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有两个能力,一是诊断疾病的能力,一个是治疗疾病的能力,当然诊断在前,治疗在后,所以医学生先学的课程是诊断学。记得诊断学是厚厚的一本书,涵盖的内容很多,有症状学、有查体、有病史的采集,病历的书写,临床常用的诊断技术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疾病如何诊断。按道理说,把诊断学这门课学好了,医生以后对疾病的诊断就不应该成问题了。实际不是这样,临床许多疾病并不是墨守成规,它可以千变万化,甚至是稀奇古怪,我们在教科书里学的只是那些最典型的病例。所以学了诊断学到游刃有余诊断疾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即使临床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仍然会被许多未知的疾病所困惑。


Martin Brosy © Unsplash


医生要治病,先要诊病,但诊病又不会一帆风顺,如同行走在独木桥上,颤颤巍巍,有时还会跌落下去,也就是误诊。张孝骞把临床医学比喻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何走好独木桥?医学没有金科玉律,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医学不是纯科学。所以在诊病这件事上不单靠技术活,还要求医生有沟通、有叙事、有悟性、有直觉,还有缜密的思考。


下面我就在在沟通和叙事的背景下,谈谈疾病的诊断。


1

叙事对疾病的诊断很重要


如果病人不说话,诊断疾病就如同盲人摸象。而且仪器设备也不见得管用,因为仪器发现的问题,可能并不是这次病人患病的原因。所以沟通,叙事就成了诊病重中之重的事情,要和病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要取得病人的信任,要把跟诊断有关的蛛丝马迹挖出来,都需要语言。为什么有些医学生学习成绩挺好,到了临床当医生并不尽如人意,就是沟通和叙事这种考验情商的能力不够。


2

问病史既要有开放式又要有封闭式提问


以往问病史均是封闭式提问,不允许病人有客观症状之外的表述,忽视了病人的情感感受,而开放式的提问可给予医生更多的客观症状外的信息,包括病人内心的活动。有些病光靠客观症状很难下诊断,医生知道的越多,线索也就越多。


3

跟病史有关的任何信息都要知道


医生一般注重主诉和现病史,但有些病,特别是老年疾病跟既往史密切相关,一定不要漏。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史紧密相连,随着传染病的出现,流行病学史不要疏漏。生活习惯,居住条件,脾气秉性都可以影响疾病,不要怕耽误时间。


4

直觉助力疾病的诊断


爱因斯坦说:“直觉、灵感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伊恩·斯图加特也说:“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直觉是什么?它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它出现的时机,应该是在大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因此,不要把直觉仅看成是一种猜测,它在创造性活动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医生的直觉更多是在与病人的沟通中产生,虽然不能靠直觉诊断每一个疾病,但却可以告知医生病人得的是大病小病,是心理病还是躯体病,直觉在临床的这些功用已经足矣了。直觉思维与临床思考,临床经验密切相关,是可以有意识加以训练和培养的。


5

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


有些病一眼可以看出来,如外伤、骨折、出疹子等,但更多的病是通过病人提供的蛛丝马迹病史,给医生一个思考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医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已有的经验,推测、分析、排除可能疾病的诊断。医生的临床思维是有一定之规的,先想什么,后想什么,不能胡来。临床思维正确,诊断疾病的成功率就高,反之,就是误打误撞一团糟。临床思维是专门一节课,对年轻医生不可少。


6

在临床多摔打


俗话说:见多识广。疾病诊断是有套路,但临床医学更是实践出真知。疾病的诊断受制于症状不典型、病人来诊时疾病没有到发病的高峰,所以只能在临床多看病人,多管病人,多参与病例讨论,才能积累经验,培养直觉。许多疾病不按套路出牌,光有理论会水土不服,在病人堆里待久了,看也看会了。


7

管病人最好有始有终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模式是一致的,虽然在每个阶段会有差别,容易影响疾病的诊断。但把全过程从头到尾跟随下来,一定会发现疾病的规律。与病人处久了,他们的习惯、爱好都了如指掌,这些都与疾病密不可分。现在的临床分科越来越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对疾病的诊断是没有好处的。


8

时间是诊断疾病最好的老师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些疾病不是医生第一时间都能搞定,即使有各种化验和仪器设备的支持也是如此。如阑尾炎,发生转移性右下腹痛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之前,有经验的医生也无能为力。所以医生要知道,时间在诊断疾病的重要性。在时间差里跟病人多做解释工作,也就是沟通和叙事。


9

不轻易放弃疾病的诊断


一般来讲,病人因症状来看病,都反映了身体不适让病人有了主观的感觉。这种症状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病理;可以是心理的,也可以是躯体的。医生的诊病思维是,先考虑病理的,躯体的,再考虑生理的,心理的。所以医生通过症状、查体、辅助检查,先要把症状与相关疾病联系上。如果证据不足,更要小心谨慎,通过再一次的沟通、叙事、思考,多问些为什么,来再次诊断疾病。排除疾病的诊断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有时直觉也会发挥作用。


10

不要让外界干扰疾病的诊断


病人、家属、外院的诊治和同行的会诊,都会对疾病的诊断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有帮助,有些帮倒忙。在疾病诊断这件事上,相信自己是第一要素,包括自己问的病史,自己做的查体,自己与病人建立起来的关系。不加分析地听从别人的指挥,会把自己带进沟里。医生有主见不是不谦虚,而是诊断疾病,必须本人去问、去查,外人谁说了都不算。


11

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诊断疾病了解的信息越多越好,但也不能信口开河,无所顾忌,给病人下不来台或带来尴尬。这样让病人觉得医生不严谨,容易失去病人的信任。医生谈话的主线,都是为疾病的诊断做铺垫。拿不定主意,模棱两可的话不要说。


12

会判断病人隐喻的话语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大白话谁都听的明白,隐喻的话语往往会被忽视,但恰恰这里可能有疾病的诊断线索。所以医生这个职业与警察、侦探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一个眼神,一个皱眉,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可能都会在疾病的诊断上获得突破。医生在诊断疾病上,要打起足够的精神,大脑高度活跃,争取不放过一个可疑点。


Karolina Grabowska © Pexels


还是谈了12条在叙事和沟通背景下,如何诊断疾病。谈这个话题,难度太大。就现在临床诊断出来的疾病和没有诊断出来的疾病做一个对比的话,我想两者不分伯仲。因为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就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不典型疾病,症状叠加在一起的疾病,未被发现的疾病等等。如果有一天诊断疾病要有一个公式该多好,也许这只是一个天方夜谭。说了半天,谈这12条的目的就是让基层医生在疾病的诊断上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路径。哪些事情需要医生多下一些功夫,如沟通、叙事,多看病人,多动脑子等。


诊断疾病是医生的看家本领,但这本领掌握起来,需要医生十年磨一剑,绝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所以医生不要放过一切机会,多学习、多实践。总有一天,医生会在诊断疾病这件事上,体验到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