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2020年是这么一个年头,在年初的时候还充满了各种遐想,如何把这60年的一甲子过得丰富多彩,毕竟能活到两个甲子的人是凤毛麟角。所以要把2020年的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重要时刻来珍惜,让这一年遇到的每件事都带上甲子年的烙印。


新年伊始还真是这样,1月5日首先在厦门酣畅淋漓地跑了一场自己向往已久的马拉松,也为自己定的本命年跑10个马拉松开了一个好头。虽然在外人眼里,这个年岁,有这样的想法,有些不着边际,但自己乐在其中。1月11日在中国科技会堂急诊录制的迎春晚会上,把反映叙事医学的情景剧搬到了舞台上,第一次在60岁尝试了做一把主持人的瘾。虽然看上去舞台经验怯怯生生,但自娱自乐,还是让我有些小得意。由我牵头主办的叙事医学传播学院紧锣密鼓地筹备,在年初也有了眉目,2月2日准备上线的音频课也录制完毕。虽然说起这个院长是个虚头,但做的事还是实实在在,既然有实在的干货,也就不在乎名头虚不虚了。可一切都好景不长,1月份后半个月发生的事,想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场打满2020年全场的疫情,让整个世界都失去了方寸,乱了阵脚。自然我也是且行且珍惜。



01 疫情之下,临危受



这次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超出了地球上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它不仅挑战的是全世界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治能力,更是考验着人类聪明与智慧、担当与责任、团结与包容、格局与胸襟、勇气与决心等等的一切一切品德。本想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走过这一甲子,看来老天爷并不想让我这样如愿以偿。欣慰的是有了03年“非典”的初次磨练,有了30多年在临床摸爬滚打的历练,有了不断增长的岁月一步步使人生得到的修炼。在这一年里并没有使我面对疫情失去信心,面对各种临床的未知产生退缩,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举手放弃。也可能正是由于经历了风风雨雨60年的一甲子,人生中的起起伏伏,让我有了足够的耐心、有了不同于初出茅庐的自信心,来面对眼前暂时的困惑、逆境和无常。


记得大年初一,我临危受命兼任医院两个院区发热门诊临时负责人和新冠肺炎防控救治专家组组长的那一刻起,责任与担当就把我和这次疫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以前作为一名医生也肩负着各种责任,但从来没有感觉到,此次的责任和担当与疫情捆绑的是这样紧密,也许确实比以前更加成熟了。2月1日我正式走马上任,与03年的“非典”不同,此次我并没有与一线医生一起排班值班,冲在抗疫一线。一是防护物资紧缺,不能随意穿脱浪费;二是现在的信息系统可以第一时间,把病人的诊疗信息与诊区外的医务人员分享,即使不在一线诊室,也可以对诊疗做指导,省去了许多亲力亲为的事情。因此,对医务人员上岗前的培训,疑难病人的医疗决策,协调临床和相关医务部门的工作,定期与全院专家组讨论学习新的共识,组织每周核心小组的例会就成了我此次疫情的工作重点。


由于经历了03年“非典”,在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时,心理上还是比较淡定。但对于那些流行病学史模糊不清的,呼吸道症状不典型的病人,特别是疫情后期无症状的感染者,也使得这次疫情较03年的“非典”又增加了许多的变数,也给我们的临床决策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针对新疫情,除了既往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更需要我做的是,与时俱进的思考和持续不断的学习。


传染病与非传染同样是病,但需要完全不同的临床思维模式。所以那些固有的在我们这些非传染科医生脑子里看病的方式方法,就急需补充公共卫生知识和传染病的概念。就拿流行病学史来说,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像我们这样医院的医生就不会关注它,医生也很少去问病人。可对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史是第一要素,没有流行病学史,理应就没有传染病。再者非传染病医院的医生治病,看重的是药物和手术刀;而传染病的医生要在第一时间,找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这次新冠病毒导致的疫情,时至今日医生手中也没有特效的药物。唯一办法就是严防死守,把得病的病人隔离起来。可能在许多人眼里看来,医学发展的今天,还在用几百年前治疗传染病的方法,未免有些可笑。但这就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不同。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花这样大的力气进行核酸检测,就是要在众多的人群中筛查出谁是感染者。病毒很狡猾,它不会贴上标签,束手就擒。而一旦让它逃脱,就是一传十,十传百的代价。


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在疫情之初,我就边干边学,不断思考。既然医学不是纯科学,对待突如其来的疫情同样不能指望用纯科学的手段来识别、解释、治疗。这就激发了我对疫情每一天发生的点点滴滴动态,不断加以反思,也不断地用看到的、读到的、学习到的知识来去弥补自己欠缺的短板。在疫情紧张的前半年,写下了50余篇针对疫情的随笔。在这次疫情中让我领悟到,医学救治并没有使人大彻大悟,反之疫情带来的后效应,却让每个人在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前痛定思痛。当然这种疫情后效应涉及到了人的思想、理念、生死、理想、情怀和格局等,非一般价值理念所能权衡的。这也就是说疫情影响的不仅仅是医疗系统本身,而是关乎到政权的稳定、社会的安宁、经济的走向和民众的福祉,没有一个人是局外人。因此说,疫情期间要站得高,看得远,疫情下无小事。


以为这次疫情会像“非典”一样,到了夏天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呢。没想到新冠病毒打持久战的能力,比我们更得心应手。而且隐蔽性,欺骗性和“非典”的冠状病毒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之前“非典”的冠状病毒比较高调,病人在有高热症状的时候,才具备传染性;而此次病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在没有出现症状的时候,就存在传染性了。所以,让人防不胜防。疫情期间读了巴里写的《大流感》,在读书的那段时间里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次新冠病毒的感染能与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相比。可今天全球的几千万人的感染率,离100年前那场可怕的瘟疫已经不远了。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现代医学的先进性在面临瘟疫的时候,它的优势在哪里?西方医学追求的科学性,是不是也有水土不服的时候?



02 疫情之下,持续学习



人活到60,从医近40年,让我有了一个体会,人这一辈子走过来不容易。会在方方面面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处处有吃不完的苦。工作如此,生活如此,今年的疫情还是如此。所以许多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如何摆正心态,面对眼前的现状,接受挑战,没有知识的积淀是万万不行的。这一年利用疫情的空闲,读了不少书,不仅是长了见识,更多地是知道了到了我这个岁数需要的是什么。人不能什么都要,那样太贪心了,时间不答应,能力也不答应。悟一悟“舍得”这两个字,可能会让我这个年龄的人活得更简单一些,更轻松一些。今年读的书有些杂,疫情紧张的时候,读的都是与疫情相关的书。《大流感》、《瘟疫与人》、《世纪的哭泣》、《血殇》等等,后来疫情平缓了,读书也就没有了规律,哲学史、名人传记、叙事的本质、中世纪历史、人文医学,都买来看看。当然我读书的习惯不好,很少一鼓作气读完一本书,经常是这本书读几页,那本书读几页,有很强的功利性。但不管怎样,在这一年里囫囵吞枣读了数十本书,还是有所收获的。在我看来,读就比不读强。


2020年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对中医发生了兴趣。特别是中医以人为本的看病理念,与我这几年做的叙事医学非常贴近。本来想找几本古代中医大家的经典仔仔细细学习一下,可苦于自己对古汉语的理解力实在有限,只能通过一些通俗化的读本,获取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不过疫情期间看完了中央电视台拍的60集《黄帝内经》纪录片,还是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架构,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著名中医恽铁樵指出,西医理论是建立在解剖基础之上,着重研究的是病灶、细菌;而中医理论是建立在对人体功能状态的考察上,着重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想不管是西医也好,中医也好,存在就有其合理性。看病需要科学,但也离不开临床经验。作为一名医生应该要始终从人的整体观的角度,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存在过程。也许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有机结合吧。


疫情的反反复复,让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在疫情紧张的时候已经变得不可能。所以各式各样的线上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疫情期间迅速普及起来。种类繁多的线上视频软件,也让人们应接不暇。说句实话,我是比较排斥在线上交流的,尤其在线上开各种学术会。一是看不到参与者的互动和关注,二是在视频中自己的形象不敢恭维,三是各种视频软件的质量和操作非常不统一,这些都直接对线上会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但不喜欢归不喜欢,非常时期还要采用非常时期的方式方法。2月6日正是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接到了北京医学会的任务,让与百度对接,为老百姓做一节“非常时期什么情况下来急诊”的线上科普节目。在疫情下,第一次做直播,一开始技术就出现了小故障,停顿了十几分钟,自己的发挥也并不尽如人意,但还是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收到了30多万人的观看。之后又在百度做了两期线上节目,收到了近百万人的围观。有说好的,也有挑毛病的。也许没有什么事情是十全十美的,需求决定于一切。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使用了十余种的视频软件,讲了多少线上课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有讲课、有访谈、有对话、有主持、也有国外连线。虽然到今天心里对线上课还是不情愿,可在疫情这个特殊环境下,我们还是应该培养和具备各种适应能力,不要让自己的任性和跟不上形势把自己淘汰了,最起码要做一个适者生存的人。



03 疫情之下,苦中作乐



在即将过去的本命年里,前面所谈的许多都是在这非常时期,以往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这也难怪,一百年才来这么一次大疫情,没有遇到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对我来说,这一年经历的许多事,既陌生,又有新鲜感,有时还带着蛮大的挑战性。下面所谈的,就是对我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跑步。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我可能真的已经跑完了10个马拉松了,这是我年初定的目标,也是打算向本命年献个礼。不管从哪方面说,我还是有信心完成这个目标的,可是疫情一来什么都变了。年初的厦门马拉松与疫情没有关系,当时气候好、环境好,氛围好,跑的感觉也好。疫情来了,许多马拉松比赛停办了,就连经常去跑步的校园,也不让外校人员进了。但恰恰疫情下的困惑、迷茫、压抑需要有发泄的地方;对新发病毒的抵抗力,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去保驾;当然养成10几年的跑步习惯,也不想因为疫情就放弃了。正好校园外的周边环境,人不多,到了晚上连马路上跑的车都很少了,算是一个很理想的跑步地方。从1月29日起,每晚我就在这新发现的跑步地点,丢弃疫情带来的烦恼,自由自在地享受着疫情下的跑步乐趣。


在疫情紧张的时候,虽然我也存在着很大压力,但工作内容比较单一,人的生活和作息也相对规律。没有了既往工作之外的各种忙碌,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跑步上。除了一月份跑了不足150公里,以后的每一个月的跑量都在200公里以上,最多的一个月跑了350公里,全年下来总共跑了3000多公里。虽然疫情让我错过了10个马拉松,但今年一年的跑量,应该是自我十四年前开始跑步以来最多的一次。当然数字不能说明一切,我现在跑步也不仅仅就是为了锻炼身体。更多的时候,跑的是一种信念,跑的是一种苦尽甘来。人活在世,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就是“苦”字,事事皆有苦,我们今天面对的疫情就是一种苦。所以人不吃苦,活着就会寸步难行。只有经历苦,不回避苦,人才会面对世上的一切无常和有常,少许抱怨,多些坦然。一路跑下来,正是看到了人在苦与乐的不断转换中,一步步完成了生命的前行。一旦苦终止了,人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         ●         


这一年可以说与任何一年过得都不一样,不仅是因为疫情让人变得揪心,变得彷徨不安,也让人的思维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真实的世界不是那样繁花似锦,满城尽是黄金甲。真实的世界是出奇的平凡,到处布满荆棘。人的聪明不体现在想入非非,人的聪明在于脚踏实地。2020年即将过去,但走的不是那样心甘情愿,在许多人眼里还留有那么多遗憾,对我也是如此,但时间不等人。老天爷在世上做的最公平一件事,就是把一年的365天平等地分给了每一个人。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需要反思的是,哪里做得不好,学习的不够,努力的不到位,希望来年有一个全新的改变。


附:2020年值得记忆的若干事情


1、2020年1月5日,参加厦门马拉松比赛,4小时58分43秒完赛


2、2020年1月11日,首次演出叙事医学的情景剧《在急诊室与心梗“老炮”过招》


3、2020年1月13日,叙事医学传播学院海报制作完成


4、2020年1月25日,临危受命医院发热门诊临时负责人和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组长


5、2020年2月6日,与百度合作,第一个线上科普课“非常时期什么情况下来急诊”


6、2020年3月24日,医院办公会批准了我的延退申请


7、2020年4月14日,60岁生日,人生第一本书《当急诊跑马拉松时,想些什么?》出版


8、2020年4月16日,与医大时代合作,录制24节医患沟通系列课程


9、2020年6月9日,疫情后第一次出京,参加雄安新区医院重点学科的评审


10、2020年6月12日,研究生郭睿文的毕业答辩


11、2020年7月31日,在医师报社录制医学人文节目


12、2020年8月7日,参加北京卫生健康系统“守护人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演讲比赛


13、2020年8月12日,参加北京医学会组织的疫情常态化管理沙龙


14、2020年8月20日,参加北京医师协会急诊分会的换届选举


15、2020年9月4日,线上给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讲“临床沟通与叙事医学”


16、2020年9月5日,疫情后,与爱人第一次看电影《八佰》


17、2020年9月11日,疫情后,来济南参加第一次线下学术会“山东省急诊医学年会”


18、2020年9月29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参加北京市抗疫表彰会


19、2020年10月13日,代表市卫健委参加北京市“共抗疫情,决胜小康”百姓宣讲比赛


20、2020年10月21日,参加上海的中国医师心肺复苏与灾难医学分会第一次学术会


21、2020年10月23日,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


22、2020年10月27日,在健康界通过线上与美国医生分享《疫情前后急诊科中美之鉴》


23、2020年10月29日,通过线上视频与华北电力大学在英国的留学生谈疫情的科普知识


24、2020年10月30日,第一次到大兴国际机场


25、2020年10月31日,到云南的孟连参加走基层活动


26、2020年11月1日,到云南的西蒙参加走基层活动


27、2020年11月8日,疫情后参加的绍兴半程马拉松比赛,完赛成绩是2小时3分49秒


28、2020年11月10日,参加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主办的2020人文医学高峰论坛


29、2020年11月25日,参加荣耀医者的颁奖会


30、2020年11月27日,参加中国经营报组织的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


31、2020年11月28日,参加2020年中山急诊与灾难医学专科联盟高峰论坛


32、2020年12月5日,参加京津冀急诊急救联盟峰会开幕式


33、2020年12月6日,参加京津冀急诊急救联盟峰会叙事医学论坛


34、2020年12月9日,参加第六届积水潭急诊论坛


35、2020年12月20日,在武汉参加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三年会叙事与人文论坛


36、2020年12月30日,与医大时代合作完成医学人文与医疗无缝对接的系列课程录制


37、2020年12月31日,急诊信息系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