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谈疾病没有毛病,这是专业。医生眼里的病是病理的,是拿的出证据的,这些证据是病人身上总结出的客观数据。谁是病人,病人是有不适症状来看医生的人。医患之间对于疾病的衡量标准不同,病人眼里的病就是身体出现了不舒服。所以有时对于是否患病这件事上,医生与病人不在一根弦上,各有各的理。医生是客观的,病人是主观的,要说谁对谁错,双方会各执一词。要我说句公道话,谁都不是绝对正确,但谁都有正确的成分。医生的正确是他诊病,靠着病人指标超过了教科书所谓正常的范围。病人的正确是病在自己身上,是否难受只有当事人最清楚。可双方也都存在误区,医生的误区是客观的数字也会说谎,病人的误区是毕竟病属于专业,病人有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Pexels © Anna Shvets


传染病是病,所以它符合一切病的特征。即:有症状,可以给身体带来病理的损害,可以自愈,可以经治疗好转,也可以恶化。只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不一样的地方——传染,这也是让医生之外的人最头疼的地方。为什么说医生之外的人,对于医生,传染病并不让他头疼,只要把自己防护好,该治病治病,这是医生的日常工作。而医生之外的人,包括了政府和普通人群。政府头疼是因为传染病是公共卫生事件,遏制传染病需要隔离,切断传染源,做到这些政府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社会要停摆。普通人头疼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病人,都有可能被感染,一旦得病,一个人会影响全家,生活、工作、学习都会打乱。三年前在谈到面对新冠病毒感染控制上,我说取决于三方力量,第一是政府,第二是普通民众,第三是医务人员,权重大小也是这个顺序。


新冠疫情三年了,在全球,不管政府、普通民众和医务人员都各自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政府尝试了各种防控措施,积极应对民生的诉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普通民众积极按照防疫要求,隔离,减少活动,佩戴口罩,配合治疗;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冲在一线,参与到防控、流调和救治中。可以说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面对一个新型的传染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在病毒感染初期就有了全序列的核酸检测;不到2年疫苗的研发就取得了重大的突破;3年积累了大量有效的流调数据和切实可行的防控经验。


但新冠病毒作为一个人类认识不是很透彻的微生物,突然出现在人类的眼前,确实让人类有些措手不及。不可否认科技的力量已今非昔比,可对于长期存在于自然界的,偶尔露真容的新冠病毒,要想把它了解的一清二楚,应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人类自古以来就与传染病打交道,以前科技力量薄弱,与这些传染病博弈并没有绝对的胜算,实际到了今天,人类面临传染病依然有巨大的困惑。就是因为微生物是活物,人在明处,它在暗处,微生物的生活习惯,遗传特征,变异速率,人是不容易摸清的。只要一方面搞不清,要让它俯首帖耳,只能等待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别无他法。世界是人的,也是各种微生物的,大自然不会偏袒任何一方。所以在与人之外的活物打交道上,人不会有绝对的把握。


Pexels © Laura James


作为医生都愿意用科学精准的公式来看病,这个公式我找了快40年还没有找到,只能边找边用积累的临床经验来解决现实看病的问题,这个经验就是利与弊的权衡。对于新冠病毒我们也应该在边找它各种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提出目前利大于弊的应对手段。在医学上什么是利?得病不痛苦是利,得病不死亡是利。所以这条应该对新冠病毒的感染也适用。新冠病毒这些年也是为了生存,加快了变异。因为它不想把人置于死地,没有了人类,它可能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现在的新冠病毒传染性很强,但致死性很低。不管是来自世界的数据,还是我们自己的数据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实际大自然就是裁判长,平衡着人与其他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人类不要不服气。


如果人类还不惜一切代价,想把新冠病毒斩尽杀绝就于情于理不给大自然面子了。既然新冠病毒提出了一个折中办法,如果让我活着,我也不会太难为人类,大自然也默许,不如人类就顺着这个台阶往下走一步。有人说,新冠病毒感染是大号流感,实际不是这样的,临床诊断流感除了抗原检测阳性,流感都会有症状,这个症状就是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而我们现在大多数新冠病毒感染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我至今还没有听说过无症状流感。无症状在病人眼里就是没有病。有人说,新冠病毒感染会给老年病人带来风险。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任何感染对于任何人都有风险,不仅是老人。感染的风险在于人的抵抗力强与弱,如果病毒进到人体,人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对于什么年龄都是风险。如果老人,身体抵抗力不差,新冠病毒也不会长驱直入。


刚才说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冠病毒感染可以第一时间通过核酸检测到。但化验室的阳性和临床的病还是有距离的,如取材不准确,实验室污染,化验误差等等,就会由于检验的问题造成结果不准确。即使不考虑这些,在临床血糖高,不是马上就能诊断糖尿病的,它到糖尿病的诊断是有一个距离的,肿瘤标记物不正常,不代表就是得了肿瘤了。所以什么都以科技为准,失去了人的判断,就会莫名其妙地造出许多病来。当然新冠病毒是可以传染的,传染就需要隔离,与其它非传染疾病不同,人们对新冠的诊断不敢掉以轻心。但隔离是需要花费很大代价的,也未必对人都有好处,如增加恐惧,给人带来抑郁等。所以这里就需要医生的经验去评估,如病人无症状,病毒感染也是自限的,就没有必要如临大敌。这次卡塔尔世界杯是对新冠疫情的一次最好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研究,题目就是:新冠病毒是不是和真实世界的人类也可以和平共处。


Pexels © Riccardo


既然现在新冠病毒致病性很低,那就还有没有必要动不动就全民核酸检测?为什么现在查体提倡做胃肠镜,就是要早发现胃肠道肿瘤,如果不是为了发现肿瘤,实际也就没有大张旗鼓为了一个肠道小息肉去做这个胃肠镜检查了,这就是医生眼里的利与弊。回到今天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上,如果大部分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即使有症状,也是轻微症状,大家一权衡要不要每一个人都查核酸,心里也就有答案了。


那是不是现阶段对新冠病毒感染放任自流?也不是。3年的疫情给民众带来的一个最大认知,就是防呼吸道传染病要戴口罩,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如果不是这次新冠疫情,我当了几十年的医生都没有养成戴口罩的习惯,所以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真不是一朝一夕。如果全民能把这个习惯保持下去,在我看来,也是这次疫情的一个不小的收获。从现有的形势看,以后的一段时间新冠病毒阳性的人还会增多,确实这一波变异病毒的传染性太强,超过了之前的新冠病毒,也超过了我们以往熟知的麻疹、流感病毒等。但它也只是一个呼吸道病毒而已,和其他呼吸道病毒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人大可不要惊慌,也不要因为出现了阳性难为情,更不要有愧疚感。传染病传染人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好在我们今天看到的病毒,不是毒力已经大大下降了吗。


对于特殊人群,也就是与陌生人经常接触的职业,如医务人员、餐饮服务员、娱乐场所的工作人员、各种交通工具的司乘人员等,一定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好防护,特别是在口罩的质量上不要马虎,戴的方式上不要随随便便,与陌生人之间不要太亲密,保持合适的距离。新冠病毒的抗原检测比较简单,操作也比较方便,用时也比较短,可以成为日后性价比高于核酸的检查手段。一旦发现结果异常,如果没有症状,就可以放心地采取居家隔离。常规病毒感染就是一周左右自愈,多饮水,好好休息,对所有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人都是不错的选择。


锻炼身体,调理情绪,虽然不能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但对保持身体的抵抗力是大有好处。上面谈到,身体被外界微生物,不管是病毒、细菌感染,是不是发病,就在于身体能不能与之抗衡,能,就只是感染,不会发病;不能,除了发病,还会引发其他系统受累。年岁大,器官功能老化,这是生理现象,不是疾病,老年人也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保持好的免疫力。所以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也要有信心,年岁大不是新冠病人的必然标签。当然得病,衰老,死亡,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没有新冠病毒感染也是如此。不要因为新冠病毒的存在,把人类死亡的原因都归结于它,这对新冠病毒不公平。


Pexels © Serg Alesenko


我不是传染病的专家,但传染病也是病,什么人容易得,得了以后怎么办,多多少少还是知道的。传染病的重点还是在防,防这个字的学问很大,物理上看到的防不是真正的防,如大铁门把人锁在家里,整个楼的人不许出不许入,大街上一个人没有。虽说是病毒防住了,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比病毒带来的后果还可怕。真正的防是科学与概率的融合。所谓科学就是戴口罩,保持人与人之间的适当距离,注意手卫生,不让病毒进入人的呼吸道;所谓概率就是防要按照大概率做,不要为了小概率而不惜代价,如给房间到处喷洒消毒剂,随意划定密接者,把一个呼吸道近距离接触的传染病,变成了方圆几里只要吸了空气就会传染的病。做到这些,它要求每一个人,包括普通民众懂得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识,不被人云亦云所迷惑。让专业的人参与到防控工作中,真正把“精准”这两个字用到刀刃上。而不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虽然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减弱了,但一个时期以来新冠疫情在许多人的心理留下的各种莫名其妙的后遗症依然会存在,不会随着病毒致病性的降低而马上减弱。对于今后防疫政策的调整,许多人还会水土不服,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医疗资源是不是能游刃有余应付有可能增多的新冠病毒阳性人群也是未知。随之而来,核酸检测少了,会不会抗原检测泛滥成灾?这些方方面面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给未来新冠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所以早做防备,抓住重点,做好顶层设计,由专业的人管理专业的事,一步一个脚印,随时纠偏。相信只要秉承人的生命至上,而不是把获取各种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让人类不再惧怕新冠病毒,做到游刃有余与之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