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灰色就是颜色不鲜明,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而黑色或白色让人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想搞错都很难。所以穿黑、白色服饰的人很扎眼,也富于个性,穿灰色服饰的人很低调,也不易识别。灰色是由黑色和白色调制出来,是两者的中间色,由于黑白的比例不同,灰色总是让人捉摸不透,朦胧感十足,就是对颜色有很好把握度的人,谈到灰色也是一脸的茫然。生活中经常把一些缕不出头绪的事情,不好决策的事情,拿捏不准的事情,比喻成灰色。实际在临床工作中,灰色地带也是临床医生经常不离口的词。对于疾病的诊断也好,治疗也好不是非黑即白泾渭分明那么简单,因为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有许多显露的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医学夹杂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医学是被人的主观和客观左右来左右去的职业。


Photo by Samuel Zeller on Unsplash

 

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与专科医学相比,有其相同处更有其不同的特点。


一是它有广度,涵盖了人的全部可以发生急性病的器官,所以,急诊医学涉及到的病种最多,没有之二;


二是它有时间性,急诊许多病不能等,如急性心脑血管病,多发伤,中毒,重症感染,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三是它关注的是命,其次是病,在急诊救命是第一位的,急诊的思维,急诊的技术都是围绕着救命第一,有了命,才可以谈到疾病的治疗。


但医学又赋予了这门学科既有科学性,也要凭经验;既可以按指南治病,也要凭猜测处理。所以急诊的学科特点,注定了在急诊治病中遇到了大量的“灰色地带”,其实专科的“灰色地带”也不少。


在急诊学科里的科学治病只在黑白两头,症状符合,数据支持,诊断明确,或可治或不可治。科学治病省去了医生许多麻烦,公式化,程序化,没有年长年轻资历的差别。可急诊病人得的病往黑白两头去的少,维持中间灰色不动的多。面对处在灰色地带的病人,科学性会遇到瓶颈,指南会水土不服,经验少会望而却步。但处理这些病人会有大师吗?会有神机妙算吗?会有常胜将军吗?凭我的知识水平会给出否定的答案。灰色就是不确定的颜色,深灰、浅灰、中灰、烟灰等等,只要色阶和色相有一点点的变化,就是一种不同的灰,准确的说灰色是分不完的。当然疾病比颜色还要复杂,急诊的疾病发病急,变化快,数据少,治疗效果有时间性,所以对急诊疾病“灰色地带”的判断,要难上加难。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临床医学对模棱两可的病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像张孝骞这样的大师都把临床医学形容为:如履薄冰。所以对于急诊疾病的“灰色地带”,只能且行且思考。下面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感受。


一、事出必有因。急诊出现的症状不会无缘无故,病史是否问到位?病人是否说出了详情?很关键。病史要追根问底,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能纠缠时间不够忽视了真实病史的采集。急诊工作中因为病史问的不准确,不详实给急诊疾病的处理带进了沟里;


二、心里多装几个为什么。急诊医生不要回避问题,工作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每个为什么都要求得答案或得到最合理的解答,得过且过不是好习惯,留下一个为什么就会留下一个“灰色地带”;


三、“中庸”的思维。临床医学实施的方案很少有绝对的好,既然得病怎么治疗都会有代价,许多治疗就是走平衡木,不掉下来就是胜利,不需要再做出优美的造型。所以,决定治疗考虑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四、不迷信权威。临床医学没有常胜将军,更何况变化莫测的急诊。谁与病人待的时间长,谁最了解病情,谁就有治疗的决定权。权威对“灰色地带”的治疗只是参考,因为权威也没有十足的胜算;


五、敢于尝试。“灰色地带”的处理,许多没有先例,也不适合教科书和指南,医学就是在突破一个一个禁区的过程中缓慢前行。把握大原则,在与病人和家属有效沟通下,大胆尝试。一回生二回熟,凡事只有做了才知道;


六、时间是老师。许多“灰色地带”是疾病的冰山一角,不是病情复杂,而是时间未到显示真相的时候。充分思考各种临床的可能性后,耐心等候时间的决断;


七、积累强过书本。黑白分明的疾病在临床不多,书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征象,只会拿书本看病的医生会陷在“灰色地带”爬不出来,只有在临床摸爬滚打的医生,才能把灰色渐渐变成黑或白;


Photo by Giammarco Boscaro on Unsplash


八、老年病人看的是吃喝。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成了急诊病人的主力军。用药不好,疾病反反复复是老年疾病的特点,也成了急诊疾病的“灰色地带”。器官老化靠药是治不好的,把衰老的器官换一遍又不可能。所以吃喝就是给器官上油,让器官勉强的运转。老年病人吃喝解决了,精神状态好转了,就算走出了“灰色地带”;


九、心理病要的是安慰。得什么别得病,得病也别得心理病。心理病直接死不了人,但有了心理病,躯体病也看不明白了,生不如死,说的就是心理病。在用躯体病不能解释“灰色地带”病的时候,一般光靠药物治疗就没有效果了,多与病人聊聊天,多给病人安慰安慰,多给病人讲些叙事医学没准就管用了;


十、要学会放手。上手治疗疾病是医生,放手治疗疾病是大医生。急诊三类病,治疗就好的病,不治也好的病,怎么治都不好的病。特别是癌症晚期,慢病末期,衰竭病人是属于最后一类,对于这类疾病神仙来了都没用,更别说急诊医生了。不治疗或不死乞白赖治疗对于这些病人意味着另一种活着的生命质量,放手也是一种爱;


十一、多学科的融合。急诊医生看病的特点,会受到广而不深的局限。所以对专科疾病了解的不多,会掣肘于急诊疾病“灰色地带”的困惑。多学科联合,多学科救治,会使得有些“灰色地带”疾病柳暗花明又一村;


十二、学无止境。老的疾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疾病时有发现,医学指南更新提速,药品研发加快步伐,这些使得急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治疗的决策,不会停留在一成不变的时间点。通过不断地与有经验的医生学习,通过各种学术会议的学习,通过病例的研讨,通过国内外进修的学习,都为急诊医生对急诊疾病“灰色地带”的识别取得不小的获益。


医学不圆满,急诊的工作也总会有欠缺。即使人工智能未来可以胜任许多工作,也可以替代部分医疗工作,但疾病诊断、治疗的“灰色地带”永远会存在。急诊医生在与疾病的博弈中,不会把疾病打得落花流水。因此,临床医疗这个舞台永远会留给医生与病人。唯有急诊医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临床的思考,让医疗决策科学一些,严谨一些,可操作一些,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为病人逃脱疾病的“灰色地带”带来最大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