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病是件苦恼、烦心的事,得病的人就会有痛苦,就会有死亡的恐惧,所以没有人愿意得病。疫情下,不管是得了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更是觉得倒霉透顶。


为什么这么说?得了传染病需要隔离,需要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家属,没有病友,连医务人员都是隔着口罩、护目镜说话,分不清谁是谁。除了疾病的难受,就是孤独、寂寞了;得了非传染病也不好受,疫情需要医院限制人流,有些检查和操作受到了限制,家属也不能想来就来,所以病人感觉也是一种煎熬。传染病和死亡不划等号,拿这次新冠肺炎来说,治好的病例多,死亡的病例少;非传染病也是医生平时熟悉的病,治疗的把握性与既往没有区别。但疫情下的病人与非疫情下的病人确实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不是病,而是心态。


© Pexels


病人都是弱者,既有躯体的弱,也有心理的弱。得病后,没有人心理不打鼓的。所以医生不要只关注病人躯体的病,忽视了病人心理的不正常。疫情是个坏消息,疫情下生活的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感染者。如果在疫情下,人不慌张,不胆怯,不焦虑,确实得有一颗不寻常的大心脏。可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疫情带来的恐慌谁都跑不了。疫情下,不得病都恐慌,更何况得病的人了。可以这样说,疫情下,病人的恐慌有了叠加效应,恐慌加恐慌。


恐慌来源于怕。怕来源于死和对疾病的无知。死是人人都要走的一步,只是老人、病人离死亡更近了一步。但不要认为死就是老人和病人的专利,实际每个人都不要回避死亡的话题,疫情下不回避,非疫情下也不回避,向死而生是积极的生命态度。怕死也要离开这个世界,只是离开的心有不甘、犹犹豫豫;不怕死也要离开这个世界,只是走的心随所愿,坦坦荡荡。传染病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熟悉是人类一路繁衍下来,都一直和传染病抗争,小说里读了,电影里看了;陌生是每一次传染病的流行都有特定的疫源地,不一样的病源体,不一样的传播途径。陌生可以通过了解变成不陌生,任何一次疫情还不都是以人类最终胜利作为收场,虽然每一次疫情付出的代价都比较大。所以,解决怕的问题,不是一点办法没有。


怕是心理因素在作怪,克服了怕或把怕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对缓解恐慌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除了怕,疫情下病人的心态还会受孤独、消沉、抑郁、羞耻、焦虑、敏感、过度自我的折磨。因此,疫情下的病人很容易受到躯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导致心态崩溃。本来轻病变成重病,本来可以治好的病,演变为不治之症。


心理病的治疗一方面需要医生,一方面需要自身调整。疫情下,光指望心理医生不现实。恐怕病人自己的调整来得更现实和有价值。


疫情下的病人如何做?


一、信任。得病之前官再大,也是病人,收起架子,老老实实当病人。疫情下,疾病的治疗在医生,全权委托,不要过分操心。对医生信任就会求得一个踏实,一个踏实会化解许多烦恼。


二、说实话。疫情下,因为恐惧,会编造谎言,如流行病学史,一些临床症状,用侥幸来回避恐惧。这是害人,又害己。说出实情,心理没有阴影,恐惧就被弱化了。


三、想心宽的事。疫情下,再得病,心理都是灰蒙蒙的,想的都是不开心的事,越想越痛苦,越想越可怕。人活到今天一定有让你开心高兴的事,翻出来,反复想,想到自己心里舒坦为止。


四、尊重。得病,需要照顾天经地义。但要尊重来自每个照顾你的人,医生或护士。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这是一种美德,彼此都会有好心情。


五、换位思考。聪明人不会一根筋想问题,得病只想得病,会带入死胡同。想一下健康人如何想,医生如何想,有可能让自己豁然开朗。


六、放下。没有谁的存在,地球都照样转。不要太在意自己的价值,有你更好,没你也无所谓。暂且告别一下,会让你省去很多忧虑和担心。


七、包容。疫情下,医疗上可能会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不能处处拿平日的标准来要求,看看是否影响大局。包容就不会发火,包容就会心平气和。


八、吃好饭。吃饭好,不光说明胃口好,也是心情没负担的一种表现。看看自己的食欲,就知道自己的心情。


九、睡好觉。宁可少吃一顿饭,也不要缺觉。睡眠有保障,精神就饱满,精神一饱满,心里就不会有郁闷的事。


十、少思考。思考就费脑,影响休息。疫情下,思考的问题容易跑题,抓不回来,影响情绪。放空大脑,想得越少越好。


十一、远离“负面”两个字。疫情下,负面的事不做,负面的话不听,负面的文章不看。患病中,抵御负面影响的阈值低,多接触接触正能量的事。


疫情下,病人一旦心理出现了问题,是件大事。虽然还没有当过病人,但看过疫情下病人心理失衡的表现。有绝食的,有不想活的。想想也是可以理解,我要是在心情压抑的时候,也会产生极端的想法,更何况压抑下的病人呢。


所以,在非常时期病人要摆正好心态,用各种方法弱化“怕”这个字,迈过这个坎,就是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