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医师节又要到了。医师节的历史并不长,至今为止也就三年。虽说是节,但与一般娱乐放松的节不同,更是象征社会对医师这个职业在价值和理念上的一种认可。18年8月19日是第一个医师节,节日的主题是:尊医重卫,共享健康。习总书记也在这天做出重要指示: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19年第二个医师节的主题是:弘扬崇高精神,聚力健康中国。无疑,从2020年伊始,一直到今天,抗疫成了不可绕开的话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所以,自然而然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


Karolina Grabowska © Pexels


医生和其他行业的工种一样,是一项职业,也是一个谋生手段。它有准入标准,有规章制度,有考核措施。但医生服务的对象是病人,病人五花八门,病不相同,思想不同,得病的感受不同;再者医生治病是概率事件,病人交了钱,病不是都能治好,有时医患之间只能干着急,没办法。所以,涉及到人命关天,医生这个职业就与其他职业有了质的差别。看似光鲜体面的医疗工作,实际上是如临深渊,如履破冰。


本来在医行摸爬滚打了40年,终于2020这个甲子可以考虑解甲归田了,没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之前所有的规划都成了泡影。大年初一,我临危受命兼任医院两个院区发热门诊临时负责人和新冠病毒防控救治专家组组长。单从技术层面来讲,面对这次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有了03年“非典”的经历和临床这几十年的磨练,心里不是很忐忑,信心也是有的。但疫情的影响不仅是在医疗的本身,还有国家的大政方针、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这次疫情裹挟着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民生多方面因素,这也让今年的医师节有了不同的意义。


医疗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技术活,包括医生自己都认为没有了技术就形同没了饭碗。这话不假,技术是医生的门槛。看看医生生涯中左一个考试,右一个考试,就可以知道不会看病,不可以行医。所以学技术,实践技术,是医生职业的主旋律。医生每天忙忙碌碌,也都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让看病的本领达到炉火纯青上。不可否认医生在技术上的精进,可以得到病人的认可,可以得到行业的嘉奖,也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光环。但2020年疫情下的医疗触动了不少人的心,虽然技术还在,但却没有让病毒的传播停下来,死亡人数一天高过一天。西医学的鼻祖在西方,欧美的医疗技术不可谓不发达,可至今全球两千万感染的病人数,欧美国家占了一半以上。通过这次疫情让我看到,医疗的科学性任重而道远,技术不是医学的唯一。医生要有更广阔的视角,站在更高的平台,反思自己的职业价值。


Cottonbro © Pexels


医师节如何过?既然医师节不是一个吃吃喝喝的节日,那我想,在节日这一天对职业的反思和思考可能会让医师节更充满意义。今年由于这次疫情搞得天下大乱,从政府到老百姓都没有消停。医疗在疫情中虽然不是主导作用,但没有了医疗无疑会使疫情雪上加霜。实际医疗的职能就是治病救人,责无旁贷。不管是驰援武汉,还是走进小汤山,医生都是义无反顾。相信在其他行业遇到了类似的疫情,职业的使命也会让不同的从业者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从大年初一临危受命,经历了第一波武汉返京的疫情,以后是第二波境外输入病例,再到新发地海鲜市场的第三波疫情,虽不是惊心动魄,也是让人心有余悸。我们两个院区一个在西城,一个在昌平,两线作战,不能说风险不大,任务不艰巨。但在市、区卫健委和医管中心统一部署下,医院党委直接指挥下,医院各部门通力协同下,保证了幸运之神还是光顾了我们这一边,不管是周边医院的失守,还是附近小区的病例,都让我们的工作有惊无险,疫情擦肩而过,确保两个院区完好无损。疫情期间的每一次险情,每一次纠结,都会把我们带入对职业的深深思考和对工作方方面面细节的反思。


Luis Melendez © Unsplash


随着年岁的增长,工作阅历的延伸,思考也似乎成了呼吸的一部分。虽然人的优势在于思想,但在我生命之初并没有感受到老天赐予的这份恩惠有多么重要。脑子混混沌沌,做事没有一定之规。可医学是人学,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人有情感。这也就赋予了医学在技术之外,医生要处处呵护病人的感受。这种呵护是要医生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就是医生无处不思考的同理心。这次疫情可以说在技术层面,包括诊断、治疗,谈不上比诊治其他疾病更费神费力,核酸检测可以搞定诊断,呼吸机、ECOM可以保驾危重症病人。所以,现在技术的强大,只有想不出来,没有做出来。这也是西方医学拼命在角逐医学的科学性,并引以为自豪。可恰恰在这次疫情中暴露出的“科学”是那么苍白,数据是那么悲凉。我们不反对科学,但在强调科学之上的同时,不要忘记了东方文化的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不乏思考,只是西方偏理性,东方偏感性。而许多时候在医学中,这种感性思考更带有浓浓的人性色彩,更是从人学角度能被广大病人心安理得接受的思考。这时那些冰冷的理性思考就显得在台面上站不住脚了。在这次防疫和抗疫中,闪现人性光芒的举动数不胜数。也从中可以看出在东西方抗疫中的理念,是人性还是理性,决定了这次抗疫的疫情走势。


这次疫情深化了我的思考,从疫情之初1月27日那篇《看着他走向武汉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文章开始,这八个月来对发生在临床和生活中的每一件给我带来触动的事和人都让我欲罢不能的思考。有诊病治病的话题,有人文关爱的话题,有学科建设的话题,有娱乐生活的话题,总之这八个月来脑子没有一刻停闲下来。思考让我化解了烦恼,思考让我有了勇气,思考让我平添了战胜疫情的信心,思考让疫情下的我不再悲观,思考让生命有了新的意义。虽然每一个人都不愿意与疫情为伍,可疫情会不请自来。冷静思考,沉着面对,无疑对临床医生是一个优选的方案。


Chris Barbalis © Unsplash


技术用手的成份多,思考用脑的成份多,手脑并用融入情感,就会让医生在各种不利的场合游刃有余,掌握主动。治病可以失败,生命可以有终结,疫情会常来常往,但医生的思考要与职业生涯同在,医生在技术之外对于病人的情怀不能有丝毫减弱,医生在疫情来临之际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气魄。经历了这次疫情,更让我看清了医学的诸多局限。由此可以说,医学不是万能的。成就医生的未来将是骨子里的善良和工作中的仁心仁爱。


今年的医师节因为受到百年不见的疫情影响,颠覆了寻常的医疗工作,动摇了一成不变的临床思考,让它有了不同以往的价值和意义。疫情是否也会像03年的“非典”昙花一现,可能人类不再会有这样的好运气。所以面对常态化的疫情,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唯有保持那颗“健康所系,生命向托”的初心不变,并且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以此次医师节的主题为动力“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才有可能使广大的病人真正享受到精湛的医术服务和如沐春风的关爱,达成医患共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