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分数出来了。对于考生,选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成了考生和家长又一道难题。既要喜欢,又要实用,未来还能有不错的回报,无疑是解决难题的首选。但要把这三点弄明白,无疑又是一次高考。在我高考那个年代,推崇的是学好数理化,所以对数学挺用心,也有几分喜欢,这样高考的目标就是数学。对于实用,对于回报,那时不是很在意,想的也就没有那么多。高考分数出来,数学不及格,再喜欢它,也不能报这个专业了,那等于死路一条。学医考虑的是实用,喜欢的专业没机会了,退而求实用,在家长的建议下报考了医学院。虽学的艰难,学的不出类拔萃,一路磕磕碰碰,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小幸运,学医对我来说是误打误撞,但还是选对了。它不仅教会了我一种谋生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人生的态度,活着的理念,生命的价值有了不同寻常的感悟。所以再有来世,学医还是我的唯一选择。


Martin Brosy © Unsplash


学医好不好?要看站在什么角度去考虑。想到林巧稚、张孝骞这些事业有成,大医精诚的医生,学医当然是好。但看到当了几年医生,就因为各种不适,带着满腹牢骚中途退场的人,学医就是误入歧途。所以高考生填报医学院,除了喜欢,还要问一下内心为什么要学医。西方国家报考医学院需要完成本科教育,这样经过了本科的学习,不论是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还是对职业规划的成熟度上,都是高中生这个阶段可望而不可及的。当年报考医学院,只是简单地把它看做是一门职业,作为日后谋生的一个手段,当成有一天功成名就的一个机会。谁知入行以后发现,医学远不是像其他行业那么单纯,那么唯一,那么理性,那么以技术唯马首是瞻。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疾病是痛苦的,疾病的痛苦,死亡的恐惧改变了人的心理。可以说,病人从躯体到心理都是不正常的。这就决定了医学姓人,不姓病。如果只是强调医学的技术属性,到头来就会让当初学医的追求处处碰壁。


为什么学医?当然要喜欢。只有喜欢,才可以把精力投入进去;只有喜欢,才可以把苦看做甜;只有喜欢,才可以对未知提出挑战。那是不是只有喜欢对掌握一门专业,特别是医学这种人与技术兼顾的专业就够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临床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我有了这样一种感觉,学医除了要有成绩这个敲门砖以外,成就未来的医者与其自身的潜质密不可分。看起来这有些宿命论,但确确实实许多先天的品质决定了医者的未来和发展的广度。在《林巧稚传》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协和妇产科主任马士敦是英国人,他在林巧稚还在妇产科实习时就注意到了这个黑皮肤、大眼睛的福建姑娘。以他多年行医的经验,他相信,自己看到了一个好医生。林巧稚的工作耐心细致,心地善良纯真,对待病人温和而周到——即使这一切仅仅出于教养,也足以使人信任和感动。


所以在喜欢的前提下,要想让今后的医路生涯走的顺畅,千万不要忽视了做医者的潜质。技术可以熟能生巧,多学多练,做出些成绩是早与晚的问题。潜质是有天生的成分,有些来自娘胎,有些来自家庭的潜移默化教育,有些是在学习中慢慢习得,这里谈的潜质是人的一种素养,一种品性,一种骨子里就有的善良。虽说需要学,也可以学,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一天、两天就能学会。它们与学习成绩,聪明手巧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高智商,高分数,不预示着今后一定就是良医、大医。那什么是成为一名医者应该有的潜质呢?16个字可以做一个概括:大爱、悲悯、担当、奉献、求精、敬畏、谦逊、坚守。也许对一名准备学医的高中生标准有些高,甚至过于苛刻。但要想把医学的人学属性,贯穿到未来临床工作每一步,这16个字就代表了能否成为良医的一个门槛。


Nacho Juárez © Pexels


当拿起笔准备在高考志愿上写下医学院这三个字的时候,切记要三思而后行。如果只是为学医的风光,职业的稳定,可以为朋友、家人带来实惠,不是不可以学医,只是在为什么要学医这个思考和要回答的问题上,还没有弄清楚,搞明白。以前学医病是目标,把医学看成是围绕疾病的技术活。入学的基础课、之后的见习、实习都离不开病这个话题。当有一天终成医者,眼中只有病,而目中无人。医学中的病,有些可以搞清楚,可以治;有些可以搞清楚,但无法治;有些干脆搞不清楚,也就谈不上治。所以因病学医,一旦技术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的时候,灰心丧气,成就感受挫,职业倦怠就会一股脑袭来。学医既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穿上白衣时那一刻的风光,不久就会在无休止的手术、抢救、值班中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疲倦、紧张、牢骚、怀疑,甚至打退堂鼓。


医学关乎到解除人的痛苦,挽救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健康,所以不要把医学仅仅看成是一门普通的职业,而是要上升到需要投入,需要奉献的一项崇高事业。医学自始至终都要以人为本,病依附于人,理应人为大,病为二。这也就说,眼中有了人,人身上的病才可以尽收眼底,按人的意志、人的意愿,全力以赴。随着在临床的时间越长,越能理解看病先看人,临床一切疾病都是与人相关,包括生活态度,脾气秉性,日常习惯等等。它们决定了疾病的发生,也决定了疾病的进展,更决定了疾病的治疗。所以要求成为医者需要具备的潜质都是让其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如果把学医当成一项崇高事业来看待,就要先做好自己或有没有做好自己的意愿。医者要有爱,没有爱,学医的路不会走的太远。医者要有担当,没有担当,就是逃避,就是放弃医者的责任。医者要有奉献,医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在床旁前的关爱守候,都是脑力、体力和情感的付出。医学失去了奉献一定是冰冷,没有温度的。医者需要坚守,它是一种品德和一种态度,一旦失去对职业的坚守,对救治生命的坚持,也就意味着对医学的缴械投降。


医学成就的不仅是医者技术的精进,更成就的是医者身心素养的与众不同。我个人认为,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像医学一样,可以近距离的感受人间的悲苦和死亡的恐惧。这些对于每一位终将会患病,终将会离世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预习和准备。所以,医者在与病患相处中,培养了悲悯之心;医者在救治生命的路上,开悟了对生与死的困惑。不要说医学是给予病人最大的回报,实际医者同样在医学的实践中享受到了学有所思,思有所想,想有所得的实惠。医学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可以用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三天不学没法活来形容。但这只是医学的一部分,医学的人学价值,打造的是医者的博学,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有这样,医者才会有格局,才会懂包容,才会始终不忘医学的初心。


再回到为什么要学医这个话题,不要只纠结于成绩,不要只看重风光,更不要被收入报酬的高低所左右。学医除技术之外,它更是对人的修炼,对人的觉醒,对人心灵深处的洗礼。适合者不要错过机会,踊跃地加入到学医的行列里,这会大有裨益。不适合者也不要勉为其难,毕竟学医不是轻而易举,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