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几天清晨的温度还不错,20多度,湿度不大,有时有些小风,5点多钟在户外跑上个10公里还挺舒服。可到了中午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太阳火辣辣的,虽说只有35-6度,却有要把人烤焦的感觉。不要说跑步,就是走上几步也需要鼓足了勇气。好在湿度不大,在树荫下还能让人喘口气。明天就要入伏了,不仅热,还会湿,这应该是夏季最招人烦恼的时候。


为什么烦恼?因为在湿热天气里,身体感觉不舒服,汗出不透,气上不来,所以人是疲乏的,没有精气神。即使有蓝天白云也无暇欣赏,面对鸟语花香也只能视而不见。当然这还不是最让人烦恼的,还有要命的事等着——中暑。


MarcTutorials © Pexels


说到中暑这两字,多数人的理解,夏天热出来的病,乏力、不爱吃东西,仅此而已。所以对中暑的熟知度高,关注度少。实际中暑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那么不痛不痒,一句话:中暑是要死人的。按理说,夏季,天气暖和,相比冬季,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会下降,如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疾病等。但因为暑湿天气的存在,中暑高发,特别是要命的中暑;即使中暑不要命,也会因为暑湿天,让那些体质差的病人、有慢性基础病的人、老年人的原有疾病的加重。这样看来,老百姓对中暑知识的了解还要更深化、更专业,对于中暑的症状、预防要与专业的医生不分伯仲。


中暑的发病机制理解起来不困难,我们都知道正常人体的体温维持在36-37℃之间,人们感觉舒适,这是因为人体在下丘脑有个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让体内产热和散热达成动态平衡,就像我们手中的空调遥控器,把室温维持在一定的温度内。但外界的温度突然过高,通风不好,超过了体温调节中枢的能力,也就是遥控器坏了,使得难以把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产热和散热失衡,导致体内热量贮积,人体在高温下,各个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引起中暑。


中暑也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遇高温、高湿,人就会中暑。根据人的身体条件好与坏和在高温、高湿下的时间,中暑是有一个发生发展规律的,从先兆中暑,到轻的中暑,最后发展为重的中暑。对于先兆和轻的中暑,就应该有所警惕了,如果发现有了燥热,乏力,头晕,食欲不振这些症状,户外锻炼的人发现出汗减少,都不能等闲视之,要高度重视。因为一旦有中暑的症状,还不积极应对就会很快发展为中度中暑。对于轻的中暑多喝些水,脱离热湿的环境就可以很快好起来。


在急诊医生眼里关注的是重度中暑,不仅因为病情重,更因为平常健健康康的人一旦患了重度中暑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这就是刚才说的,中暑是能要命的。医学根据重度中暑发病机制不同,分了三类: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这些都是医学术语,当然它们也都叫中暑。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户内户外都可以发生中暑,年老体衰的人在户内容易表现热衰竭;健康体健的人在户外高温时间过久常常出现热痉挛和劳力性热射病。一听劳力性热射病,就知道它与活动有关,如长跑爱好者,建筑工地的工人,清洁工人,外卖小哥,拉练训练的战士就容易被劳力性热射病击倒。


最近报道了在华西医院因为热射病,经积极抢救最后还是失去了生命的病例,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实际每年因为重度中暑死亡的人都不在少数。急诊科也是接受重度中暑最多的科室,有一年我们也一下子接诊了3例重度中暑的病人。所以对于在高温、高湿季节工作的人一定不要小觑中暑,当然也要提醒习惯户外锻炼的达人,减少活动强度。


随着现在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重视,气象部门对极端天气越来越警觉,普通人获得信息手段越来越便捷。所以在入伏到来的时候,每天出行之前了解一下当地的气候条件,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能胜任在湿热环境下的户外工作或活动,量力而行,同时尽快补上中暑的科普知识。也就是在湿热的环境里出现了,如:大汗、头晕、心慌,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就要及时停止手中的活动和工作,迅速脱离湿热的环境,多补充水分,这样就可以阻止中暑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人们缺乏对先兆中暑的认识,一旦发展到了重度中暑阶段,就会使救治风险陡然升高,病人会有高热、昏迷、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循环衰竭。 


中暑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每一个人牢记健康的重要性,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不侥幸,不盲从,熟知中暑的科普知识,就会远离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