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老同学邀请参加一个“医疗数字化管理”沙龙。主办方让我从医生的角度谈谈数字医院管理的需求或实践。坦率地讲虽然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收集、提取、分析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包括医疗,但对我这位与时代节奏慢了半拍的临床医生来说,知之不多,受益有一些,可只局限在病人信息的有限收集上。并不是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而是隔行如隔山,学医的不知道AI,做软件的也不了解医疗的规律。之前听说做IT的企业要大举进军医疗市场,感觉瞬间用几十年苦学的那点看病的本事没有了用武之地,就等着丢了饭碗回家去过清贫的生活呢,没曾想IT的大佬们在医疗市场转了一个圈,扔下了一笔大钱,就纷纷抽身干他们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去了。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医疗需不需要数字化管理?结论无疑就是两个字——需要。但是不是整个医疗市场都需要数字化管理?结论同样也是两个字——不是。医学是科学和经验的混合体,科学用数字说话,虽然经验也可以用数字堆积,但经验永远总结不出公式。医学的对象是病人,病人是人加上疾病,疾病是死的,有固定的解剖特点,有独特的病生理规律,就疾病本身可以谈科学。但人是活的,有头脑、有心灵,由于后者使世上没有一摸一样的人,疾病只有在活人身上才有意义,对于死人没有疾病可言,所以同样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就是一个人一个样。在这里赋予医学科学性,用数字化来管理病人就是天方夜谭。如果AI的功能总是围绕着有一天要取代医生看病的本领,行使医生对病人而不是对疾病的决断权利,按照我这种鼠目寸光的医生来判断,AI的功能在100年内不会取得胜算,也就是说机器人管理的无人医院不会存在。


但医疗数字化还是有着巨大的市场,近百年来医学的进步,不但是医生的能力提高了,医生看病的本事增长了,SCI的博士给医院带来的学术领先,更是医学技术,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迅猛发展。医生还是原来的医生,甚至还不见得有以前的医生能力强,头脑还是原来的头脑,当然也不见得比以往的医生思维敏捷和睿智,只是因为有了更强、更好、更优的技术,更多、更详尽、更复杂可以解读的数据。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疾病的狡猾是无限的,医生魔高一尺,疾病可以道高一丈。在医生与疾病的对决中,医生永远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旧的疾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疾病又粉墨登场了。所以在与疾病的抗衡中,虽然医生的地位不可撼动,但要想在这场没有胜利可言的战役中达成僵持,必须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要依靠医疗数字化的管理。


Photo by Marlon Lara on Unsplash


首先从医院的经营角度来看,就需要数字化管理,在医疗市场最靠近科学性的就是医院的管理,它可以通过数字统筹全局。医院管理和医生看病还不一样,如果医生只一味的以数据说话,忽视了病人的人学属性,即情感、关爱、同情等,有时会使医疗工作满盘皆输。而医院管理就不一样了,虽然它也需要有人性化的融入,但它更需要铁面无私,需要整齐划一,需要一视同仁,这里只有数字能做到这一点。医院人员配备的数字化,工作量统计的数字化,绩效管理的数字化,上级医院与下级医院信息共享的数字化等等,那种领导拍脑门的医院管理,一定是是非多多,许多时候犹如盲人摸象。


辅助科室的数字化管理也不是可有可无,什么是辅助科室?就是在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辅助医生拿出客观数据的科室,如检验科、影像科等,所以辅助不是从属,而是在医生先验的脑子里,给出一个方向标,有时也会产生一锤定音的效果。疾病是什么?疾病从本质上说,是人的身心或自我——意识、身体、心理与世界的关系正在经历一种他/她并不想经历的状况。引起疾病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因素或病菌、病人的生理状况或他人恶意加害的行为。然而,起界定作用的却不是病人的身体状况、行为或有害的环境突发事件,而是病人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辅助科室解决的是找寻疾病产生的客观性以及身体随着外界因素的侵扰所出现的病生理指标的改变,这些变化均可以定量,均可以用数字表达。数字有了,一目了然的判断手段就有了可行性,先验性的经验就有了接近科学性的机会。


拿影像读片为例,许多临床疾病或早或晚,都可以在影像上表现出来,如肺炎、肺癌、肺结核、肺间质病等等,虽然每一种疾病的影像学有其独特性,但更多的是其一致性和不典型性,所以即使是一位好的影像医生也不可能区分那么多同一种疾病不同的影像学特点,或者是不同种疾病面临同一影像学表现的干扰。由于影像学的误读,临床出现的错判、误判的疾病比比皆是,既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又造成了医疗不必要的花费。在我看来,就像机器人——阿尔法狗能打败世界顶级围棋高手一样,未来影像读片由于AI技术的介入,必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影像走向数字,数字导出公式,公式解读结果,对临床医生已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当然对于影像科医生带来的挑战就是,再靠单纯读片出报告作为职业的唯一目标就会给自己带入死胡同。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急诊是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中心,在这里时间就是生命,从病人的病情评估,到抢救步骤和各种检查的有效展开都是围绕着时间这两个字。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不典型,生命体征时好时坏,有些疾病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所以在有效的时间里,对疾病做出准确的预判无疑对每一位急诊医生来说无论从心理素养、思维能力、智商结构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考验。特别是在生与死的抉择上,一味依靠人的有限能力,往往会使胜算的天平倒向不尽如人意的方向。医疗数字化管理,包括电子化病历信息的采集,监护信息的时时输入,化验结果的信息共享,都会给急诊工作带来如虎添翼的效果。急诊的信息化,可以让医生和护士从繁重的文字中,从低效的手工操作里解脱出来,打起精神,集中精力,与疾病抢时间,与死亡赛跑。


医疗技术的提高,给了外科领域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早先的医疗成就看内科,当今的医疗水平看外科。所以临床上流传着这么一段话:金眼科,银外科,凑凑合合干内科。实际外科能有今天,医生的努力,手术材料、手术器材的进步功不可没,特别是近年来AI技术,如达芬奇机器人,计算机导航的应用,使得之前许多不会做,不能做,不敢做的手术都成了外科医生手下的俘虏。外科疾病与内科疾病从本质上有很大区别,相对来讲外科疾病的病因比较清楚,早期诊断,祛除病因,疾病就可以痊愈,如肿瘤、骨折、局部的炎症等。正是外科疾病的特点,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易计算,进而给了医疗数字化的绝好机会。以前老的外科医生不愿意把一些掌握的手术“绝活”交给年轻医生,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现在由于各种AI技术的介入,手术难度的壁垒被打破,手工高手与机器高手不分上下,甚至年轻人已经有了后来居上的势头。


健康管理,疾病预防被认为是临床医生身外之事,虽然临床医生努力了半天,活没少干,劲没少使,但疾病是越治越多,而且治不好的病丝毫没有减少。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前面已经说过,医生在治病这方面没有绝对的胜算,终究最后是被疾病打败。所以医生要想胜利,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让人不得病或得小病,看似有些讽刺,但确实对己对别人都是利大于弊。不得病的诀窍,说难也难,说不难也容易,就是做好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院内的医生,管理院外的还没有得病的人或者是病情平稳的病人。所选用的措施是借助医疗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人群的健康档案,通过可穿戴设备获取医疗信息,进而给予量身定制的健康套餐,包括吃喝拉撒睡的一条龙建议。


在AI技术已无所不能的今天,大有人能想出什么AI就能做成什么的趋势。让我们看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AI的身影。这也难怪今天还是热门的行业,明天就因为AI的出现,丢了饭碗。但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的人学属性是永远回避不了的现实,临床医学的先验性也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看来医疗数字化管理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找不准方向,盲目乐观,也会落得个水土不服,鸡飞蛋打。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要让它成为一句空话。医生和AI专家的对话,是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在性价比上一定是事半功倍。


虽然说了这么多,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毕竟数字化管理是大学问,没有涉及过,谈到医疗数字化管理,更是说好不容易。但非常愿意和专业人士有个互动,以弥补许多在这方面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