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8 如何与不同类型的病人沟通?(一)

作者:赵斌   主播:宋平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离不开语言的交流,但由于人的性格秉性、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这种语言的交流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种类。


所以,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成了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一条准绳。医生和病人通过疾病建立了一组特殊的人际关系,医生的工作除了用脑、动手之外,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语言。


难怪希波克拉底早在西医学建立之初就说,医生有三件宝:药物、手术刀和语言。


病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首先它是人,故具备了人的一切属性,吃喝拉撒睡,情感、欲望;其次它又是躯体有病的人,它脆弱、敏感、痛苦、孤独、恐惧、有时生不如死。


人世间的苦比不过疾病的苦,人世间的痛超不过病人精神上的痛。医生本为疾病而生,但医生能驾驭的疾病不多,医生能认知的疾病有限,医生能治愈的疾病寥寥无几。


所以,医生手中的药物和手术刀,在许多疾病面前是苍白无力的,是软弱无能的,是华而不实的。


其实疾病本身没有思想,对医学的局限不能感知,对医生的努力无动于衷。可疾病在病人身上就引发了化学效应、物理变化、心理反应,使得医学的本质从疾病学衍变成了人学。


医学一旦与病人的喜怒哀乐挂上了钩,医生再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忽视了病人情感之外的东西,医生的职业生涯想当然地就会越走越窄。


医生的情怀,医生的仁爱,医生的怜悯之心无疑是拉近与病人之间情感距离的内在基础,而医生的语言,医患的交流是医生取得病人信任,赢得病人依赖的外在实践手段。


语言的沟通弥补了医学技术的欠缺,语言的交流化解了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医生没有语言不可成为医生;医生语言贫乏不可解决病人的疾苦;医生语言冰冷不可与病人和谐相处;医生语言单一不可游刃有余治疗病人。


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点到为止,更不是见好就收。医生见到病人那一刻起,就拉开了医患沟通的序曲。医患关系在,医患之间的语言就在,医患之间的交流就不能停歇。


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病人,也没有一模一样的疾病,所以,在医患语言沟通上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


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变,而唯一不变的是医生的爱心和同理心。医生的沟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学习,更需要悟性。每个病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每个病人都有每个人的疾病观,每个病人都有每个人对痛苦的忍耐力。这一切构成了医生形形色色的沟通形式,这一切也成就了医生五花八门的沟通水平。


医生要有察言观色的能力,医生要具备知面知心的本事。读懂一个人不容易,读懂一个病人更难。医生要修心,医生要博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应该对医生沟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医患的沟通不是简简单单的聊天,医患的交流也不仅仅是拉拉家常。


它是对真实性格的了解,它是从理性到情感的互动,它是对医生智慧的考验,它也是病人对医生信任的召唤。


许多时候病人的性格,受教育程度,家庭教养决定了对疾病的态度。有的人强势;有的人理智;有的人忐忑;有的人开朗;有的人老实;有的人封闭。所以,医生要针对病人的不同性格特点,展开不同的沟通攻势。目的让病人从情感上接受医生,从心理上依赖医生,从理智上信任医生,从行动上配合医生,从而医患共同携手在躯体上正视疾病,在心理上战胜疾病。


下一期就6种不同类型的病人谈一下如何与他们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