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愿意得病,这是实话。因为得病除了理直气壮能得到一张假条外,既耽误时间,又花费金钱,还会被病痛折磨的死去活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所以,思维正常的人都不想得病。但不想和不得又是两码事,不想虽说是一厢情愿,可由于只涉及了大脑的想象是容易实现的事;不得虽也是一厢情愿,可它既有大脑的想更有行动的结果,而且想和动经常跑偏,成了两股道上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因此,不想得病也会得病。当然今天不想和大家理这件事,而是想把我最近产生的困惑说一说,得病是谁的错?曾经遇到过这样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一位30多岁的女病人,之前在怀孕期间得了妊娠糖尿病,在医院经过治疗顺利分娩。可回家后再也没有把这个“糖尿病”当回事,不检查,不吃药,唯一做的就是把可乐当水喝。有一天感冒以后昏迷了被送到医院,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呼吸衰竭插管复苏,后来又有了肺部真菌感染,虽经努力治疗,最后病人还是走了。

第二件事。一位33岁的小伙子和朋友喝酒,醉了被送到医院,医生诊断酒精中毒,同时让陪同的人带着病人去做一个头颅CT,看看脑子有没有问题。陪同的人迟迟不愿意再做CT检查,过了一些时间医生发现病人的状况不好,后来再催促下陪同的人给病人做了头颅CT,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三天后病人在外院的神外科离世。虽然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20-30岁因疾病离世还是占了少数。

糖尿病可以死人,但控制好的糖尿病可以活上70-80岁,饮酒可以出现生命危险,但身体状况好喝酒喝死的还是不常见。所以,有病才有可能要命,如果没病那就离死还远着呢。但有病是谁的错呢?因病死了谁又负责呢?有时在一些人心里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病发生在家里,死也是在医院外,只能哑巴吃黄连,即使苦也说不出口,只能自己做事自己当;如果病发生在医院,死也是在医院,对不起,这事就需要说道说道了。在外人眼里看,医院就是治病的地方,就是救命的场所。一旦治不好病,救不了命,谁付这责任不能医生说了算,而是由被病折磨的病人和伤心的家属做这个法官。因为上两个例子的家属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病人的死是医院的责任。如果站在家属的立场这事也容易理解,毕竟付出了血的代价,钱也花了,罪也遭了,最后不好的事都由我一家来承担,这也太不公平了。可医生也有委屈,因为老天爷没有任命医生就是神仙,不管身体坏成什么样都能整复一新,不管有没有气都能保活。所以,看病的人和治病的人在得病这个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思想落差和严重的不统一,经常会闹出许多摩擦,有时会吵得面红耳赤,偶然还会弄出人命来。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是怎么死的?不就是被他的病人曹操所杀吗。由此看来,从古至今得病是谁的错,治不好病又是谁的错一直被纠结。

在得病这件事上谁都不会自告奋勇,争先恐后,所以,一旦摊上了病责任的划分就成了难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得病不是好事,小孩子都知道。但什么情况下会得病,有时连研究生都整不明白。人吃五谷杂粮都会生病,不得病是小概率事件,相信多数人也能接受这个现实;但胡吃海塞,黑白昼夜颠倒,懒于运动养尊处优也会得病,就不见得人人都知道了。

我常常把得病分为三类。

一是命中注定要得的病,如遗传病、先天各种各样的畸形;

二是被外来因素招惹上的病,如传染病,天灾,医源性疾病;

三是无事生非自找的病,如拼命的吸烟玩命的喝酒,血压高了不降,血糖高了不管。

得了第一类病显然更多的错在老天爷,得病的人确实有些倒霉,好在这类病发生率不高;得了第二类病也是人生中的一种不幸,错不在得病的人,只能说机不逢时,当然这种得病几率跟抽签中奖差不多;得了第三类病按理说就不要再找借口了,只能说愿打愿挨了。虽然从主观上讲病人不愿得病,但客观所做的事却是步步都走在得病的路上。

自找的病让别人买单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细分析还不能全怪找病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理念的更新,真正的文盲越来越少。可由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强,健康教育普及率低反而催生了大批医盲的不断涌现。它与文化教养无关,与知识层次无关,与贫富差距无关,与年龄大小无关。《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同时在多数人里我们也缺少对疾病的思考。医学对医生,对病人都是一个神秘的谜团。医学的无奈比想象的要大,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有很多。治小病、治初发病医生的胜算大;治复杂病、治晚发病大医生、好仪器、好设备都没有十足的把握。病人不需要拿自己的身体做代价去考查医生的基本功,去检验高大上的医疗设备。疾病是痛苦的,生命只有一次,稍有闪失就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缺乏思想的人不会有完整的人生,聪明人从来不会吝啬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思考。人为什么会得病?人如何不得病?人得了病应该怎么办?简单的问题,暗含着痛苦与快乐,引申了对生与死的抉择。健康意味着快乐,疾病会接近死亡。病人不想得病,医生也不希望有人成为病人。得病是谁的错?看来谁都不愿意背这个黑锅。如果非要牵强地说一下错误在哪里?病人的错是对健康理念的不重视,根源在思想;医生的错是没有第一时间普及健康教育,根源在行动。所以病人的思想认识要提高,知道先有健康,后有幸福;医生的行动要跟上,走出医院让病人不得病比在医院等病人看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