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网上查到北京医学教育协会是1999年注册成立,它是一个以促进首都医学教育事业进步与发展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协会借助北京地区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了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全科医学教育、护理教育、基层卫生人员教育以及远程医学教育工作。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北京地区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胜任力,2020年12月18日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全体理事大会通过《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专科分会管理规定》。急诊医学作为一个二级学科,有独立的建制,独立的人员梯队和独立的培训体系,所以也就自而然地被列入了协会下属的专科分会。


这些年各个学会、协会成立了不少专科分会,我本人也在不少专科分会任职,一写简历,可以写出几百字。说句心里话,光往脸上贴金了,一年到头也没给分会干什么事,心里也挺惭愧。为什么这次在没有卸下其他分会的担子,又大言不惭干起了北京医学教育协会的急诊专科分会的工作呢?我个人觉得这个分会与我之前参与的许多分会在工作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别。本次分会的工作内容,是制定本分会专科人员的教育培训计划;确定继续教育项目、探讨培训模式、编制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开展专科医师教育培训活动等。一句话:学会的工作重心在教育和培训。这些是我参加分会的兴奋点。



在临床干了40年,在急诊干了20年,对于我这个岁数,虽然身体还算结实,但已经不适合在一线冲锋陷阵了。急诊医学是理论和实践兼而有之的学科,特别是临床实践这一部分内容,对急诊医生极为重要,从人文关怀、临床思维到救治现场的当机立断,都需要急诊医生不断的历练和系统规范的学习。急诊医生的组成,是以年轻人为主,需要学习和培训的地方很多,以往对急诊医生组织的学习不能说不好,可也存在诸多局限,如有些学习不系统,有些学习不实用,有些学习只强调技术的重要性,更有些学习脱离了临床实际需要等等。所以对我来讲,少了在临床一线的忙忙碌碌,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把过往的经验结合更多专家的体会,以文字,教材和培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可实操地,软知识和硬知识相互结合地,为年轻的急诊医生,也包括基层医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们分会是北京医学教育协会首次成立专科分会的第一届委员会,既荣幸,也有压力,但更有责任。教育和培训,看似基础,实际决定着年轻医生今后一生是否能在事业上成事。地基打不好,再漂亮的大厦,也是中看不中用。当然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我们分会肩负着能否给急诊医生一个明晰职业培训的规划坐标,同时在教书培训的时候,也肩负起育人的职责,这些是衡量学会是否成功的分水岭。下面我就第一届专科分会今后的工作谈一些想法和思考。

1


突出分会的特色


就急诊专科分会这六个字没有什么特殊,因为在哪个分会都是这么称呼,但在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下的急诊专科分会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就像之前谈到的,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围绕着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展开的,这也就赋予了急诊专科分会与其他学会下的急诊专科分会在工作重点上的不一样。所以分会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一定要符合协会的主体框架,包括业务范围。

2


配合协会工作


作为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下的一支专科分会,有义务完成协会分配给的各项工作,包括申报继续教育项目,与政府合作的培训项目,以及围绕培训的各项检查和评审等。

3


打造过硬的分会团队


之前谈到,我参加了一些分会,却没有做什么事,有多种原因,包括能力不足,虚荣心,投入不够。但这届委员,不管来自哪家医院,年资如何,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要做实事,都对培训了然于心,当然也都在各自医院的教育和培训方面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这届分会一共有来自18家医院的19名成员,虽说有主委、副主委、常委、委员之分,那只是组织架构的形式。在工作中每一位成员都要独当一面,都有绝对的话语权。只要能有利于分会的发展,没有主次之分,谁做的对,就以谁为准。

4


培训要有系统


急诊的培训包括软知识能力上的培训,如临床思维、临床沟通等,也包括硬知识能力的培训,如诊病的能力,技术实操的能力。不管哪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系统下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个是主,哪个是次,不要含糊。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章法。所以在制定培训大纲,培训教材时,要三思而后行。宁可慢一些,也不要仓促上马。

5


从熟悉的病做起


急诊涉及的急病非常多,有的属于专科范畴,有的属于急诊范围,有的介于两者之间。专科的事先放在一边,先把急诊的事做好,介于专科和急诊之间的事,也要分清主次。人的能力有限,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是自己的事不要揽。例如营养跟急诊关系密切,这些年急诊也做了一些工作。就可以将其先列为分会要开展的培训。肺栓塞也是急诊的病,而且危险程度高,年轻医生有困惑,也可以把它列入分会要开展的内容。诸如此类等等。

6


把叙事医学提到议事日程


目前叙事医学这个概念对许多临床医生还很陌生,也很少有专业学会来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急诊医学是涉及生老病死最多的学科,我们都知道一部分疾病可以靠技术解决,还有相当多的疾病,如老年多器官衰竭,癌症晚期,疾病终末期,医学技术已经无能为力。但叙事医学培养了医生一种能力,就是站在病人角度的同理心,让医生要花时间思考医疗行为人性的一面。实际也让学会每一位委员,既能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得心应手,同时在做医学人文教育的时候也不怯场。

7


做好培训教材的编写


充分利用学会委员在各自培训方面的专长,在专委会的统一部署下,集中编写对年轻急诊医生和基层医生拿来就用的培训教材。所以教材要在临床的基本功上下功夫,包括症状的解读,查体的正规化,如何问到有价值的病史,什么是一份合格的病历。让它有别于教科书和指南。

8


打造精品培训课程


所谓精品,不一定是高大上,而是接地气,让人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讲课是一门功夫,学养深厚的人,也会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当然讲课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练就出来的。现在多媒体发达,网络平台很多,给各种讲课实践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要多加以利用。

9


申报国家和市属继续教育项目


根据学术动态申报国家和市属继续教育项目,继续教育是分会的重点工作,根据急诊学科的发展和医务人员的需求,扶植可持续的、有特点的、成熟的继续教育项目。可以考虑急诊医学人文的话题,急诊危重症评估和识别的话题,急诊感染方面的话题等等。总之,临床的需求是第一位。

10


基层培训不可忽视


现在各个医疗机构在规模建设上,硬件的配置上,越来越接近。许多基层医院都有了各种高大上的仪器设备,但在医疗均质化的软实力上还有短板,也就是需要补足临床的诊病、看病水平。在这一方面虽然需要基层医生的努力和提升自信,另一方面更需要以强帮弱。所以分会委员每年要拿出一些时间走基层。

11


可以有针对性地办各种临床培训班


由于学术年会一年只有一次,受众面和传播的知识都会受到限制。但结合分会的特点举办指定内容的培训班,一方面可以把话题讲的更透彻,一方面参加培训班的人员兴趣一致,可以使培训效果更佳。


以上这十一点想法,是自己对北京医学教育协会急诊专科分会成立后的一点思考。由于没有身临其境开展工作,加上经验和能力都有很大的欠缺,思考难免不全和不切实际。所以希望在协会统一领导下,让我们每一位分会委员都能畅所欲言,把分会看做自己分内工作的一部分,想它之所想,急它之所急。我想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怕辛苦,我们这个新兴的分会一定能干出自己的特色,得到同行的认可。


路遥说:幻想容易,决断也容易,真正要把幻想和决断变为现实却是无比艰难。但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分会的伙伴们,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