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月份的到来,全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复产复工复学形势一片大好。困扰在人们心头近半年的疫情阴影也渐渐消散;放松、喜悦、欢聚、游玩又慢慢回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但6月11日,北京打破了连续55日都没有本土病例报告的记录,一下子又让刚刚平复的心情变得五味杂陈。截止到6月14日,4天内北京已报告了79例确诊病例,疫情在北京再次出现波动。


Zhang Kaiyv © Pexels


这次新冠病毒的感染可谓来势汹汹,它波及面广,涉及人口多,持续时间长。几十年来顺风顺水生活的人们,不免有些手忙脚乱;也使得较少有疫情经历的医务人员,缺少了以往对医学的自信。当然不是说新冠疫情就把人类吓破了胆,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如果翻开人类的疫情史,此次新冠病毒的感染也是小巫见大巫。单说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不管在持续时间,还是在感染人群,包括死亡率上,都要远超新冠病毒感染的若干倍。所以对疫情的应对不是看它的阵势有多大,威慑力有多强,而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想到它的不确定性,冷静思考,有针对性的面对。


对于一个新发的传染病,在短时间内搞定那是天方夜谭。病毒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到了体内干什么坏事,更是让人一头雾水。不要说科技进步了,如今以人类的智慧做什么事情都不在话下。但在临床要想把活的微生物引发的感染说明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百姓以为有了抗菌素,得了感染后医生都会有好办法,那是过高地估计了医生的本领。说句老实话,医生在与病原微生物进行较量的时候,从来不会有十足的胜算。所以一个传染病来了,想快马加鞭把它消灭的干干净净也不现实。疫情反复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一是我们对病毒认识还有误区;二是病毒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自然界也是它的天然栖息地。人类虽然很聪明,但在应对传染病这件事上永远要比病毒慢了一个节拍。


© CDC


所以北京出现疫情反复的时候,人们要知道此时此刻思考些什么。盲目、硬来、不分析,都会吃大亏。这些年人们遇到的疫情都是小打小闹,专业人员参与的多,非专业人员参与的少;03年的非典算是记忆犹新,但十七年过去了,许多细节,许多教训也越来越模糊;第一波的新冠疫情主战场不在北京,虽然当时北京也是全民防疫,但与武汉不能同日而语。所以当下的北京疫情波动与当初的武汉有可借鉴的地方,也有不可复制的诸多特点。全新思考,不用惯性思维,可能会助力北京将疫情控制在萌芽之中。


一、不怨天尤人,找短板。在第一波疫情期间,北京的防控做的有声有色。政府、民众和医疗机构都下了大力气。在总结前期成功经验的前提下,查找不到位的短板。


二、不慌乱,用大脑和数据说话。前期的防疫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心中有底遇事不慌。现代科技给防疫汇总了海量的信息,有效的提取分析对指导疫情就会有根有据。不动脑子拍脑门就容易出昏招,乱中出乱。


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疫情是公共卫生事件,涉及方方面面,有政策、有科学、有专业,不是一家之言的事。疫情的重点在防,不在治。流行病学搞不清楚,疫情控制就是被动应付。群策群力,发挥各自专业的话语权。


四、恐慌就是疫情的助燃剂。虽经过了疫情的第一波洗礼,但再次出现疫情的波动,还是人心惶惶。官员有官员的恐慌,担心政策的失误;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恐慌,害怕战战兢兢的生活又回来了;医务人员有医务人员的恐慌,纠结于诊断是与不是的灰色地带。一旦恐慌,人的思维就会走样。还不如既来之,则安之。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


五、此一时的北京和彼一时的武汉不在一根弦上。北京的优势在于政府的防控体系健全;老百姓的防护意识这根弦还没有完全松下来,公共场合戴口罩,少聚集;医院也是处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状态。但北京也有劣势,人口逐渐回归,复工复产复学不能完全叫停。所以需要政府、民众和医院的统筹协作,人人都有责,人人都要成为疫情防控的责任人。


六、疫情当下不说谎。说谎可以带来两重意义——善意和恶意,所以一辈子不说谎的人不多。但说谎都是违背内心,心里不踏实,一般情况下人还是喜欢说真实的话。医院是发生谎言比较多的地方,可多是为了病人的心情和治疗。这次疫情要调查流行病学史,它与诊断直接相关,有些人为自己考虑过多,隐瞒流行病学史,结果是损人不利己。疫情下说谎是大忌。


七、侥幸思维不可取。侥幸是人性的弱点,人人都有侥幸的心理,有些只是想,有些会付诸行动。疫情的未知数太多,就是源于人类对一个新发现的病毒都是从无知到有知的认识过程。新冠病毒已经和人打交道半年多了,实际我们对它还是一片茫然。所以只有通过多思考,多想办法,尽量避免失误。如果在这个并不十分有把握的事情上,再把侥幸放进去,就会加大出错的概率。


八、疫情要以大局为重。疫情防控的办法古老而单一,远离传染源,不接触,与外界隔离,封闭自己。这样的办法与现代人的活法格格不入,缺少交流,生活单一,习惯终止。但在疫情下,防控是大局,没有大局意识,防控就是纸上谈兵。


九、乐观但不盲目。疫情不同于其他疾病,它是有始有终。第一波武汉的疫情有效控制,给我们提供了现实版的乐观基础。病毒虽然狡猾,它也是按生物规律生存。不管是人类战胜它,还是病毒主动退出,最终人类还会回到他们熟悉的世界,过上他们习惯的生活。但前提条件是要摸清病毒的生物规律,知己知彼。


十、朝令夕改的政策也要有思考。疫情出手的办法和措施与疫情的发展密切相关,大有朝令夕改的节奏。但不能因为措施临时性强,可更改的机会大,就对其草率不上心。实际越是这样的措施,越是考验制定者大脑判断力的最佳时机。短平快,要的就是效率。


十一、撒大网不是没有目标。疫情下,控制一个传染源,就是消除了一个传播途径,就可以带来一方人口的安全。应了那句话: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一个可疑者。但撒网不能盲目,不能没有指征,不能说不出道理,不能不权衡利弊。所以撒大网容易,让撒下的网不是空网就是智慧了。


十二、不要让核酸干扰了医生的思维。治疗疾病找到致病的原因至关重要。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性疾病就是找到致病微生物。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为该病的确诊提供了有力的帮手。随着北京检测核酸的能力越来越强,核酸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但任何实验室的检测都会存在检测结果假阳和假阴的问题,所以临床医生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临床经验判断疾病就显得举足轻重。医学不是纯科学,在传染病这件事上也是如此,不要让核酸成了新冠病毒诊断的唯一功臣。


十三、人无完人没有常胜将军。走在疫情的边缘,如同走在河边一样,没有不湿脚的。没有任何人希望疫情成为人类的朋友,与它常来常往。所以从主观上,每一个人都愿意为疫情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但疫情又是那样诡异,变化又是那样反复无常,人类对它的认知又是那样缺乏科学的评定标准。没有科学,经验总有栽跟头的时候,疫情下更是如此。尽心尽力,不要苛求太多。


虽然疫情在北京有了波动,从心里讲不愿意接受。但疫情也给我们留了面子,在我们防控体系都健全的情况下,考验了一下北京的应急处置能力。从这一点来讲又未必是件不好的事情。今天的新冠病毒比03年的冠状病毒又涨了能耐,隐蔽、刁钻、六亲不认、危害性更大。所以如果人类不能从这次疫情中吸取教训,深度思考,建立长效机制,恐怕下一个冠状病毒家族成员的本领会更高,那时的人类会如何应对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