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年一结束,两件事立刻就成了新闻的头条,一是石家庄和邢台的疫情,二是新冠病毒疫苗开始接种。


去年我们已经经历过一波疫情,也积累了成熟的抗疫经验,所以疫情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疫苗接种可是件新鲜事,以前谈的是研发疫苗,这次讲的是疫苗可以接种了,所以大家对第二条新闻的关注度更高。


Gerd Altmann © Pixabay 


为什么有这样的关注度?我想不仅仅是疫苗可以接种了,而是不少人把击溃新冠病毒的赌注都押在了疫苗身上。在过去的一年,人们在抗疫这件事上没少动脑子,花力气,投费用。可结果呢?全球的感染率快接近一个亿了,还没有好转的迹象;我们国家在疫情的防控上做的可谓是出色,但仍不时在不同的地区有疫情的反复,目前我们的中高危地区已达到76个。这样看来,现阶段对这个新冠病毒该用的招都用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最后的大招就是疫苗接种了。我想这才是疫苗接种被大家高度关注的真正原因。 


是不是有了疫苗离新冠病毒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就不远了?


我想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有难度。不可否认最后让病毒俯首称臣,确实需要疫苗在人群中的普遍接种,并且在人的机体内能产生可较长时间有效抵抗新冠病毒的抗体。


一句话,疫苗是新冠病毒的杀手锏,有它才有可能从源头上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



但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一是疫苗有效,也就是能产生足量的保护性抗体;


二是副作用少,人群可以普遍接种。


那我们今天的疫苗能否具备这两个条件?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经历的许多传染病,从控制到灭绝,无不是疫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乙肝、风疹等均是如此,只是任何疫苗都需要时间的研发和病例的积累。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更长。今天由于科技的进步,病毒的分离、疫苗的制备,比以往的手段更多,更精准,也更科学。此次新冠病毒疫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过研发问世,无论是灭活疫苗,还是mRNA疫苗,不能不说科技的力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从这次疫苗在前期观察到的临床数据来看,有效性和副作用,都给研发者在疫苗的投入使用上提供了充分的信心。


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涉及到临床医学更是如此。设计路线可以缜密无缺,实验方法可以疏而不漏,但疫苗进入到人体,最终是否产生抗体,产生多少抗体,抗体持续多长时间,疫苗对人体有没有副作用,那是一个人一个样。因为每一个人的免疫力,对外来抗原的反应性,或有量的不同,或有质的不同,这是一个形而上的话题,靠科学很难说清楚。既然战胜新冠病毒离不开疫苗,而疫苗又具备了诸多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处在疫情下的人,理性面对疫苗的接种。多些客观性,少些绝对性;多想大概率,少想小概率;既可能成功,也可能没有那么乐观。



我前两天第一次去给人接种,碰到一个人跟我咨询,说是不是打了疫苗就不会感染了?告诉我在疫情期间,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让家里人碰她,连班也不上了,唯恐被感染。终于盼星星盼月亮等来了疫苗。我一看她心理状况不对,把疫苗想得超乎了寻常。我就建议她先不要打,调整好心理状况再说。免得打了疫苗,再引出其他心理恐惧。


所以,在今天人人都有可能面临接种疫苗这件事上,我们该如何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呢?


1、理解接种疫苗的意义。要想遏制住病毒的传播,必须在大环境下让病毒没有市场。也就说只有少数人接种疫苗,病毒仍然有存活的空间,疫情不会好转。只有大多数人对病毒有了抵抗力,才能终止疫情的发生。所以,不要只狭隘地认为,种不种疫苗是我一个人的事。疫情下,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接种疫苗也是如此。


2、正确理解疫苗的作用。疫苗的问世,确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增加了一道保险系数,也为最终消灭新冠病毒,提供了可行的机会。但不是打了疫苗就一定远离新冠病毒感染了,如果病毒变异,抗体消失,还是有可能被感染的。所以对于疫苗的注射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同时其他的防护不能松懈。


3、有疫苗接种适应证的人群均可以接种。目前对于疫苗接种的人群适应症非常明确,如果没有特殊身体的状况,接种完疫苗对于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最终通过全社会的群体免疫,终止病毒的传播。虽然现在还不能明确2针的接种方法,产生的保护性抗体能持续多长时间。但在现阶段对于新冠病毒的感染,还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有效的个人防护加上接种疫苗,可以起到双保险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高危人群。


4、疫苗注射后,在现场观察30分钟。一般来讲,疫苗出现的过敏反应都是速发型过敏反应,所以注射完毕后在现场观察30分钟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这30分钟可以向医生咨询一下相关科普知识,多喝一些水,放松一些心情。如果回到家里出现一些不适,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的咨询电话进行询问,如果症状严重可以直接去医院就诊。一般来讲,疫苗接种引发的不适,1-2天就可以缓解。


5、对于疫苗的不适反应,要理性对待。任何疫苗都会出现一定几率的不适反应,多数轻微,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干预就可以恢复。严重的不良反应,就是过敏性休克,但发生率很低。如果接种现场应急措施齐全,医务人员保障到位,及时处置,各种不良反应是可以有效控制的。所以不要把疫苗的副作用想象的过于严重,进而使心理紧张、恐惧。这样更容易出现因心理因素引发的各种不适。


6、疫苗注射前,保持好的身体状态。特别是有慢性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疫苗注射前,不要过于劳累,缺少睡眠。饮食不要过于油腻,饮酒不要过量。以健康的身体状态,接受疫苗的注射。


7、注射完疫苗当日,适当调整生活习惯。一般来讲,注射完疫苗的当日不要洗澡,比往日多喝些水。少吃辛辣食物,海产品,不饮酒,少喝刺激性的饮料,如浓茶、浓咖啡等。不做剧烈的体育活动,不熬夜。主要是让身体适当休息,维持稳定的免疫状态。


8、不要纠结于疫苗的种类不同。任何疫苗都不会尽善尽美,即使理论是完美的,到了人体后也会表现出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医学具有许多不可预测性。传统的方法(灭活疫苗)成熟、稳定、安全;保存、配送方便;当然效果也不错。新式的方法(mRNA疫苗),设计更科学化,有效率也表现的更好,但研发的时间短,整体的临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评价。最重要的是疫苗的保存需要更高的条件,给普及化接种也带来了成本的挑战。所以每一种疫苗都有自身的优缺点,非专业人员不要在这方面有过多的考虑。


9、防疫的薄弱区域,优先考虑疫苗的注射。这次发生在河北的疫情,就是从农村开始。考虑到不同的人群对疫情的知识认识不同,重视的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现在看来农村是薄弱点。所以疫苗注射也应该考虑先从农村普及起来。



最近跟着医院的接种队走出医院,参加了院外的两次疫苗接种,完成了1500多人的接种工作。根据在接种现场看到的、接触到的、想到的和学习到的一些经验体会,萌发了一些思考。毕竟疫苗接种还是属于疫情防控上的技术话题,有一定的规律性,把控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如果都像无症状感染者跑来跑去,通过流行病学史,要找出感染的人那真是大海里捞针。虽然现在有第一时间各种行程数据的抓取,但还是先有了感染者,再去追踪接触者,避免不了感染的传播。所以,全社会应该充分重视起来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