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来到贞丰,对于像我这样长期在北京居住和工作的医生来说,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跑同一个地方,而且离家还挺遥远,应该算是频率挺高了。


贞丰县位于黔西南的兴义市,气候温和,风光秀美,饮食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容易让人腾空大脑的地方。但这些都不是我来贞丰的理由,更不是我说走就走的借口。当然可能会有那么一天,在我熟悉了贵州、认识了黔西南、了解了贞丰、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之后,我会到这里体验一下万峰林的美,双乳峰的奇。但对我来说,一年三次来到贞丰最大的诱惑,还是心心念念地希望能对帮扶基层医生工作做点小贡献。


98年作为援藏医疗队的一员,曾在西藏那曲县人民医院工作了4个月。在大城市待久了,很少想到基层的艰苦;在大医院工作惯了,很少考虑到基层医生的需求。在那曲人民医院的锻炼,至今还刻苦铭心。学会了担水做饭,掌握了牛粪取暖,使我切身感受到什么是生活的不易;医院设备少,医生学习机会不多,让我目睹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和困惑。从西藏回到北京,我又多了一份责任,有了一份牵挂。尽自己所能,给我工作过的科室寄去了心电图手册、测量用的分规和一些医学专业书。虽然一个人的能力微不足道,但从那时起脑子里会常常过一过、想一想,我能为基层医生做些什么事?


98年在西藏那曲


随着国家对基层卫生工作的重视,分级诊疗、医联体、医共体政策的落地,也给了我们和基层医生更多的交流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挂职锻炼,精准帮扶等多种方式,助力基层医生能力的培养。


这几年,我到过江西,去过四川,走过河北,进过河南。第一次来贞丰是跟随分级诊疗的项目,来给县医院做专业知识的培训;第二次来贞丰是走访乡镇卫生院,下到村医诊所,与村医了解最基层医疗工作的难点和对急救技能的需求;第三次来贞丰是向省里的领导介绍三级医院的医生应在分级诊疗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次来到贞丰县,在贞丰县人民医院做义诊和专业知识培训


第二次来到贞丰县,和老同学陈卫党走进村医诊所,左侧为贵州十佳乡村医生钟晶


第三次来到贞丰县,向贵州省副省长介绍三级医院的医生应在分级诊疗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在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结对子,建医联体,搞医共体,已开展的如火如荼。双方取长补短,共谋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在大好形势下,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如:一些风声大,雨点小的不接地气的跑马圈地;更有那些走过场,敷衍了事,草草收兵,疏于形势的表面合作。


基层医生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重拳猛击不行,细水长流也不适合。唯有静下心来,沉到基层,搜集第一手资料,制定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方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助力基层医生能力的提高。


在这里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谈一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基层医生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参差不齐,用经验看病,但理论体系薄弱。如果忽视了这些,眉毛胡子一把抓,许多培训课程就会水土不服,老师讲的卖力,听的人目瞪口呆。所以先调查研究,再量身定做课程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文化与思维有关联


基层医生能力的提高,不仅在技术层面,更在临床思维方法上。与基层医生聊聊文化,扩大视野,曲线救国也是不可少的。因为医学是人学,它涉及到历史、宗教、哲学、自然等。不要小看了文化,它直接赋予了人的思想,对于医生来讲,也决定了他看病的高度。


三、打造系统课程


因为基层医生能力的提高是全方位的,从临床思维,症状识别,典型疾病的诊治,常见急救技能的掌握,慢病管理,科普宣教……一个都不能少。切忌,培训课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起一出是一出,既没规律,也无章法,光满足了讲者的喜好,没有照顾到听者的感受。


四、讲课的课件要精心准备


讲多了听不进去,讲少了听不明白;讲复杂了理解有难度,讲太浅了没有收获;讲指南让人昏昏欲睡,讲机理让人心烦意乱。所以,基层医生的课程以讲临床经验为主,实用是第一位。这样看来,能胜任基层医生讲课的老师,一定是肚子里有货,说话有才的医生,即: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通俗化。


五、既有台上的讲课,又有课下病人床旁的互动


没有在病人身上的体验,一切临床都是不真实的,记忆也是短暂的。讲者和听者都不要在这件事上嫌麻烦。好的医生一定是在临床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


六、给基层医生打气,提高他们的自信


不管是大医院的医生,还是基层医生,谁都有见到第一个病人,碰到第一个病种的时候。每一个医生对于第一次都是一张白纸,失败、不足在所难免。医生从来不是常胜将军,因为医学不是纯科学。所以,基层医生要鼓足勇气,迈出自己看病的第一步,一回生二回熟,有了经验,也就有了自信,所有的人都遵从这个规律。


七、养成学习的习惯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唯有读书和实践,医学也是如此。医生的能力是在实践中摸索,读书中成长出来的。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三天不学没法活。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学习可以知道自身的不足,学习拓宽看问题的视角,学习可以活跃临床思维,举一反三,学习可以让基层医生步入成熟医者的行列。


八、无需事事都会,但要有下一步该做什么的直觉


医生的事业永远达不到完美,基层医生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诊治,但练就一种超越知识之上的直觉,对基层医生有百利而无一害。第一时间将直觉中不能处理的病及时转诊,也是基层医生的一种本领。直觉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对疾病预判的一种升华。没有直觉的医生失败的机会就多,而有直觉的医生把握成功的几率就高。


九、基层医生学会叙事,会给临床工作增加一支有力的臂膀


叙事医学是这两年才在国内被提及和重视,可谓是件新生事物。它包括了对病人的关注,反思病人在疾病境遇下的真实感想,进而从病人视角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为病人提供帮助。基层医生面对的病人更多是本乡本土的邻居,村医还可以定期到家中对病人访视,所以基层医生有更多时间和近距离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脾气秉性,得病体验的机会。通过唠家常,基层医生容易从疾病本身和心理角度为病人提供落地,得体的医疗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术设备的不足和看病能力的欠缺。又使我们想起了早期医疗的那种以病人至上的服务模式。


十、唤起基层医生的求知欲,把被动工作变为内心喜爱


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病人上门,想不干都不行。可在基层医疗却是另一番景象,有时病人不多,也有时病人来了,医生一句:“我看不了” 就把病人打发走了。时间久了,基层医生的战斗力没了,求知欲也随之不见了踪影。人一旦没有了求知欲,就会无所事事,混混沌沌,不思进取,把工作作为一种包袱。实际基层医疗大有可为,形形色色的慢病,来不及去医院的急症,众多需要科普的父老乡亲。每一版块的内容都需要基层医生的打理,都需要基层医生专业知识的储备。特别是要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大业,没有了基层医生的支撑,无疑是纸上谈兵。所以,基层医生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小觑。人可以接受平凡,但拒绝平庸。每个人骨子里都享受被社会认可的快感,基层医生同样如此。求知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由被动变主动工作的导火索,更是远离平庸证实自身价值的原动力。唤起基层医生的求知欲,把基层医疗工作由被动变主动,是基层医疗工作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谈了十点建议,均来自于与基层医生在一起的思考和反思。有些观点可能对,也有些想法过于局限,但不管如何,都是诚心诚意地想在基层医生能力的培养上尽一份力。


人的能力好评价,但打造人的能力却不是说说而已的事,一定要下苦功夫。这就要求指路的人先要把路指对,接下来走路的人还要执著的走下去,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医疗的未来,不仅仅是几项高大上的技术突破和SCI文章的点缀,更应是基层医疗整体同质化水平的提高。故此,助力基层医生能力的提高,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要把它付诸行动,下大功夫完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