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由北京胸科医院副书记庞宇带队,清华长庚医院樊荣处长,北京同仁医院刘颖处长,天坛医院王静主任,健康报社张灿灿主任一行5人组成的专家组,代表北京市医管中心来我们科进行人文科室评审。医院纪委书记吴国安,医患办副主任刘诗慧,以及科室迎检小组的全体成员参加了评审。



庞宇书记首先介绍了北京市医管中心设立人文科室的背景,人文科室的含义以及全市人文科室推进的情况。吴国安书记代表医院表达了对人文科室建立的支持,同时也高度认可了人文科室对医院整体医疗工作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两位书记讲完话,评审工作按流程展开。



第一部分,播放急诊科为人文科室评审所拍摄的视频片。13分钟的视频片突出演示急诊科的特色以及在人文理念和人文建设上的具体亮点。接下来我代表急诊科就人文科室准备、规划、推进、实施、进展、亮点和感悟上做了较详细的汇报。


第二部分,专家组分为3个小组,庞宇书记,陈静主任着重查看人文科室的建章立制,评价科室的人文举措是否形成系统;樊荣处长、张灿灿主任对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人文工作在科室落地的情况;刘颖处长下到科室走访病人,检查人文文化给病人带来的获益。


第三部分,专家汇总。接近3个小时的检查,专家组在工作程序上有条不紊,在态度上认真和蔼,在细节上一丝不苟。虽说作为被检查者心里难免忐忑,但人文科室的检查与其他以往的检查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它更多表现的是情怀,反映的是关爱,落地的是和谐。


我们与大多数专家都是第一次见,从不相识,可双方互动都是和颜悦色,欢声笑语,好像之前都是老相识。我想这也可能就是人文的魅力吧。



人文科室的评审已经过去,最后结果对于我们不能说不关心,这毕竟是我们的目的,但却不是全部。实际在这三年践行人文科室的过程中,对自己几十年的医路生涯又重新做了一个梳理。早期因病成医的理念,在潜移默化地转变,也就是生物学的疾病,考量的是医者的技术,追求的是医者的理性和科学的思考。当然技术也好,科学也罢,作为一名医者这是前提,也是必备。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许多时候是远远不够。当在急诊遇到那些老年多器官衰竭病人的时候,遇到癌症晚期病人的时候,遇到在疾病的境遇下不知所措的病人时候,显然医者的关爱,守候,语言的安慰将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医学作为科学一部分,早年把医学划归为自然科学,但疾病涉及的是人,人是有社会性和人文背景的,所以医学理应是一门横跨自然、社会和人文所有领域的科学。这就不难看出医学的目标不只是解决人类疾病的问题,医学的结局是让病人心安、心顺、心暖,最终死而无憾。


目前医学教育的完整性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在临床医学的同步性还没有达到均质化,所以医学生在转变身份进入到医生的角色后,满脑子就是以疾病为中心,想病之所想,急病之所急。唯技术论,唯科学论,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始终。对病人的内心世界了解的少,对病人就医感受的好坏关心的少。医患之间只有疾病的交集,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人文科室的建立可以说是在弥补早期医学教育中人文素养、职业操守和医德医风养成的不足。2018年起北京市医管中心将医院人文建设情况纳入市属医院的绩效考核,目的就是逐步推进医学人文在市属医院的落地生根,通过“病人满意、医务人员舒心、社会认可”的人文科室建设,发挥院内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市属医院人文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急诊科疾病的特点,是以急危重症为主,急危重症对病人和家属都是当头一棒。焦虑、担忧、恐惧、无助的情绪与疾病交织在一起。从技术层面讲,医生对危重症的救治,只是概率事件,谁好谁坏,技术问题只占了一部分因素。在危重症面前医学不是纯科学,要想战胜疾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发挥作用。无疑医患之间的鼓励、互助、陪伴、理解都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文科室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支这样的医护团队,技术上精益求精,人性关爱上不计成本。让病人始终感觉到: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2019年科室启动人文科室的申报,急诊科在人数上是医院的大科,以年轻医务人员为主,平常工作繁忙,在医学技术之外,再加入人文元素,包括学习、实践,却有一定难度。但急诊科也有其优势的地方,医务人员年轻,上进心强,不世故,有同情心;急诊科每天都上演着生死离别,医务人员也是人,面对生生死死,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对生命的本质做出触及心灵深处的思考。所以急诊科这个平台,不仅有治病救命,更有数不清,说不完的酸甜苦辣故事,先天就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人文环境。如果加以引导,人文科室落地不是高不可攀。



这两年在叙事医学的学习上积累了一些心得,而人文科室建设的标准就有叙事医学的平行病历。平行病历给了医生一个独特的视角,细读病人在疾病状况下,心里的纠结,情感的波动;反思作为医者在人与病之间,如何再现对病人的关爱和帮助。2011年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召开的叙事医学座谈会上,韩启德院士提出:现代医学不仅要学会“找证据”还要学会“讲故事”。所以这两年在向科室不断灌输叙事医学理念的同时,鼓励科室部分医生书写平行病历。有的医生写到:我是一名刚入职的急诊医生,书写平行病历,让我有了看待病人不一样的视角,这些都是在做医学生期间所不曾有过的,我想它会有助于与病人达成同理心。还有的医生说:平行病历的书写对于我这位年轻医生是有很大收获的,让我看到在疾病之外,病人真实的情感,也决定了我下一步对病人的所作所为。


当然在人文科室的评价指标里,除了医患关系的友善、和谐之外,科室内部的职工也要处在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实际上没有做好科室自己的人文,也很难成就对病人的人文。一个科室如同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遇到一些困难在所难免。所以科室的人文文化一定要融入关爱、团结、互助和责任。科室要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彼此的团结和家的温暖。


一直以来科室不管是对有病员工,还是家庭出现困难员工都是责无旁贷,伸出援手。一位因病导致下肢瘫痪的年轻员工,为了让她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科室积极想办法,在兼顾身体和胜任力的同时,安排适宜的工作。每当有员工退休的时候,科室都会举办一个小型的欢送会,告知员工虽然他们退休了,但科室还是他们永远的家,是他们的避风港,是为他们排忧解难的第一责任人。



2020年因为疫情,市医管中心的第三批人文科室的评审改在了2021年。为了迎接这次人文科室的评审,我们精心准备了13分钟的视频片,来表现科室的人文文化。虽说之前有了一些素材,但在准备视频片的过程中还是花了一番心血。当时没有作脚本的经验,拍什么样的视频,收集什么样的照片,配合什么样的文字,脑子里是一头雾水。好在平时积累了一定的人文素养,也培养了一定的人文情怀,遇到困难,没有知难而退,在热心的专业人员和科室团队的帮助下,反复改稿,终于成型。


目前市属医院自2017-2019开展人文科室建设以来,已经有60科室通过评审验收,被授予“市属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标牌。在2020年国家医管中心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北京市属医院护士沟通和医生沟通维度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分和2019年同期得分,显示市属医院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市属医院在人文科室建设的推动下,医务人员对医学的认知,人文素养的打造,医患共情的培养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通过这次人文科室的评审,对于人文和技术孰轻孰重又有了重新的思考。美国人文学家卡森说:过去五十年,美国医学教育太重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结果是培养的医生在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上出类拔萃,而其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却捉襟见肘。虽然不可否认技术是医学不可或缺的武器,没有技术的医生不能驾驭医学,但技术不是医学的唯一。所以,医学是技术与人文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活动。没有了技术的医学,疾病就会肆无忌惮,没有了人文的医学,就会让病人坠入痛苦深渊。每一位医生应该懂得医学的落脚点一定是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最好的结合处。



人文科室不要疏于形势,不是为了评审而评审;人文科室不要走过场,不是今天讲人文明天没人文;人文科室更不应该成为花架子,只能看不能用。而是通过人文科室的评审,要将人文的理念真正贯穿到医院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到科室员工的思想深处,把它外化成日常医疗行为的习惯。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既需要时间的打磨,更需要不间断的学习和实践。


我想人文科室最终获益者,不仅是病人,还有每一位医务人员。正如韩启德院士所说的:医学必须与人文紧密结合,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