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读书对人有益处,没有人反对。读书可以使人通情达理,知耻向善。读书就是学知识,长见识,教人生存的本能。可是大千世界,书可以用书山、书海来形容,一个字就是多。如果一个人要读遍所有的书,不管是从能力,还是从时间,都是天方夜谭。


我也算是一个读书人,可我读的书并不多,上大学之前,不明白读书的益处,加上读书的氛围不够,错过了不少读书的机会。上了大学,开始规规矩矩的读书,但所读的书都与专业有关,读的懂读不懂,喜欢不喜欢都要读。可喜的是,这时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


虽说读书不多,却对真正的读书人羡慕不已,毕竟书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才能。才能缺失,人在这个社会上就是残废。为此想要证明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还要多读书。


Giammarco Boscaro © Unsplash


读些什么书?有才能的人写了不少,看了以后句句在理。拉尔夫·爱默生说:“一、不要读当年出版的新书;二、不要读名不见经传的书;三、不要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米歇尔·德·蒙田说:“通常情况下,我要读的是用学问作为内容的书,而不是卖弄学问的书籍。”亚瑟·叔本华说:“再没有比读古人的经典著作更心旷神怡的事了。”毛姆说:“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不想干。”


所以读书不仅要有用,还要有乐趣。以前我读书更多看重的是有用,而忽视了有乐。为了有用读了一些书,但留下的印象是在反反复复的强制下勉强积攒起来的,一句话:太实用。后来人的社会知识多了,看问题的角度也有了变化,不知不觉脑子也渐渐开窍,读书的自觉性、读书的兴趣发生了改变,自然读书的效率也就高了一些。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表有了空闲。特别是疫情这三年,不再到处跑跑颠颠,发现书成了最好的伙伴。读书不仅积蓄知识,更是精神历练。毛姆讲:“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所谓愁苦,就是精神的飘忽不定。急诊医生这个职业时时提醒我,人在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人贪婪的本性,又不断怂恿我不要错过世间存在的各种美好。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美好的东西都是由精神界定的。人这一辈子不可能事事都体验,美好的东西也可能就是一个梦想。所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唯有从书的字里行间里,才能去满足人的贪婪本性。


人类几千年来,可以说积累的书无数,涉及各个领域,长篇、短篇;经典、流行;专业、通俗,要想找到满足每一个人读书兴趣和目的的书,在现在看来都不是难事。我现在读书没有了考学、晋升的压力,就是在读书中寻找乐趣,寻找慰藉,让它成为我的伙伴。既然读书是找快乐,我就不会平添读书的烦恼。怎么让自己高兴,就怎么做。


读些什么书让自己高兴?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如同选择吃什么口味的饭菜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一杆秤。它与职业,受教育水平,年龄,心境,兴趣爱好有关。我喜欢跑步,所以我很喜欢阅读与跑步相关的书籍。记得开始喜欢村上春树的小说,就是先从他写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开始的。读书也会触类旁通,如果没有读《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想村上写的其他书会不会读起,真不好说。


这些年读了一些书,由于医生这个职业,即使不一定读纯专业的医学书,但围绕医学方方面面题材的书,还是读书的首选。因为自己熟知的领域,容易被带入进去。特别那些在医学史上发生的故事,既增长知识,还可以带来娱乐。这次新冠疫情,持续了3年之久,虽说对传染病不陌生,但对历史上发生的各种传染病的来龙去脉还不是很清楚。一旦了解了人类历史上,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种种令人头疼的瘟疫,也就不再纠结于今天的新冠疫情给人带来的心烦意乱。


由于知识的局限,我不喜欢读苦涩难懂的书,包括古文、原著、未知的专业、长篇大论等,一看头就大,很容易失去读书的信心和乐趣。如确实是一本公认的好书,就会找来这本书的解析,从通俗下手,培养读书的耐心。为了不耽误时间,不盲从地买书去读。会选择名人推荐的书或先仔细地阅读书评。当然有时也会落入陷阱,但不会失望,一定去找落入陷阱的原因,这也是一种读书的乐趣。对于我这样以前读书少的人,先要博览群书,看看什么样的书适合我。不要在乎买书,也不要担心书读到一半读不下去,当5毛钱一斤的废纸卖掉。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一笔财富。


爱默生说:“读那些古老而著名的书,是节省时间的最好办法,因为不是优秀之作,是不会被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的。”但叔本华说:“假若我们本身并不具备天赋才能,那么读书只能使我们学会一点僵硬的装模作样。”所以也读了不少经典,有些读下去了,确实是优秀之作。有些没有读下去,放弃了,书依然优秀,只是此时的读书人不优秀。这里想表达的意思,名家谈的经典,看进去了是经典,看不进去,对个人,什么也不是。


哲学书要读,不是哲学书都在卖弄哲学家的学问,怎么让一般人看不懂,才显示哲学家的功底。确实有这样的哲学家,但更多的哲学家也可以把道理讲的通俗易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讲了能被普通大众接受的哲学思考。为什么要读哲学书?就是让人们都要有一颗好奇心,追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哲学不让人的思维凝固,哲学激发人的求知欲。拿这一次新冠疫情来说,据说在这三年里,抑郁症病人增加了很多,原因可能有很多,专业人士会分析,我认为的一个原因,就是盲从的人多,哲学思考的人少。


历史书要读,当然对历史的评价,众说不一,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也可不必太较真,因为我们不是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把历史当成故事去读,读故事其一是愉悦心情,其二如果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知识点。这些年读了一些历史书,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医学史,宗教史,文学史等等。确实解决了很多盲点,这就是收获的知识。一些历史题材的书也成了枕边书,这就是愉悦了心情,放松了心态,回到了儿时在母亲的故事中进入梦乡的感觉。


读科普书还是有收获的,如果不是医务人员,医学科普书可以作为必读之物,但要货真价实。人人都要有医学常识,它关系到健康,也关系到心理。简单的医学常识,不管是从理解,还是到熟知,不需要下大功夫,有时趣味性还挺强。可说到医学的专业知识就很难读了,不建议非医学人士去读,容易引起歧义,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人物传记是我喜欢读的书,特别是对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就特别想知道他一生的故事。潜意识里有想成为这些人物的想法,但自知这是不可能。不可能归不可能,好奇心促使要解开是什么成就了他。人物的吃苦耐劳,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人物的名人名句,可以让思想醍醐灌顶。


所以读书如果不是为了职业,一切都源于兴趣,喜好,人人都可以做到废寝忘食。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倘若你尽可能地敞开自己的心扉,那么,一打开书,你便会从那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也许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人不读书也可以过一辈子,这是躯体在过,不是精神在过;人要是与书相伴过一辈子,这是精神富足的一生,也是独享思考,摆脱单调乏味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