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精进,使得分科越来越细,大众化的按系统分科已不足以体现医术上的精益求精,所以一生就研究某个领域的医生大量涌现。他们也确实在某个疾病的见识上,超过了一般医生,成为了专门家。但这些医生也有很大局限,人是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疾病不少,如果医生失去对疾病整体观的把控,只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会失去对疾病思考的大格局。其实对一名医生的考察不仅是这些,还有职业素养,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和责任心。但在平素的医疗工作中,很难有机会让医生把以上这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看来,只有在像今天新冠肺炎的疫情下,才是对医生综合实力的一次最好的检验。


资料图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间隔了十七年,不算期间零零碎碎的禽流感,局部的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也按说时间不短。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结束,去预估下一次疫情什么时候到来不吉利,是不是还会再等十七年,甚至更长?当初“非典”结束,以为这样的疫情不会再有,慢慢发热门诊快成了医院的累赘。非疫情时期,从人力成本和效益成本角度考虑,不可能让感染科的队伍太庞大,从疫情十几年发生一次的这种小概率事件上看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一旦疫情来了,光靠医院的感染科那是万万不行的。03年的“非典”,调动了北京各科医务人员齐上阵;今天的武汉,调动了全国各个专业的医务人员上战场。其他地区的定点医院,发热门诊也是倾全院之力进行帮扶。这样看来,没有疫情的时候,每位医生按部就班,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该做什么做什么,该写什么写什么,大家都相安无事。但疫情当道,医生就没有那么自由了,整个医疗的中心都围绕着疫情。


这里谈的疫情就是波及面广,影响程度重的传染病。这时已没有了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专业的区别,治病救人是第一位。当然针对呼吸道传染病,除了传染科医生,其次就是呼吸科、危重症、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是首选。如果疫情依然不可控,那么每名医务工作者都是在可调动范围之内,不管是内科,还是外科。


对于在非疫情环境下工作习惯了的人,如果真是碰到了今天的新冠肺炎,要说不紧张、不恐惧、不手忙脚乱,一定不现实。老百姓如此,像我这样的医务人员也一样。有了03年“非典”的经历,才算没让整个人乱了方寸,还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疫情不是一件好事,最好不要来。但疫情来了,如何经受住考验,吸取教训,也未免是件坏事。


医生与疫情脱不了干系,疫情来了,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如同战争来了,每一位士兵都不会是一个旁观者。在非疫情时期,技术过硬就能看出医生的医术本色,只此一项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在疫情来临时,光有一项技术支撑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全方位地展现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


图源WHO


医生是人,具备了人的一切弱点,自我,畏惧危险的事,贪图享受。医生更是职业,职业的素养要求,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疫情下很难有两全其美之计,医学的决策点,在于病人利益的最大化。这里体现了医生的责任、思考和担当。不在疫情之下,不在黑与白的灰色地带,不易体会到担当的含义。医学的经验属性,一直就会在诊断与治疗上存在概率大小的问题,只是在今天新冠肺炎的识别上会表现的更加突出和紧迫。医生就要证实大概率事件,担当小概率事件。


积极主动的思考,不间断的反思一直就是医生的必修课,也是职业使然。没有疫情的干扰,还能顺风顺水,正常思考。而疫情下,往往会使医生的思考发生偏离。满眼都是传染病,发烧就是新冠肺炎。这一方面说明了心理的忐忑,另一方面缺乏在疫情下淡定的临床思维。医生的心态调整很重要,每一个人遇到突发的事件都会措手不及,心理素质好的医生可以很快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所以在疫情下,很容易辨别出那些具有大心脏的医生。这些也是成为好医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疫情也考验了医生的应变能力。不管是“非典”,还是新冠肺炎,每次到来都是让人难以捉摸,发展的神神秘秘。虽然有规律可循,但节外生枝的事情也不少。如果医生适应了非疫情下的惯性思考,难免会在疫情期间发生水土不服。每天新冠肺炎的数字都在变化,一天一个样。省和省不同,市和市不同,数字的背后反映的是各地疫情的走向,蕴藏着指导不同地区如何判别疑似病人等巨大信息量。如果医生不随时把控这些信息,势必会在诊断上造成误伤的病人和漏诊的病人。


图源WHO


疫情牵扯的部门方方面面,涉及的人员从医疗、护理、感控、后勤、行政等。每次疫情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是全科、全院、全体医疗部门齐动员。不管是在发热门诊,还是在定点医院,给了医生一次很好的医护配合,多学科配合,多兄弟单位配合的机会。交流、协商、互助、鼓励是疫情下的每一位医生都会有的真实感受。没有疫情,医生就不会感同身受地体验医疗全方位地整体合作,也就没有对“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这种上下一盘棋的感悟。医学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也没有谁是绿林好汉,每个人都是整台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互相依存,互相进步。


人人都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自我存在感,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的养成是在战场,医生的本领也需要真枪实练。不能说非疫情下,培养不出来合格的医生。我只能说,疫情代表着巨大风险,代表着诸多不可测,代表着各种挑战,代表着心理的承受力,代表着坚守和执著。这一切都是在医学技术背后,考验医生强大,锻炼医生成熟,促进医生成材不可多得的实战经历。


两场疫情都参与了,不能说是好事,只是幸运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世上任何事情都有因果,好坏事都要一分为二。第一次疫情带给我的是慌慌张张,心里忐忑难安,脑子里一片空白,但最后知道了传染病的厉害。第二次疫情心理还是暗暗的,但脑子里不再是一片空白,淡定成全了不间断的思考,经验给了自己更大的主见。


医生的能力不仅是看病,它还可以得到更多。无疑,不能让疫情就这样走了,希望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医生都留下一份无以复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