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主战场最初是在中国,现在已在全球暴发。看似一个病毒引发的肺炎,短短两个月已把全世界搞得人仰马翻。在人们眼里,现代医学的进步,当今一个个医学的奇迹,怎么会在一个小小病毒肺炎面前栽跟头,弄得许多时候医学专家也无所适从。


© Pexels


归根结底人们只是看到医学在某些方面的无所不能;人们习惯听好消息,排斥坏消息;人们好大喜功,把一说成十,而对教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们只给成功者留有市场,把失败者丢在角落里。实际医学哪有那么完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还很局限;让医生束手无策的病比比皆是;医学的科学性与数学的科学性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医生一辈子看过的病,治过的病真是沧海一粟。难怪连张孝骞这样的医学大家在每一次面对疾病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虽然今天的疫情面对的是小小的冠状病毒,但它对每一个相关人员都是一场遭遇战,就连病毒本身也没有想到它会惹这么大的祸。所以不管是在识别上,还是在治疗上,以及日后的预防上都不会有先知先觉的人。不用说对一个新的疾病,就是老生常谈的病,医学也没有公式化的治疗手段。病毒肺炎临床并不少见,也有相应治疗原则,可今天的新冠肺炎再用老办法可能就会水土不服。事实也是这样,此次疫情不到两个月更新了七版诊治指南,我想还会有第八版,因为国内还有一万多病例,现在国外输入的病例也不少。医务人员也是在边观察、边摸索、边总结的基础上,在逐渐了解和认识新冠肺炎。所以任何疾病在认识的前期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误,有错判。这个账记在谁身上?这个账只能记在医学不是无所不能。


现在国内的疫情在联防联控和走向正轨的医疗干预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全球疫情却愈演愈烈,让人甚为担忧。当然不同的国家,根据自家的国情也都提出了不同的针对疫情控制方案。按理说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科技发达,医学水平先进,也在历史上经历了各种传染病和瘟疫的考验,理应处理这种事情游刃有余,可面对这次新的疫情,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哪个国家拿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 The Lencet


医学不是纯科学,虽然人们都愿意让医学的科学属性更强,不掺杂经验,不掺杂直觉,但这不是一厢情愿。传染病从有人类历史记载,它就存在,给人类带来的祸害也不可谓不大,可以说让人咬牙切齿。可到今天疫情真来了,人还会感染,重症病人是死是活还没有掌握在医生的手里。


既然疫情下医学不是无所不能,那么在医学占有重要地位的医务人员也不要被妖魔化,认为好的就捧上天,认为不好的就给打入地狱,这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思维。任何医生都不是神,也不是救世主,他们只是具有医学专业的普通人。医学中黑白分明的事情,可以用科学的流程来管理,对各个层次的医务人员都不是难题。如果医学中遇到似是而非的灰色地带,就不是想当然,拍拍脑袋就可以一锤定音了。它需要医生凭经验,凭直觉,从整体观,大概率角度来思考,它弱化了医学的科学性,这就是个体化临床思维了,当然这也导致了医生之间的差距,有了专家和非专家之分。


这次新冠肺炎的灰色地带不少,从诊断到治疗处处给医务人员挖陷阱,可以说防不胜防,谁都有可能掉下去,专家也如此。这就是医学,这就是在疫情下靠人的思维也左右不了的医学。写这些不是给疫情下出现的医疗错误找借口,而是强调在疫情下需要集体的智慧,需要慎而又慎的临床思考。每个人都要切记,不要人云也云。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的话语,都不是真知灼见。拿我工作的急诊科,如果医务人员不感受生死一刻的抢救,没有肾上腺素的分泌,他如何能有业务能力的提高。最近在武汉的一线专家提出,对新冠肺炎的危重症病人,要关口前移,早插管,早上机。其支持依据,就是来自在众多危重症病人治疗中积累的临床经验。


所以大众要给医务人员松绑,特效药也好,疫苗也好,不是凭主观意志生产出来的,它需要科学的资料和时间来说话;危重症病人死亡率的降低也要看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数据,谁也不敢在这里拍胸脯;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人可以推算,但谁又有新冠病毒说的准呢,它想什么时候结束,就什么时候结束。


疫情下,医学能做的就是那么多,超出了就是想象,达不到;疫情的结局都是日后评价,现在说的再好,也可能被历史推翻。好好做手头的事,好好总结经验教训,好好反思医学的局限,好好规划日后的发展方向是当下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