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刚到急诊工作,2003年就赶上了“非典”。全程经历,最后还是人类战胜了“非典”。2020年快要退休的时候,又遇到了“武汉肺炎”。十八年的急诊历程,一头一尾都是与传染病有关。真不知道老天爷要锻炼我什么能力。



十八年前初遇“非典”也是在冬季,那时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理论强于实践。上大学期间在传染病医院实习过,见的更多的是肝炎。所以“非典”是一场遭遇战,准备不足,也没有经验。当时没有CDC的概念,全凭一位普通医生的知识来应对“非典”。后来有了“非典”病房、发热门诊;防护有了“猴服、N95口罩”。几个月的时间对呼吸道传染病由无知无畏到诚惶诚恐,最后坦然面对。十几年过去了,提起03年的“非典”还是记忆犹新。第一次感受到当医生还会离死亡那么近,就是源于03年的“非典”。当时在发热门诊,小楼被蓝色铁皮围成一圈,与外界隔绝,显得孤孤零零。它让我想起《卡桑德拉大桥》那列载着鼠疫病人的火车,此时此刻只能与“非典”共存亡了。


“非典”胜利后大家兴高采烈。既有国家的高度重视,措施果断,也有医务人员的坚守、付出,同时也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记得当时的北京城大街小巷冷冷清清,民众再也不去人多的场所活动,口罩成了出行的必备,户外健身也在这一年被北京市民热捧。所有的一切都给“非典”的肆虐设置了层层障碍。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第一要义是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如果让带病毒的飞沫满天弥漫,医院是无能为力的,医务人员也爱莫能助。抵御呼吸道传染病另一个法宝就是需要一副好的身体,完善的免疫功能无疑会让呼吸道病毒无可乘之机。所以民众的强身健体就显得非常重要。


Ani Kolleshi © Unsplash


十八年后的今天“武汉肺炎”再次成为了热点话题,还是冠状病毒,还是飞沫传染。只是这次的爆发点第一时间选在了武汉。当然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千公里之外的北京城可以无后顾之忧。但现代的交通工具不可同日而语,条条大路通北京,飞机瞬间就可以到京城。以前传染病的扩散靠海路,现在传染病的传播靠飞机,所以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来把呼吸道传染病扼杀在摇篮中的措施难于实现。更何况有时还不知道确切的传染源的位置在哪里。


借03年“非典”想20年“武汉肺炎”,从发病的相似性,还要考虑处置的相似性。如今在技术层面处理呼吸道传染病上,与十八年前有了巨大的进步,完整的CDC建制,各级医院的发热门诊,科学的核酸检测手段以及医务人员经历了“非典”洗礼也能做到对“武汉肺炎”处事不惊。但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已经不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了,当时未成年的已经长大,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但没有03年“非典”的经历;当时对“非典”有切身感受的人,已慢慢老去,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同时十八年来随着人口的迁徙,许多没有经历“非典”的人成为了京城不可小觑的人口构成。所以,为继续完成03年“非典”的全民参与,增加了不少难度。


今天官媒已确认了北京有了数例“武汉肺炎”病人,北京各医院都紧锣密鼓启动预案,采取措施。但坐公交车上班时,整个车上几乎没有戴口罩的。路面随地吐痰,咳嗽不避人大有人在。呼吸道传染病在现代社会既然切断有难度,就要在防上下功夫。防不仅是医务人员防,关键是民众防。如果防的口子被民众撕开,医院的防也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民众参与防,树立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意识很重要。现在的民众医学知识很缺,无病不看病,看病就认为医生能治百病。没经过“非典”,自然也不知道“武汉肺炎”的厉害。所以想要打赢“武汉肺炎”的胜利,不仅是在医疗圈子搞得人人皆知。民众更要对“武汉肺炎”的危害心知肚明,否则就会怨天、怨地、怨医生。


Goh Rhy Yan © Unsplash


每个民众要知道:


一、“武汉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人人都有可能得;


二、“武汉肺炎”不是小感冒,除了难受,还会死人;


三、对“武汉肺炎”的治疗没有灵丹妙药;


四、“武汉肺炎”是飞沫传染,往人多的地方去,感染的机会就会高;


五、“武汉肺炎”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身体健康,抵抗力好,得的几率就低;


六、在公共场所戴口罩,是避免呼吸道传染病物美价廉的好手段;


七、体质弱,睡眠差留在家里调养最合适;


八、鼠年少扎堆聚会,牛年可以补上,“武汉肺炎”不是年年有,春节年年都会到;


九、把聚会的时间,用在天好的户外锻炼,走路、跑步、跳绳都可选;


十、不要熬夜,不要过油腻,不要喝大酒;


十一、老少孕妇是重点保护对象,少吃、少玩、别受凉。


我说的不是科学,只是经验。经验多了,有一天就会成为科学。经历了“非典”,就不想让“武汉肺炎”再成为“非典”,尽管还没有亲临“武汉肺炎”现场,还可以用文字给大家一些建议。传染病属于天灾,对谁都猝不及防,如果不把之前的经验分享一下,多多少少有个帮助,那我真不能算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