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接近0时,忙碌了一天的发热门诊还在运转着。


刚刚把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经过专家组的讨论解除警报,送到急诊治疗原发病。医生还没有来得及片刻休息,发热门诊又来了这样一位特殊病人:男性,55岁,发热、喘息7小时。体温37.8度,按说属于低热,对于这种病人在发热门诊属于常态,没什么特殊。说他特殊,是他喘息7小时的症状。


Noor Younis © Unsplash


病人既往有肺间质纤维化,肺大泡,支气管扩张。这次突发的喘息比以往重了很多,到了发热门诊已上气不接下气,呈端坐呼吸,指尖脉氧饱和度只有75-80%。虽然病人没有任何与新冠肺炎有关的流行病学史,但此时已没有机会再把病人转到急诊救治了。


接诊医生是感染科的张雪梅,不难想象哪位医生要是接到了这么重的病人,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时候,也会忐忑不安。好在张雪梅医生在来感染科前,系统地轮转了内科和急诊,对这个病人的预判和处置程序心里也是有数。了解了病人的既往史和病人平时用药的情况,不能除外原发病引发的喘息。在开出血常规、生化、血气分析检查后,及时给予病人吸氧 、茶碱+强的松口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病人的症状没有丝毫缓解。


这时化验出来了,血白细胞16000,血气分析:PaO2 53mmHg。I型呼吸衰竭诊断明确,但是否有肺部感染,因为病人喘息明显无法行肺CT检查,不得而知。张雪梅医生第一时间请示了当日医院会诊专家组的田巍主任,虽然已是凌晨,但田巍主任在没有影像学资料的前提下,依然耐心地帮助张雪梅医生分析病人的病情,提出指导建议。


平素的发热门诊很少有机会接触危重症的病人,所以在抢救能力和仪器设备配备上会存在一些短板。医学获益很大一部分是依据临床经验的积累,多看多实践是不二的法则。在今天这样的特殊条件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医生的使命和责任,都要求医生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发热门诊负责医疗的程洋主任电话指挥下,先是让内科二线何凤医生、呼吸科三线张平骥副主任医师到现场看病人。准备无创呼吸机,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排除心源性喘憋。病人左侧胸廓饱满,根据病史不能除外气胸,在不能外出做CT的情况下,紧急联系放射科给病人行X线胸片检查。


一系列组合拳后,结果出来了,病人左侧气胸,肺压缩90%。此时病人一直面罩吸着氧,但脉氧饱和度不高,病人的呼吸困难也没有好转的迹象。无疑胸腔闭式引流是解决病人呼吸困难的首选。当然在平常时刻,胸腔闭式引流对于胸外科医生是一项再普通不过的操作了,但在此时此刻它就不是一项简单的处理了。程洋主任也从家里赶到了医院,时间就是生命,此时面对病人的生命已没有再多的犹豫了,与张平骥副主任医师简单地交流了一下意见,决定就由他们两个人在床旁给病人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没有穿刺包,就派当班的另一位臧强医生到急诊借胸腔穿刺包。


消毒,穿刺,放管,不一会看着气泡在封闭的水瓶里咕噜噜地响个不停,病人的焦躁状态消失了,气也喘均匀了,血氧终于回到了正常。病人乐了,家属乐了。此时,两位手术操作者程洋和张平冀副主任医师看到病人成功的获救,一天工作的劳累早被丢到九霄云外。


当然,最开心的还属张雪梅医生,从病人的命悬一线,到转危为安,她是从头到尾的见证者。医生的工作是苦,医生的工作是累,医生的压力局外人无法感同身受。特别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医务人员的苦和紧张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所以,我也能最理解张雪梅医生在看到病人露出从痛苦中走出来的微笑,她的心境是幸福的,温暖的,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