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那三届》是我北医同学张起东主任,通过回忆、采访多位北京大学医学部77、78、79级同学的故事和成长经历,用诙谐、生动的文字呈现出的系列人物小记,将一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跃然纸上,和我们及当代医学生们共勉,探究中国医学高等学府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渔歌医疗创始人 陈卫党



●         ●         


说起北京的天坛医院,无不为她在神经外科领域的精湛技术所折服,在天坛医院灿若群星的著名专家当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王新生主任医师。他利用脑室镜和颅底镜技术,在鞍上池蛛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方面,完成了世界最大宗病例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另外,在国际上首创基底动脉-Liliequist 膜间裂隙锐性分离术。他出版的专著《颅内囊肿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图谱》、主持翻译的神经科学专著《正常压力脑积水病因诊断治疗》,在神经外科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故事还要从三十六年前说起。


| 王新生



01 机遇巧合



1984年,一篇关于天坛医院王忠诚院长的文章在北京多家报纸上刊登。


文章简要介绍了王忠诚院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国开展脑血管造影新技术,提高了颅内病变的确诊率。1965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推动了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70年代,王忠诚院长在国内开展了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特别是在脑血管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巨大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的手术切除、脑血管畸形的综合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80年代以来,王忠诚院长潜心研究脑干病变和脊髓内肿瘤的临床与基础两项课题,其中对“脑干和脊髓的可塑性”,“脊髓缺血预适应”,“大型血管母细胞瘤术后引发延髓的正常灌注压突破现象”等作出了临床理论性的总结。这两项研究从病例数量、手术方法及所得结果等诸多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即将大学毕业的王新生来说,这篇文章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梦想着如果有一天能够跟随王忠诚院长从事神经外科工作,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有幸运降临的时刻,也许命运就是这么神奇,毕业分配时机缘巧合,王新生被分配到了天坛医院。消息传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吗?他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是真的!那一刻他欣喜若狂。


|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合影


当天晚上,王新生约上几个同学去西四吃饺子。曾凡军、张学东、韩泽辉等同学和王新生一起开怀畅饮,共叙友情。因为几天后大家就要大学毕业各奔东西,同学们都为王新生离开北大医院感到惋惜。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此时天坛医院王忠诚院长正在为神经外科的发展招兵买马。


王忠诚是首都医科大学知名人物,1955年他从天津来到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980年担任宣武医院院长,两年后的1982年,调任天坛医院,担任天坛医院院长。他上任后励精图治,经过两年的调整、改革,到了1984年,天坛医院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王忠诚院长始终认为,医院的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王新生作为北医应届毕业生来到天坛医院,成为备受重视的青年人才。



02 主攻颅内肿瘤专业



按照王忠诚院长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王新生开始了长达近六年的科室轮转。当时天坛医院实行24小时住院制,每一个新参加工作的医生,都要在相关专业的科室进行轮转,都要参加值班、写病历、查房、手术等工作。当时医院还没有计算机,大量的工作都是亲自动笔书写。由于工作量巨大,几乎没有时间去谈情说爱,王新生过着苦行僧一样的日子,一心扑在工作上。


几年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新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各种外科手术操作上练就了良好的基本功。


轮转结束之后,王忠诚院长根据每个医生的特长和医院工作的需求,安排到不同的科室去工作。由于王新生手术做得好,而且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院长把他安排到颅脑肿瘤病房,主要从事鞍区肿瘤及小脑幕下肿瘤的外科治疗工作。


一天一位来自宁夏的年轻女孩住进了肿瘤病区,女孩患脑垂体瘤,需要手术治疗。传统的垂体瘤手术有可能造成鼻部损伤,进而影响美观。女孩是一位舞蹈演员,当她得知手术可能产生的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她特别担心自己手术后鼻子变形,影响美观。


垂体瘤经鼻手术开口的位置,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判。鼻中隔是否存在偏曲?上鼻甲是否肥大?都与手术入路有一定关系。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开口方式:第一种开口方式就是刚入鼻的时候就进行切口,顺着黏膜逐渐分层进入鼻腔内部,到达鼻根处之后将鼻中隔进行相应折断,可以有相对比较好的显露。第二种开口方式是通过鼻内镜进入之后将上鼻甲破坏或者取出,在鼻腔内部选择一处孔洞相对比较大的地方进行切开,这个是在鼻内部,基本没有伤口。


王新生为患者做了仔细的鼻腔检查,收集到第一手资料。术前讨论会上,他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主张第二种入路方式。并且对比了不同入路的优缺点和患者对美观的特殊要求。其他几位医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经过一番讨论,主任最后决定,采取王新生的方案。


| 前排左起:孙丽芳、岳林、黄悦勤

二排左起:张澜波、王新生、张起东、张长清、赵景明、陈卫党


手术后宁夏女孩仍然美丽动人,她半年后重返舞台,还把自己的舞蹈演出照片寄回了天坛医院。


经过几年颅内肿瘤病区的工作,王新生在垂体腺瘤经不同入路的开颅手术,经蝶窦手术及听神经瘤切除面神经保留,成人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久他发现有几个外地男孩,因为出现头部不适症状住进医院,经过检查发现,这几个男孩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最后确诊都是蛛网膜囊肿,其中两例是鞍上池囊肿。


这属于先天性良性脑囊肿病变,是由于发育期蛛网膜分裂异常所致。囊壁多为蛛网膜、神经胶质及软脑膜,囊内有脑脊液样囊液。囊肿位于脑表面、脑裂及脑池部,不累及脑实质。多为单发,少数多发。本病多无症状,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发育改变。王新生对此疾病颇感兴趣,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03 勇攀高峰



蛛网膜囊肿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颅内病变,其中鞍上囊肿约占蛛网膜囊肿的10.0%,多出现于儿童中。当前临床并未明确该疾病的发生原因,其中多数学者认可的发病机制为基底动脉搏动而引发的动脉周围蛛网膜存在裂隙样活瓣。


鞍上囊肿发病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脑积水相关症状,如内分泌异常、视力视野障碍、颅内压增高,但这些症状具有非特异性,而且一些无临床症状,仅能通过体检发现。


时间到了2004年,当时国外兴起了脑室镜和颅底镜手术技术,使得颅内手术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天坛医院作为国内神经外科领域的排头兵,不甘落后。医院领导班子决定,从医院内选拔优秀人才,组建专业团队,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内镜设备。经过医院党委研究决定,由张亚卓担任所长,王新生担任主任。


|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自从2004年成立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内镜专业团队以来,在张亚卓所长和王新生主任的带领下,每年完成内镜手术量超1000台,手术量在国内遥遥领先。不仅如此,无论内镜手术技术还是基础研究,都已经处在了国际先进行列之中。


2005年后,王新生带领内镜组,利用神经内镜技术,弥补了传统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存在局限性的不足。传统的垂体腺瘤经蝶手术必须切除部分鼻中隔来显露鞍底,而利用神经内镜技术经鼻腔这一自然通道即可直达鞍底切除肿瘤。而且神经内镜可以深入瘤腔检视,进一步减少了肿瘤的残留。借助神经内镜技术,仅锁孔大小的创伤即可切除脑室内的囊肿,囊虫。对于颅底大型的胆脂瘤及脑室内肿瘤采用显微镜与神经内镜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而减少对脑组织的干扰。


针对鞍上蛛网膜囊肿,王新生主任提出治疗目的在于缩小囊肿,促进脑脊液顺畅,改善脑积水,因此临床首选手术方法治疗。


此后十余年时间里,在鞍上池珠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方面,王新生主任和他领导的团队,完成了世界最大宗病例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针对鞍上池囊肿,在国际上首创基底动脉-Liliequist膜间裂隙锐性分离术,可明显提升手术成果率,同时显著减少囊肿复发率。


通过天坛医院内镜培训班,这一技术目前已被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推广使用,作为鞍上池囊肿的首选手术策略。国际上首先使用脑室镜微创手术治疗颞叶蛛网摸囊肿,改变了传统以开颅手术治疗该疾病且复发率高的困境。


王新生主任凭借手术技术经验及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神经外科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


多年来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存在许多争议,至今也无行之有效的规范。王新生主任提出通过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为病人提供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主持翻译了专著《正压性脑积水——病因 诊断 治疗》。


| 北京天坛医院



04 独特的见解



脑积水和颅内蛛网膜囊肿是神经内镜中脑室镜主要治疗的两大病种,目前,王新生教授使用脑室镜的治疗范围不断拓展,从额叶蛛网膜囊肿、颞叶蛛网膜囊肿、到脑室内的蛛网膜囊肿,一直到枕大池的蛛网膜囊肿,基本上颅内的所有蛛网膜囊肿都能治疗。


王新生教授认为,颅内蛛网膜囊肿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应该是脑室镜治疗,而分流手术与传统的开颅手术在这个领域早应被淘汰。分流手术会让患者终身带管而且长期效果差,而开颅手术非常容易造成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对于颅内蛛网膜囊肿的造瘘手术,王新生教授一再提醒要做两个瘘口,否则脑脊液无法流出,最终还是会导致手术的失败。


| 手术中的王新生


以下是《神外前沿》记者与王新生教授对话实录第一部分:颅内蛛网膜囊肿脑室镜治疗要点。


问:“您现在除了做脑积水手术,还有哪些疾病的手术做的比较多?”


王新生主任:“就是颅内蛛网膜囊肿,还有一部分脑水肿。比如今天我早上第一台做的是一个颞叶的蛛网膜囊肿,第二台做的一个侧脑室的中枢神经细胞瘤。这两个手术完全不一样,第一个手术用内镜做,第二个手术用显微镜做。”


问:“颅内蛛网膜囊肿和脑积水有什么联系?”


王新生主任:“颅内的蛛网膜囊肿大部分都是婴幼儿期就发现了,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形成的,主要是由于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不能流动而产生聚集,由此形成了囊肿,而且囊肿会越来越大,甚至里面形成活瓣,不断有脑脊液流入到这个囊肿内,但流不出去了。这部分病人就需要治疗。在临床工作当中,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被认为是蛛网膜囊肿的病人,实际上是由于脑发育不全引起的。因为颅腔里除了脑组织就是水,脑是在水里面“泡着”的,当脑发育不全的时候,这个空间必然是由水来填充的。那么在影像学上检查发现这地方是水,就常常被诊断为蛛网膜囊肿。其实这样诊断有时候不是特别确切,除了影像学,还需要通过其它的一些特征,比如囊肿是不是有张力、是不是圆的、是不是膨胀性的生长。再有就是周围脑组织受压的情况,比如说中线有移位、脑室有受压。这说明囊肿有一定的张力,占据了脑组织的这个位置,这部分病人是需要治疗的。


还有一部分病人,是由于脑发育不全,囊肿壁不是软的,脑组织像山峰一样,这种情况一般就是脑发育不全或者某一部分没发育引起来的,那这部分病人手术治疗是没有效果的。


还有一部分鞍上池蛛网膜囊肿,主要是压迫了垂体柄,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我们临床工作中也遇见过几个成年人,由于偶然的原因,比如摔个跟头,或者被人打了,做CT的时候就发现鞍上池囊肿。这部分病人都特别矮,通常身高只有1.4米左右,可见严重的影响了其的生长发育。


所以儿童期一旦发现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就需要治疗,也不需要观察,等囊肿长到多大的程度再治,而是只要发现了就应该治疗。”


问:“囊肿和脑积水好像都是儿童占比比较多?”


王新生主任:“是的,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基本上都是儿童就发现了。一般成年人发现,如果没有明确症状我们不建议治疗,因为其已经不再生长发育了,也慢慢适应了。”


问:“您刚才谈到一点很重要,因为脑发育不全而误诊的蛛网膜囊肿不适合手术,这部分的比例大概有多少?”


王新生主任:“我门诊的病人,这部分患者比例很少,大部分都是已经确诊的蛛网膜囊肿患者。因为我长期做这项工作,很多病人其实在当地医院已经确诊了,又来到我这里咨询手术的。脑发育不全被诊断为囊肿的其实也不是太少,但毕竟还是小部分。”


问:“颅内蛛网膜囊肿,儿童的症状是什么?”


王新生主任:“因为囊肿所在的部位不同,所以病人表现不一样,最多的囊肿发生在颞叶,这部分病人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就能够从外观上发现局部颅骨的膨隆,就是骨头高出一块儿。另外发现的原因就是外伤,比如磕了一下,做CT的时候发现的。”


问:“如果不治疗而任由发展下去,会给病人带来什么伤害,是否也有“自愈”的现象出现?”


王新生主任:“我们也遇见过成年人或者说老年人有颅内蛛网膜囊肿,没有治疗过,但生活就像正常人一样。究竟颞极的蛛网膜囊肿,到底给人带来多大的危害,也说不清的。有一部分病人,是因为癫痫发作才发现了蛛网膜囊肿,那么这部分病人,如果我们把蛛网膜囊肿打开了以后,可能癫痫的表现就会减轻,发作的次数就会减少。”


问:“囊肿主要是通过内镜做吗?”


王新生主任:“我们这里都是通过内镜手术的。”


问:“内镜手术的切除率和治愈率是一个什么情况?”


王新生主任:“这个我还真是没统计过,但是一般都挺好,我们现从额叶的蛛网膜囊肿、颞叶的蛛网膜囊肿、脑室内的蛛网膜囊肿,一直做到枕大池的蛛网膜囊肿,基本上颅内的所有蛛网膜囊肿都能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病人的疗效特别难以界定,就是因为做完手术以后囊肿并没有小,但是从影像学检查上来看,其受压的表现减轻了,比如说脑皮层沟回看的清晰了,过去比较拥挤和饱满。这部分病人即使囊肿没小,但我们认为也是有效的。”


问:“造瘘中手术操作中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王新生主任:“内镜造瘘我做的比较多,所以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一直强调造瘘一定要做两个瘘口,囊肿如果只有一个瘘口就相当于一个死腔,脑脊液在里面是来回转就变成了涡流,这样的话,瘘口很容易就长上了。如果是两个瘘口,一个瘘口进脑脊液,一个瘘口流出脑脊液,慢慢脑肿瘤就会变小。这是我们一直做造瘘坚持的原则。”


问:“内镜造瘘手术的技术提升,体现在哪里?”


王新生主任:“主要是靠内镜的技术,过去我们做颞叶蛛网膜囊肿,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安分流管,做囊肿腹腔分流,把囊肿里面积存的脑脊液流到腹腔里。这种手术短时间内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长时间的效果不好。因为脑脊液是在颅内分泌也在颅内吸收,如果长时间改道让腹腔吸收,那脑脊液在颅内吸收的能力就下降了。这样的病人即使囊肿都没有了,分流管还不能拔,病人就终身依赖分流管,要终身携带,会给患儿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另外分流管一旦堵了以后,还得重新再做。所以这个手术,现在在我们医院不是首选方法了。第二种就是开颅手术,按照神经肿瘤的手术方式,开颅后把囊肿壁切下一部分来,但是囊肿在分离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出血,手术合并症特别多,对周围脑组织的干扰也特别大,这种手术慢慢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发展到内镜技术,开始用的是颅底镜,还用我们显微镜下的双极和吸引器等,来做囊肿的瘘口。因为要用双极和吸引器,所以要把囊肿中的水全部抽干了,就像切除肿瘤一样,不能泡在水里切。吸干了以后会出现一个问题,当我们关颅的时候,脑组织就会发现塌陷,因为之前脑组织是让囊肿撑着的。所以术后要往里打水,脑子就又鼓起来了。这样的话,蛛网膜囊肿的病人就变成了硬膜下积液的病人。后来我们就在国内率先开展用脑室镜做颞叶蛛网膜囊肿,不用吸干脑脊液,我们可以在“水”里面做,可以保持囊肿原来的那种形态,做完手术以后还要强行往里打水,再把脑子撑起来了,希望脑脊液慢慢流到基底池,这样就减少了出现硬膜下积液并发症的几率。”


问:“像您说的第一种,蛛网膜囊肿用分流管的手术,这个在国内还有吗?”


王新生主任:“有,有很多医院在做。以我在门诊看的情况,在一些医院放分流管的非常多。全国范围内讲,可能内镜造瘘手术现在还少于放分流管的。”


问:“为什么内镜造瘘还没有在全国推广起来?”


王新生主任:“因为这个技术比较新,不是很容易掌握,需要积累;在其他的一些医院的神经外科病人不像我们医院这么集中,比如说一年就遇到几例蛛网膜囊肿的病人,医生操作不够熟练,而做分流反而很简单,把分流管往里一放就结束了。”


|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脊柱外科专家周方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王新生

渔歌医疗创始人,陈卫党



05 关于分流管观点



以下是《神外前沿》记者与王新生教授对话实录第二部分。


问:“脑积水和囊肿的两种分流管,带来的并发症是一样的吗?”


王新生主任:“都一样。脑积水的并发症比囊肿要多一些。因为脑室里的结构是复杂的,有血管有脉络丛,囊肿就是一个孤零零的一个囊肿,里面什么都没有,所以他并发症比那个要少一些。”


问:“关于放管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小儿神经肿瘤的开颅手术治疗不应放分流管,为什么天坛现在小儿神外手术还放分流管?”


王新生主任:“理论上说不应该放分流管,包括脑室肿瘤或者说在脑脊液循环通路附近的肿瘤。这个部位肿瘤的生长,对脑脊液的循环产生了影响,所以病人除了有原发性的肿瘤以外,继发性也出现了脑积水。我们医院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这样的病人都给做分流,原因就是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特别快。比如说像我们神外一病区,病人这一天收好几个。有的孩子的病情很重,还有脑积水。来了就是开刀切肿瘤不太现实。如果在做手术之前有的孩子有脑积水,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脑积水有的会出现脑疝,病人会呼吸停止。于是就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做法,病人来了以后先做分流,先把脑积水给解决了,让患儿不处于脑积水的危险当中,然后慢慢住下来,再经过病例讨论,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再手术切除肿瘤。就是说这个孩子的肿瘤可能不会马上有生命危险,但是这个脑积水,很快就能‘要命’。所以先把脑积水解决了。但放了管子之后,就拔不了了,即使手术切肿瘤切的再完美,患儿永远带着一个分流管,这对病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 二排中间王新生



06 内镜、脑室镜、显微镜



以下是《神外前沿》记者与王新生教授对话实录第三部分。


问:“您现在做的病种和内镜显微镜的选择是什么关系?”


王新生主任:“我目前做的最多的就是跟脑积水相关的一些疾病,比如像脑积水、蛛网膜囊肿、脑室肿瘤等。主要是内镜做,其次还有显微镜,像我们切除肿瘤,也用显微镜,但主要工作还是用内镜。我们用的内镜是带工作腔道的脑室镜为主。”


问:“您何时开始专注内镜?”


王新生主任:“我是1984年来北京天坛医院参加工作的,然后一直在神经外科轮转,后来定组在肿瘤组,主要在神外六病区做听神经瘤和垂体瘤。后来医院在2004年重新竞聘,我就担任了神经外科内镜组的主任,从那个时候开始做内镜,一直做到现在。”


问:“这两个的最大区别,您觉得是什么?”


王新生主任:“内镜和显微镜最本质的区别是,用显微镜做手术时,眼睛在手后面,但用内镜做手术,为了观察得清楚,可以把眼睛“挪”到手前头去。另外,内镜还能各个方向转来换角度,显微镜就只是直视,是按照直线来前后来移动的。而且显微镜只能通过目镜看,没有大屏幕的显示。当然,显微镜的目镜很高清,而且有立体感的,和跟咱们一般的放大镜是不一样的。”


问:“除了这两类疾病,我看您用内镜手术做的病种很多,包括垂体瘤、脊索瘤等?”


王新生主任:“那是另外的颅底镜,跟我们现在的脑室镜还不一样,颅底镜中间没有工作通道,就是单纯的一个镜子。我也做垂体瘤脊索瘤等等。”


问:“颅底镜和脑室镜,还有什么区别?”


王新生主任:“这两个镜子使用起来不一样,颅底镜两只手不在一起,拿着双极、吸引器都是单独的一只手在工作。我们脑室镜的器械要从脑室镜中的一个工作通道当中进去,所以这两个手的配合,要远远高于颅底镜的难度,这两个手配合非常难。”


问:“天坛内镜专业组,何时成立?这个组现在发展状况如何?”


王新生主任:“我们内镜专业组是从2004年成立的,这个专业组目前所做的手术和基础研究,应该说在国内是处在领先水平的,即使在国际上也是在先进的行列中。”


问:“内镜组有几个做手术的医生,每年的手术量多少?”


王新生主任:“我们大概有六七个医生,内镜手术全年1000多例。手术量上也是国内最大的。因为在神经系统肿瘤上,天坛神外是国内患者集中度最高的,现在我们神经外科每天等住院的住院证就在1900张。”


问:“内镜组未来您有什么规划。”


王新生主任:“我们内镜组在张亚卓所长的领导下,一方面要求我们一起努力,把内镜适应症范围做得更广,各种疾病中只要是能够借助内镜,或者内镜稍微有一点优势的手术,那我们一定是要先开展。另外一方面就是内镜技术的全国推广,张亚卓所长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每年都要在外地办两到三期的学习班,现在各省的省会城市基本都已经转了两轮了,还有一些地区一级的医院也在推广。”


| 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新彪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王新生

北大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刘宏伟


王新生主任的故事很多,他的贡献远远不止文章中提到的这些,生活当中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有儿女情长的方面,只是没有在文章中流露出来而已。


谨以此文献给王新生主任和他领导的团队。



王新生,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镜专业组主任,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同年进入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至今,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自2004年开始担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镜专业组主任,完成各类神经外科手术3000余例,为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


王新生教授对于颅脑肿瘤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神经内镜手术。在针对脑室系统肿瘤、鞍区肿瘤(垂体腺瘤、脊索瘤等)、颅内各类囊肿、各种类型脑积水的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技术治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鞍上池珠网膜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方面,完成了世界最大宗病例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针对鞍上池囊肿,在国际上首创基底动脉-Liliequist膜间裂隙锐性分离术,可明显提升手术成果率,同时显著减少囊肿复发率。通过天坛医院内镜培训班,这一技术目前已被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推广使用,作为鞍上池囊肿的首选手术策略。国际上首先使用脑室镜微创手术治疗颞叶蛛网摸囊肿,改变了传统以开颅手术治疗该疾病且复发率高的困境。


手术技术经验及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神经外科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翻译专著《正压性脑积水——病因 诊断 治疗》。


 点击封面图查看《北医那三届》文集


《北医那三届》征文启事


《北医那三届》自面世以来,收到校友、同学及读者们的支持与好评,我们诚挚地邀请北医77、78、79级校友,分享您的经历、故事与回忆。欢迎您的来稿,我们将单独开辟“同学手记”收录在《北医那三届》文集中,唤起北医人共同的情感记忆,延续北医精神。


欢迎您投出您的原创稿件,并提供与稿件内容相关的照片。请附作者简介、近照及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ncui@yu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