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是很功利的,读医学书是为了精进专业,读哲学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读体育书是为了骨子里的喜欢,除此之外读书甚少,更不会靠读书打发时间。与体育结缘就是从读体育方面的书开始,小时候读了《兵乓群英》,就想把兵乓球打的像模像样,争取成为书中的谁谁;近些年读了《当我跑步的时候,谈些什么》,就有了让跑步陪伴终生的冲动,但再也没有要跑出什么记录的幻想了。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做事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学会深思熟虑了,想入非非的事慢慢淡出了我这个年岁。



我虽然一直喜欢体育,可缺乏天赋,在哪个体育项目上也没有专长。跑步这件事最简单不过了,只要不考虑成绩,什么人都可以加入,哪怕是马拉松呢,唯一就是别畏惧吃苦,话又说回来,干什么事逃得了吃苦呢?所以我选择了它。跑了十几年步,吃苦的事早已忘了,但人生的收获却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喜,身体的变化,思想的开悟,精神的愉悦,使整个人都处在内啡肽的释放中。特别是在阅读了《奔跑的力量》、《运动改变大脑》、《跑步圣经》、《跑跑之王》、《当我跑步时,谈些什么》等一系列与跑步有关的书后,发现跑步之外所给予的不仅仅是跑,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重塑。


这次读乔治·希恩写的《越跑,心越强大》,是在我跑过了三次全马之后,之前曾经写过乔治·希恩的另一本书《跑步圣经》的读后感,但每一次的读和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不停歇的跑之后,只有在跑过人生一个个不可能的距离之后,你才能确确实实地体验到什么是“越跑,心越强大”。


读这本书是在我去外地跑马拉松的火车上,可以夸张地说是一口气读完。乔治·希恩和我都是医生,都是中年过后才开始跑步,我46岁,乔治·希恩45岁,但乔治·希恩本身就有跑步的天赋,年轻的时候就是跑步的健将,因为成为医生中断了跑步。乔治·希恩说“在45岁时,我拉下紧急制动阀,跑进了真实的世界。这个决定,无异于一场全新的人生、一个全新的跑道,以及做出一项全新的决定。在45岁那年,我的人生重新来过”。当然,我起初跑步的时候,还没有进入到乔治这种至高境界:把跑步看成可以影响今后人生的一件事情。


Photo by Ben Stern on Unsplash


“越跑,心越强大”这本书分了十二章,是乔治·希恩1975到1995不同时段写的随笔,在乔治·希恩去世后,由其儿子巧妙地将其拼成一道叙事流畅的完美弧线。每一章节的题目我都很喜欢,例如:“蜕变、找回你的日子”、“你的人生”、“现代医学的误导”、“挑战与追求卓越”、“心灵”、“面对我们的守护天使”、“最后的领悟”等。所以美国《跑步世界》总编辑大卫·威力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到:“他笔下的跑步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活出丰富人生的方法。乔治将跑步与形而上的思辨联结起来,使跑步不单单是左右脚交替前进的动作。”


之前我对跑步定义很狭隘,就是锻炼身体,初衷也是如此。可是一旦跑起来,一旦跑步的痛苦袭过来,一旦伴随着坚持的勇气鼓动起来,一旦4公里、5公里、10公里、15公里、半马、全马慢慢被征服过来,此时再回头看,就像乔治在书中所说“跑步让我自由。它让我抛开别人的观点,抛开外界加诸我身上的教条与规范。跑步让我从零开始。它剥离了层层制式的行为与思考,建立全新的饮食、睡眠与如何运用休闲时间的次序。跑步改变了我对工作与休闲的态度,改变了我对于谁是真正爱我,以及谁是我真正所爱的看法。跑步让我以从内而外的全新角度,取代从外而内的旧有观点,审视我一天中的24小时,以及我的生活方式”。一路跑过来使我发现,原来痛苦与疲惫这两者,竟和欢乐与满足是如此的亲近。所以,如果我们真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光靠医生还不行,一定要参考那些必须经由受罪和挣扎得以求生的老祖宗所留下的守则,跑步无疑是人类繁衍到今天、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所不可缺少的技能。


Photo by lucas Favre on Unsplash


这些年我不再刻意关注跑步给外在的身体带来什么了,好也罢不好也罢,既然是自然规律和人的生存法则,为什么还要人为的改变它呢?现在许多人一聊到跑步,也不回避跑步是人的天然属性,但总有一句“没有时间”的借口在等着,逃离看似不跑也可以活的很好这个话题。我当然承认跑步不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包括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但在我看来,坚持跑步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等待?时间对世间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智者把时间当成奢饰品为自己所用,愚者把时间当成废品随意丢弃。乔治说:“我们有些人的人生总是处于即将展开的状态。我们在等事情有所改变、等有更多的时间、等比较不累的时候、等得到升迁、等安居下来——等、等、等。仿佛在展开人生前,总要有某种大事发生才行。”一直等到有一天人之将死的时候,那一刻我们躺在病床上,满脑子想的都是为碌碌无为的人生而悔恨,为错过生命的大好时光而懊恼。


昨天参加了一个学术讲座,会后同仁们对我说,自从跑步以来,你说话和以前不一样了,喜欢说了,并且多了人生的思考和一些哲学的思维。类似的话不是第一次听到了,之前没有太在意,听多了我也在反思大家的评论。确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脱稿讲课了,喜欢在正式讲课之前或之后说一些与课程无关的感想。讲课时脑子变得更活跃了,语言变得更丰富了,演讲的激情更容易被调动了。不可否认在跑步之后,学习比以前主动了,求知的欲望比以前强烈了。大家都说是内啡肽惹的祸,当然从生理角度讲,内啡肽是充满正能量的神经激素,可以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我也认可这个说法。但可能还有跑步带来的持之以恒的坚持,面对痛苦的坦然心态,挑战极限后对自信心的升华,顺从自然克服欲望的平和。


Photo by Bruno Nascimento on Unsplash


乔治在跑步的同时读了许多哲学的书,威廉·詹姆斯是他喜欢的哲学家,詹姆斯说: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不是他的聪明才智、力气或财富,那些是与生俱来的。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我们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幸福存在于奋斗不懈,并且在忠诚、勇气与毅力这些非惯常的观念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乔治跑的马拉松比我多,跑的速度比我快,他一直跑到70多岁,即使在得了癌症的时候还在跑。我截止今天只跑了20多个马拉松,其中全马3个,但我在这里不是与乔治比谁的跑步能力更强,而是对于每一位跑过42公里195米的人就会知道马拉松除了苦和累,更重要的是:跑步将我带离这个世界,带离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给我做任何事和不做任何事的自由;它给我转念或放空的自由;没有责难,也没有赞美。


Photo by Nicolas Hoizey on Unsplash


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少朋友劝我在跑步这件事上要做到适可而止。每次跑完一个马拉松我也都会想终有不能跑的一天,我是医生,我必须倾听身体的声音,知道它们的强项和弱点。我也承认,事情总是有个极限,超出极限是力所不能及的。但人的身体除了受结构影响外,人的潜能还受精神、思想和心灵的召唤。读了《越跑,心越强大》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乔治说“心是我们的能量、勇气、直觉与爱的尺度,它也是衡量我们的日子,我们的所作所为以及我们究竟是谁的一把尺子。”难道不是吗?46岁之前,跑42公里195米对我来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13年后的今天按照人的正常生理功能来判断不会比13年前的我更优,但却让我挑战了身体的极限,是身体的胜利?还是心的左右?我想两者的因素都有,但后者是决定的因素。人生是一道永远无法解答的难题。“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不稳定,企求看似不可能的事,而且从不满足?所以,人的心永远不会停下来,直到它最终找到休息之处。”


欲望是人的天性,但有良性欲望和非良性欲望之分,后者更多地与贪婪,对物质利益的索取划为等号,而良性的欲望涉及到精神上的追求,心灵上的净化,促进人品性的提升。把跑下去作为我的一种欲望,不管怎么说,应该与贪婪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果我们选择所做之事是痛苦与欢乐结合在一起,你将发现自己与人生都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