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60岁以下叫庆生日,60岁开始称做寿,而且男性过“9”不过“10”。虽不迷信,对过生日也不在意,但好奇心还有。上网看了看,为什么过“9”不过“10”?给出的答案:源于“9”和“久”是谐音,过“9”有“寿命久远”的意思。也有解释:提前一年“过寿”,是源于“八九不离十”这句话,“不离十”与“不离世”谐音。总之,就是不想离世,不能离世。看来真是有些自欺欺人,人怎么能越活越年轻,越活越久呢?


虽然不信邪,但我也是个俗人,什么时候也免不了俗。去年59岁那天,正好赶上北京国际半程马拉松。上午跑完马拉松,心情不错,晚上家属、同学、同事、朋友四拨人马,又一起给我热热闹闹过了一个过“9”不过“10”的生日,至今记忆犹新。到了今年的正日子,不知是老天爷的预感,还是歪打正着,想祝寿都没有了可能。



目前国内疫情刚刚好转,可还没有到让人坐下来彻底松一口气的时候。北京还是处在一级防控阶段,国外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发病人数一个劲的攀升,累积快到了2百万。相信在这样的疫情下,即使说外国人比中国人活得潇洒,也很少有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情了。60岁生日不过也就算了,在这样的疫情下一点也不觉得遗憾。但让我一点都没有想法也不现实,毕竟已上升到过“寿”的级别了,况且60岁也是让人做出各种改变的时间节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想一想,写一写,还是安全可行的。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样的心境了。



60年一路走来,没有感受到什么是挣扎和痛不欲生,但遇到的沟沟坎坎,磕磕绊绊也还是有的。童年是快快乐乐的,虽物质不丰富,但满足那个时期孩子的需求足够了。兜里有个毛八七的,就是富人家的子弟。即使不富裕,那时家里给孩子过生日也是有面条、有鸡蛋,看上去像模像样,除了没有生日蛋糕,与现在差别不大。小时候上学没什么压力,学习好只是满足了自尊心。因此,骨子里养成了出人头地的欲望不强烈。长大了,上大学,做医生,曾经有过想完善自己的愿望,反复尝试了一番,发现不是这块料。一是脑子记忆力不出众,二是手也不巧,说理论,干实践都受到了制约。TOEFL、GRE、研究生都考过,成绩平庸。想出国,想拔高自己,看来只是一厢情愿,不得已就以平常心处事了。


工作干得中规中矩,放射科、内科、呼吸科、急诊科都涉足了。但干的时间,投入的精力不对等,得到的回报自然也不一样。对病人没的说,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可能是唯一能说出口的长处;敬业精神倒有一些,可医术算是一般;工作有紧张、有忙碌,却没有产生职业倦怠。90年代末在同学的帮助下,开始做科研实验。虽然是白纸一张,什么思路都没有,尝到的辛苦也不少,可没有放弃。时间一久也慢慢有了感觉,养动物,跑实验室,查资料,发豆腐块的文章。最后还和同学一起得过两项成果奖,也算是这60年来唯一见到的奖杯。



98年援藏经历让自己更加成熟,不知是艰苦的环境,促使我珍惜当下的时光;还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看待事物较以前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同事说,我从西藏回来变得沉默了。我却没有感觉到。02年来到了急诊科,经历了“非典”,又赶上了这场新冠肺炎,急诊成了我工作的最后一站。在急诊这些年又让自己变化不小,我想这是一年年长大,变老,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仍是那个既不聪明,也没有宏伟理想的我,只是时间让我悟出了更多的人生酸甜苦辣,也能更冷静地面对未来出现的各种无常。



这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猝不及防。记得1月6日还在厦门跑马拉松的时候,一切感觉还是祥和快乐,估计我身边的众多跑者中武汉跑者也不少。实际那时武汉已经出现了疫情的苗头,新冠病毒已悄悄粉墨登场了,但我却对危险浑然不知。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一天一个样,心境也是一天一个变化。到了大年初一我被任命医院发热门诊总负责人,大年初三医院9名医务人员参加北京市驰援武汉医疗队后,我才真正进入了疫情状态。这样一算,那时离60岁“大寿”还不到80天了。



实际进入了50岁,就再也不是靠拼体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了。虽说人还是平平庸庸,可脑子的思考时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工作还是照样干,可盲从,随大流的事做的越来越少。承认年轻时浪费了大把时间,这确实是不聪明的错,没有办法就是这样的人。顿悟来的晚了些,但还是终于开窍了。老天爷给人的时间就是这么多,聪明人和不聪明人在这方面倒是均等的。想干这个,就别干那个;什么都干,就等于什么都没干。年岁的增长,一直被视为一件可怕的事,因为离疾病、离离开越来越近,它们之中没有一件是好事,可又没有人能阻拦这件事的发生。现在回过头来说,对我也未必都是坏事,毕竟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发现自己更成熟了,有了自己的思想,知道了自己想做的事,成全了自娱自乐的爱好。



这些年一直没有中断跑步,每月跑个1-2百公里是件很轻松的事,具体快乐在哪里?之前说了不少,关键还是自己喜欢,愉悦了自己的身心。记得98年在援藏期间,开始每天记日记,这也是有生以来比较规律地记录一些所思所想。援藏结束,就把它丢在一边了。分析原因,没到40岁,我那时还处在混混沌沌时期,没有真正成熟。在50几岁以后不知触动了哪根筋,开始写随笔了,有感而发,也可能是思想的召唤。如果再问做这些事快乐在哪里?还是那句话:自己喜欢。我的成熟和一般人比起来,慢的不仅是一个节拍,也可能是一个时代。这可能是笨人的成长模式吧。


本来要不是这次疫情,年初就会出版写的第一本书,还好在生日之前拿到了新书,就让它替代蛋糕,在疫情下成为我的祝“寿”礼物吧。不管文笔写的有多么粗糙,记录着事情有多么琐碎,但对我还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因为出书对我这样的人从来没有想过,直到今天都觉得超出了我的能力。可另一方面,却让我60岁之前获得了不一样的信心。人需要时间的打磨,人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在这次疫情下,没有干多少具体实际的事,反而写了近40篇的随笔,都是与疫情相关。看来疫情下,抗疫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特别是对我这把年岁的人。



今天的60岁,就是明天的70岁。人的年龄就是一个符号,记录着人生过往,它没有任何思想,也不注入任何情感。所以人活着的意义,不在于年龄是多少。庆生也好,祝寿也好,都是一种形式。不是倚老卖老,在今天的疫情下,在我看来,人最大的收获就是反思。疫情影响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人再也不是无所不能,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应随心所欲。人培养的是内心的强大,人关注的是社会的和谐,人承担的是公民的责任,人在疫情下不能独善其身。



要想岁月静好,人就要独立的思考,不碌碌无为,不虚度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