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查房看了一位40岁的女病人,原本发热、呼吸道感染,想输输液控制一下症状就让她回家,没有太当回事。可患者突然出现了呼吸困难,说话费力,凝血指标也不正常,医生怀疑肺栓塞,就把病人留在了抢救室,等待肺血管CT检查。见到病人的时候,正坐在床上吸着氧。看着精神还不错,说话笑呵呵,要不是因为交谈时有些气短,很难想象她是一个病人。看病人之前我已经知道她是一位肺癌脑转移,在我脑子里的轮廓,这样的病人应该是消瘦、苍白、头发不多,表情淡漠的样子。但第一眼看到这位病人时,就颠覆了我的思维。


Unsplash © Allie Smith


病人3年前因为头痛来医院看医生,后来发现脑膜有了转移的肿瘤,最后一系列的检查确诊原发肿瘤长在了肺部。为了缓解头痛的症状和控制脑膜的转移瘤,经历了鞘内注射治疗。治疗效果不错,头疼的症状得到了改善。紧接着又对肺部原发病灶进行了靶向化疗,初期有效果,可不久就出现了耐药,只得换一种新的药物继续治疗。这次来我们医院之前,对靶向治疗药又耐药了,本想再换一种新的药物的时候,出现了发烧。


整整3年病人都不是以一位健康者的身份在生活,治疗中的大起大落也不时地在考验着病人的意志和精神。不说谈癌色变这个话题,就是鞘内注射,化疗药物也会让人胆战心惊,心有余悸。看过了许多化疗,即使是靶向化疗药物也很少没有反应,轻的是消化系统局部不适,重的是全身症状带来的难受。


这位病人的乐观和心态让我吃惊,谈到自己的疾病就跟讲一个邻家故事似的。最近靶向化疗又耐药了,不曾想还摊上了肺栓塞,她边说边带着微笑。别说晚期癌症,就是一个肺栓塞也会让任何一个人,包括我吓得半死,最后精神崩溃。


当医生最怕告诉病人坏消息,医生心里明白,许多时候病人不是被疾病打倒的,而是被得病后的恐惧吓倒的。医生也是人,医生也得病,所以医生知道好消息容易说,坏消息不好说。可眼前这位病人让我不再遮遮掩掩,不再费劲脑筋寻找合适谈话的字眼。我开诚布公地与病人谈论疾病,心情放松地与病人议论生死。一般来讲,晚期肺癌的生存期不到1年的时间,即使有了靶向化疗,一旦耐药临床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去。所以对于癌症晚期的病人,临床效果就是一个概率事件,活得有没有生活质量,活得是否长寿,医生说的话真的不算。


Unsplash © Eduard Militaru


这位病人带大了3岁的儿子,没有对生活流露出任何失望,也没有一句话是抱怨老天的不公。我问她这三年生活质量如何?她说:挺好的。吃喝、活动、心情都不错。医学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给病人带来的获益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位病人身上也看到了医生的功劳,可我更认为医生的功劳应该退居第二位。虽然我不是肿瘤科医生,但在急诊也没有少见经过治疗不好的肿瘤病人。所以医生在与肿瘤的对决中,特别是晚期肿瘤的治疗是没有必胜的信心和绝对的把握。


这位病人高质量地活了3年是奇迹。虽然3年里有过各种痛苦、艰难我不知道,但今天见到病人良好的心态,已经告诉我,除了疾病本身,人的意志力,人的心态,人对生命的理解,人的价值观都会左右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都会对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在这个病人面前,从技术层面,我已无计可施,即使有办法也是权宜之计。可看到她这种豁达,这种对生死的超然,这种活一天就要活出精彩的人生态度以及坚持不放弃的决心让我获益匪浅。我把该问的都已经问完,该了解的都已经记下,但我还是愿意与她多聊一会,多待一会,多看看她的微笑。这时病人在我眼里不仅仅是治疗的对象,更是汲取能量、感悟人生、理解活着意义的样板。


苦难让人成熟,疾病促使人长大,医生在求得技术的能力外,最应该的就是读懂每个病人的故事。故事里有技术,故事里更有感动。技术可以千篇一律,但故事里感动的内容却是每个人都不同。


医学需要理性的思考,病人更需要情感的关注。在技术的有限性和人对情感追求的无限性上,恐怕医生身上还不能科学的色彩太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