈姨学会了做各式各样的北方面食和炒菜。有时与陈姨开玩笑,说陈姨回家后可以开一个餐厅了。


由于几年来陈姨对二老的照料,解决了我所有的后顾之忧。安安心心的学习,按部就班的工作,当然还能留出时间把身体锻炼一下。这些日子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在寻找一位能替代陈姨的人,不找不知道一找才发现,这个能容纳约2千万人口的北京寻到一位称心如意的保姆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托朋友和通过家政公司先后找了两位保姆试工,每人都只待了一晚上就拜拜走人了。之前也听一位住院病人的家属说,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为找一位能照顾她老父亲的保姆,已经走马灯似的换了10个人了。当时我听着还有点耸人听闻,问她为什么?她说:每个保姆来之前都答应这个活能干,可是一干就发现刚出道的保姆什么事也不会干,让她学吧,文化水平低,有的干脆都不识字,照顾老人光有力气还不行,测测体温,记记尿量也是必须的。干过一些年的保姆倒是有一定经验了,可没干两天就抱怨累。我心想干什么活不累呀,我又好奇地问:是不是工资给的少呀?她说:比你们护士挣的都不少。


我一下语塞了,以前有句老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现在时代不同了,这句话也失灵了。记得十几年前医院的护工,一天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而且需求量还不是很大,大部分病人都由家属陪护,许多护工不是每天都有活干。现在医院的护工每天能挣到几百块钱,而且有足够的照顾对象可以选择,如果是看护工作量大的活都不愿意接。特别是到了春节,大部分保姆和护工都要回家过年,如果这个时候老人生病需要照料就只能祈求上天帮忙了。分析原因与我们国家过快的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有关,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5亿人。而现在城里能有多余劳动力看护自家老人的家庭越来越少,要不就是空巢家庭,要不就是独生子女家庭。社会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场所寥寥无几,这就使得失去健康能力的老人对保姆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已由过去的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我也是祸不单行,母亲的保姆问题还没有解决,没有几天功夫老父亲又突发重病住院。难题又来了,马上需要找一位男护工照顾父亲。平静的生活一下子被彻底打乱,一边是重病的父亲需要看护,一边是手中的医疗工作不能放下,还要想到家里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母亲谁来照顾,让我简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真没想到来的是这样猝不及防,既没有心理准备,更没有多余的人员帮手。


作为急诊医生除了每天要参与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外,更多的还要面对那些年老体衰,生活不能自理,病情终末期的病人。说句心里话,虽然在临床干了30多年,但真没有好的医疗手段让后者病人走出疾病的困恼。每天查房看到病人吃饭靠胃管,小便靠尿管,翻身坐起靠人扶的情况,我也感觉很无奈。实际这时决定病人好与坏的,不是医疗水平的优劣,不是你的官位大小,不是养儿还是养女,而是生存质量的高低。人活着不只是看寿命长短,更是要看人的自我满意度,也就是幸福指数。好死不如赖活着,已慢慢淡出现代人的视野,追求好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无疑在年富力强的时候,疾病很少打扰,生理功能也能保证健康人享受美食美景和好心情。但衰老目前看来还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有孩时的天真无邪,有年轻时的风华正茂,有中年时的成熟内敛,有步入老年之前的城府和大度,看似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都会让我们感叹活着是人生的福分。可是当人走不动的时候,当疾病缠身的时候,当周围没有人陪伴的时候,当想干什么干不了的时候,人衰老了。衰老的人还需要幸福吗?假如你是一位从不会衰老的人,你可以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这个世界会让你永生沉浸在幸福之中。如果你是一位常人,你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你可以今天不面对,但你十年、二十年一定会面对它,逃也逃不掉,因为你会老。追求幸福快乐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与衰老无关,与疾病缠身无关,与贫富无关,与子女的多少无关。


我今天之所以要面对这个话题、谈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到虽然父母老了病了,但他们还没有放弃对幸福的渴望;是因为我每天在急诊见到的那些衰老的病人,只要他们不糊涂,就希望幸福留在他们的身边;是因为我觉得懂得居安思危的人比那些临时抱佛脚的人会活得更智慧、更幸福。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今天快乐不意味着明天一定快乐,年轻时幸福不意味着年老一定也幸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为了让人生更健康,更幸福,更快乐。但忽视了人的后四分之一的幸福,会彻底毁掉人的前半生的幸福感,犹如人间悲剧。人衰老了,身体活动不自如了,疾病慢慢找上门来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思维停止了,对幸福的感受减少了。恰恰相反,人老了更渴望家庭的和谐、子女的体贴、儿孙的孝顺、他人的关注;更在意外人的善言善语;更计较不要成为别人眼里的包袱。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善始,怎么才是善终。死亡既然是不可避免的,但不留遗憾的离去多多少少减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孝顺的子女对老人晚年的幸福生活和疾病的护理会有很大帮助,但有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遇到一位家属为了伺候有病的父亲,很早就辞去了在一家有名饭店做厨师的工作,专心照料父亲,但随之自己的经济来源产生了很大困难,为此医保也没有了。子女多在照顾父母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但时间一久身心也都会产生疲劳。


在急诊有一家三姐妹,均已过60岁,轮流照顾住院1年的父亲,由于长期不能很好的休息,加上精神紧张,老大患上高血压,老二查出肠道多发息肉,老三神经衰弱。如果要是碰上我这样工作不能丢,子女又不多的家庭,只能是雪上加霜。护理老人是一门学问,从吃到喝,从疾病的看护到心理的宽慰,不是光一个孝字就能解决的,也不是靠人海战术就能做好的。所有的人都知道,有病需要专业的医护团队介入,可是老有所养同样需要专业的看护团队帮助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


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是老人的养老送终理应都是子女的义务,有句老话叫养儿防老,但具体到老人每天活得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是否科学,关注度也就不是那样高了。经常是一天三顿饭有人做,吃的好坏不知道;电视一天看到晚,看明白多少不知道;药物顿顿都不拉,有效没效不知道;夜里小便去的勤,前列腺肥大不知道;喝水知道是好事,喝多喝少不知道;活动就比不动强,活动方式不知道。我个人的观点孝只是一种美德,不是一门科学。它表明一种做人的态度,但不能包罗万象。孝顺的子女不是都能为老人做出可口的美食,孝顺的子女也不是都能守在老人的身旁陪他说笑。所以心中的孝和实际行动的孝还差着很大距离,其原因:一是子女们都有各自的工作,许多时候不能分身守在父母身边;二是树有专攻,照顾老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能,子女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了保证老人健康时活的快乐,衰老了以后管理的得当,除了子女的孝顺,还应有一支经过规范培训,有爱心、善良淳朴、肯吃苦、能交流、会家务和懂得一些医学常识的专业看护人员掌管。很遗憾,现在找到这样的专业人员比挂专家号还要难得多。而我们遇到的保姆、护工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文化水平不高,人员素养参差不齐,大多只是抱着一腔干活挣钱的热情加入到这一人文素养要求高、专业性强的工作中。因此,多数人家找到一位被老人和家人认可的看护人员犹如中大奖,天上掉馅饼,经常是双方互不认同,最后不欢而散。现阶段老百姓面对的不是光看病难,找对了保姆也很难。看病有正规的医院开着,寻保姆就只能盲人摸象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培训很难形成专业。各行各业都有其准入标准,医生要经过医学院的培训,护士要经过护理学校的培养,厨师要经过烹饪学校的训练,当然看护老人也不应例外,既需要有文化,也需要有素养,既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需要有医学的常识和家政服务的技能,而不就是照顾老人吃喝拉撒睡。一年又一年,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些还不是老年的人也将步入老年人的行列,我们这些自认为还能跑步的人,也会步履蹒跚,我们这些在过年还能吃上一大口喝上一大碗的人,也会有一天拿不动碗使不了筷。谁是我们老年的帮手,子女是可以考虑的范围,但一定不是唯一。孝顺代替不了专业,无儿无女也要有幸福的晚年。我憧憬会有这样一所学校,经过2-3年的学习和实践,成就了一批有职业素养、了解老年心理、懂得医学常识、胜任居家管理的专业型看护人员为我们行将到来的老年社会服务。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姆,但会照料老人日常的起居和家务,他们不是医院的护士但具备了简单必要的医学护理常识。他们有合理的工作时间,而不是靠反复无常值夜班拼体力透支身体来挣钱。他们是职业者,有着与其他职业者应有的责任、地位和荣誉感。


夕阳无限好,只怕近黄昏。人的一生不管什么年纪都会有希望,当然也会存在失望,老年也不例外。做到老而不衰,老当益壮,长寿善终是老年人的希望,但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许多时候结果让人感觉很失望。能否将失望变成希望,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个很大的考验。人老了活的好不好心态是关键,好心态就会有好未来;当然身体机能的完整和健康乃是重要保证;除此之外,训练有素的看护人员作为纽带和帮手有机地把心态和身体的健康结合起来,这样就让我晚年不再悲观。人老了不可怕,这是自然规律,可怕的是老了以后没有人陪他一路走下去,因为这是文明社会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