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被任命两个院区发热门诊总负责人,非常时期临危上任确实是新的考验。虽然有过“非典”的经历,但此一时彼一时。毕竟17年再没有与传染病过过招,毕竟17年前还算风华正茂,精力充沛,时至今日已显老矣。当然也不能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经验还是财富,传染病也有它的规律性。17年后医院有了规范的传染病管理和有建制的发热门诊,17年来目睹医学的进步,也为打赢新冠肺炎这场恶仗积累了必胜的信心。


Javier Allegue Barros © Unsplash


非常时期要的是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单打独斗。此次发热门诊是以感染科人员为骨干,加入了来自全院驰援的各科医生和护理团队。大家同在一个医院,科室都是近邻,人不是彼此都认识,术业也有专攻,但都是积医人。


1月31日在回龙观四楼报告厅的动员培训与大家第一次见了面,医生团队基本都熟悉,不管是感染科的原班队伍,还是内科紧急抽调支援的医生,大部分人都跟他们一起在急诊共过事,脾气秉性略知一二。护士团队都是新生力量,认识的不多,能叫上名字的寥寥无几,但看着她们充满朝气的面孔,心里还是给她们竖起了大拇指。


在动员培训会上,认真听取了持续战斗在一线的感染科医生对疫情的分析和初上战场的内科医生充满信心的表态,也被来自护士阵营曾经战斗在“非典”一线的“老战士”淡定、沉稳的发言所感动。


带队伍就怕没有人,当初来急诊科除了护士,医生一个没有,被人称为“光杆司令”。“非典”过后开始招兵买马,这几年有了像样的急诊团队,工作走向了正轨。经历了没人的苦,最深的体会,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笨夫了。那时不要说学科建设,就是日常工作都开展得战战兢兢,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今天看到这样一批“强兵”,虽然还不知道新冠肺炎长什么模样,但战胜它的底气油然而生。“非典”经验:要与呼吸道传染病过招,一是要有物资保证手下不被传染,二是医务人员的诊治不能让病人蒙冤。把这两点做好,再艰苦的疫情也会分出胜负。物资的管理交给了感染科孙成栋主任,70后,跟我不陌生,有管理感染科的经验,前期一直在一线,不管在流感季,还是这次新冠肺炎,投入精力很大,工作防护流程熟悉,截止到现在手下的人都健健康康。所以,在这方面他比我做得好。医疗筛查任务交给了刚从德国学习归来的呼吸科主任助理程洋博士,80后,北医的校友,算是小师弟。工作热情高,办事注意细节,肯吃苦,善于沟通,业务能力自不用说。有了这两员大将镇守这支发热门诊团队,实际有没有我重要性不是太大了。


Tim Marshall © Unsplash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但车头再快,如果车厢跟不上,火车和车厢还是分道扬镳。队伍需要领军,也需要好的粘合。每当新的成员走到一起,需要时间磨合理应正常。可喜的是发热门诊这个大家庭自建立之日起,就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两个院区病人来源不同,发热病人的数量参差不齐,致使发热医生的排班也是两个院区两个排法;许多内科医生长期不接触传染病病人,业务能力受到挑战,互相搭班强弱彼此存在差异;毕竟是新发传染病,传播强度这样大,心理有个恐慌,提些小要求也不过分。但不管是之前的感染科医生,还是新上阵的内科医生,上上下下一盘棋。来自干部科的范斌医生被安排和一位刚到感染科轮转医生配班,虽然他也需要再熟悉发热门诊的看病流程,可他二话没说,服从安排。血液科的石磊医生拿出自己的一部手机,放在发热门诊的污染区,让它作为向外传递信息的固定工具,以避免每一个人的手机被污染。当然还会有很多好人好事,由于未亲临一线,我没有看到。没有看到,不能说没有发生。天在看,地在记。


时间飞逝,转眼发热新团队已热火朝天地值守了一周。说是热火朝天不是形容每天的工作量处在满负荷状态,而是这次新冠肺炎的特殊性,让每一位发热队伍的医护人员在拍板决断的时候,都是谨小慎微。流行病学史可以不作为诊断新冠肺炎的必要条件;新冠肺炎感染者可以肺部CT正常;不发热,没有呼吸道症状也可能病毒核酸阳性。一个接着一个的困惑,超过了传统对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原则,也与03年“非典”的判断标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发热门诊这支新团队没有退缩,没有得过且过。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大家对每一个病例认真交流、开动脑筋思考,与会诊专家及时沟通,随访已居家隔离的病人,不放过一个可疑点。


传染病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可循,临床诊断也不是真理性的结论,小概率事件不能掩盖大概率的有效性,实验数据也会说谎。所以,临床经验的积累,大家的集体讨论,犹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就需要团队的集体参与。


发热门诊这个集体成立只有一周的时间,从院领导到各个职能部分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到位的帮助。从生活上想到了每一个人的吃住行,在工作中关注到了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心理承受度。对新冠肺炎的肆虐,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病毒看似弱小,它是团队行动。只有团队对团队才有可能与新冠肺炎对决,否则只能任其宰割。


Rawpixel © Unsplash


我不是传染病专家,也不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的领军人物。但60年的人生经历,30年的从医生涯,让我坚信这么一个道理,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传染病流行的非常时期,发热门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团体,在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情况下,要最大限度地把疑似病人留在这里。这不是一个人的任务,也不是医护各自能胜任的工作。它是发热团队每一名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需要冠冕堂皇的表白,我们只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地践行。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虽然不长,我却看到了发热门诊是一个抱团的集体。可能有人说我片面,因为我没有想说家书似地把每一个成员的好人好事都介绍一番。确实许多护士我还不认识,那些医技人员,卫生员好多没有见过。但我相信直觉,我相信眼前看到的医务人员精神面貌,我相信这几天大家工作的效率,我相信至今为止两个院区收治病人的效果。


一个好的集体一时抱团不行,没有困难的情况下抱团也没有说服力。现在的疫情还任重而道远,有可能反复,有可能更加严峻,只要疫情一天不退,我们这个集体就会存在下去。考验我们集体的凝聚力,不仅仅是现在,更是在最困难的那一刻。发热门诊的伙伴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