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冠疫情已经3年了,虽说它是一个传染病,但每一个人都是易感者,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传染病的历史有几千年,人类对传染病的认知也是从迷信、盲从、彷徨、犹豫,到理性,追求科学。理应人类现在再遇到传染病,可以不慌不忙,从容应对。可结果不是这样,每一次传染病对人类都是一场遭遇战,再远的不说,就说近一点的,如西班牙大流感、美国的艾滋病、非洲的埃博拉等。早期是技术不行,不能尽早发现病原微生物,等疾病泛滥成灾了,才去收拾残局。现在技术过关了,在第一时间就可以锁定致病微生物,这次新冠疫情就是。可在怎么防,如何治上,还是举步维艰。一个人一个看法,一个部门一个主意,可以说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近代传染病不是技术的错了,是人在技术的解读上出现了水土不服。


Pexels © Laura James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许多肿瘤疾病都攻克了,为什么一到古老的传染病就容易出现变数?我的理解,其一病原微生物是一个原因,发现它因为有科技的手段不难了,但掌握它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其二有效的治疗手段在短期内不好找,药物也好,疫苗也好均是如此。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传染病是公共卫生事件,人人都牵扯。对待传染病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所以人人都举足轻重,要是不能上下一盘棋,防就会漏洞百出。分析来分析去,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最大的区别,非传染病在于治好病,而传染病在于管好人。


治好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相比于管好人,还是难度低了许多。早发的新冠病毒致病力强,重病人多,死亡率较高,但终究受累的人群还是少,时间短,通过协调医疗资源,集中优势打歼灭战,严防死守,这个坎算是迈过去了。现在的病毒为了长久的生存,发生了变异,结果是:毒力减弱,致死率低,可传染性却大大增加。如果继续用严防死守的抗疫方式,得不偿失。经过权衡,防疫政策做出调整,放弃人人核酸检测。这样一来,健康人群被感染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有的专家预测,大比例的人口最后有可能都会被感染。3年来疫情起起伏伏,人类也跟着防这个字坐着过山车,忽而紧张,忽而放松。刚才谈到,治病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人的掌控上,是不是能观点统一,步调一致。


面对此时此刻的疫情形势,有喜有忧,喜的是:无症状和轻症病人占了90%以上,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远没有那么大;疫情防控的策略改变了,每个人有了自由的活动空间,无拘无束是人类的本能。忧的是:新冠病毒感染现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大概率,不管得什么病,对人都不是一个好的感受,所以怕感染的心理比之前更真实了。实际人这一辈会经历许多事情,经历与成长相关,人在不同的经历中,促成了成长的独特性。吃苦的经历,让人成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经历,让人扶不上墙。而这3年的新冠疫情,让每个人都有了趋同的经历。这个经历不是人人所爱,可它却并不寻常。相信不同的人都会在这相同的经历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成长。


对待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众人眼里的好,并不见得是真正的好;同理,众人眼里的差,并不见得都是一无是处。只要地球不爆炸,人类没有过不去的坎,对新冠疫情也是如此。现在人们对新冠疫情看法不一,正面的有,负面的也不少,但要从对新冠疫情的满腹牢骚中,找到人类今后要获取的经验,无疑会在今后遇到类似这样不招人待见的事,会做得更从容、更有理性、代价会趋于合理。也就是;吃一堑,长一智。新冠疫情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呢?


一、遇事,要动脑。不管看似简单,还是复杂的事情,不要轻易下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新冠疫情变数太多,专家不要把话说满。普通人也不要专拣自己喜欢的话去听,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要质疑为什么?


二、人对自然的认知,不是只有数据。虽然传染病是古老的病,但每一次传染病都不是传统传染病的重复。出现在人面前的微生物,此一时彼一时,永远不是一个面孔。如果只孤立看数据,不看历史,不注重经验,不加分析,就会教条,就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被数据带偏了方向。


三、中庸思维。遇到一个新事物,不做事不行,做事太过也不行。新冠疫情就是一个新事物,在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佐证下,消极抵抗不行,积极过火也出问题。边走边看,没有把握,就采取中庸态度。


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新发的新冠疫情更是如此。其实专业的人都未必能把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事情说明白,更何况外行人了。用外行人除了添乱,要不就把事情搞砸。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不是让不专业的人,也凑专业人的热闹。


五、不要对人吹毛求疵。人与微生物过招,没有绝对的胜算。人在地球的时间,没有微生物长,谁是主?谁是客?还不好说。所以,即使专家也是普通人,面对疫情,不会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不要一会把人捧上天,一会又把人说的一钱不值。错了就错了,在新冠疫情前是要有代价的,吃一堑,长一智。


六、管好自己。新冠疫情,人人有责,不要把它看作是政府和医生的事。从戴口罩,养成好的健康习惯,到遵守防控政策,每一步都不能少。因为传染病与非传染病不同,非传染病,是个人行为;传染病是集体行为,一个人的疏忽,可以导致连锁反应。如果把新冠疫情防控看作一个链条的化,每一个人都是其中一环。


七、情绪主宰思维。疫情对每一个人都会有影响,或感染或隔离,都不是好的体验,体验不好,情绪就不佳。负面情绪就会主导思维不客观、不理智,怨天忧人,行为失控。人在压力下,管好情绪是一种能力,也是人走向成熟的表现。所以,人要锻炼自己的大心脏,要有宰相肚子里能乘船的气度。越是在疫情模糊不定的时候,越是要有乐观向上的好情绪。


八、权衡利与弊。对疫情实施的方法,说起来很容易,隔离病人,阻断与病人有关的传播途径。但要做好,就不是说说而已,它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方方面面的支撑和缜密的统筹。就拿做核酸,人人都做对于诊断新冠病毒感染,早期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当然很好,教科书也是这么写的,但是花费的代价要很大。疫情初期,重病人多,疫情的走势不明朗,核酸能做就做,人能隔离就隔离。现在新冠病毒致病力下降,导致感染的死亡率很低,即使得了感染,吃点药,休息休息也就痊愈了。所以在利弊关系的权衡下,做出了新的防控措施。


九、按概率出牌。如果对概率来定义,它是对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还是小的度量。在临床医学中,常常通过临床经验或科学论证,来判断有些症状在某个疾病中出现的频次,频次高,就是概率大;频次低,就是概率小。如流感,出现发热的概率就高;而感冒出现的概率就低。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就离不开概率来做决定,疫情初期,重症病例出现概率高的时候,就对新冠病毒感染,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现在以无症状和轻型病例为主,自然就不必要对新冠病毒的感染再大张旗鼓地管控了。所以病情发生的概率不同,决定了疫情防控的级别。


十、做事利己也要利他。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人性的使然,无可厚非。但光利己,不考虑其他人,在疫情期间非常不可取。比如拿戴口罩做个例子,确实许多人不习惯戴口罩,所以在公共场所,包括商场、电梯间,就不戴口罩。如果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强,一方不戴口罩,特别是在密闭的空间,很容易造成其他人的感染。再比如说,今天对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采取居家自我管理,退了热,还没有到抗原转阴,就到公共场所活动,自己倒是有了抗体免疫,但对还没有被感染的人就是不负责人的态度了。让人人都大公无私,不现实,但做事不伤害到别人应该是底线。


十一、切忌盲从。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后,可能会面临感染的机会增加,有些人为此备了一些发烧药。没想到由此引发了众人的囤药潮,药店的发烧药卖的断了货。为了能买到退烧药,人们在医院的门诊排起了长队。盲从害死人,除了引发不必要的恐慌,还会因为不必要的聚集,带来感染的高发。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特殊性,学会判断什么时候要一切行动听指挥,什么时候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是一个成年人的标准。


十二、诚实不说谎。以前有核酸,有大数据,这样可以通过外力对人的行为管控。以后抗原自己查,有无发烧、呼吸道症状只有自己心理有数。虽然新冠病毒的毒力弱,但还是传染病,还要居家隔离。不要明知感染了,还不注意防护,让别人蒙在鼓里。在疫情期间,最怕说谎,善意的谎言也不要说。


十三、先科学,再普及。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数增多,为了给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轻症居家治疗的科普知识,一下子各式各样的科普铺天盖地而来,当然科普的渠道越多越好,确实老百姓的盲点太多。但宣传科普知识,先要科学,要有证据,要有出处,不要把小概率的事当科普来讲,不要给老百姓越说越糊涂,越讲越复杂。在科学的基础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通俗化,进而家喻户晓。


十四、抵抗力是王道,不能临时抱佛脚。传染病就是身体的抵抗力和外来微生物的博弈,没有抵抗力,微生物就会长驱直入;有了抵抗力,就是给微生物设置了层层路障,想要轻易进到人体,不是那么容易。抵抗力来自哪?一动、一静,加动静结合。一动就是运动,一静就是睡眠,动静结合就是坐下来把饭吃好。这是一个半年以上的功夫,时间短就是花架子。


十五、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止华山一条道。面对疫情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想更多的办法。只盯着一件事,就会把自己逼在悬崖边上。比如诊断新冠病毒感染,眼里只有核酸,无形中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忘了流行病学史对传染病的诊断意义更加重要;发烧只想到医生,医院的发烧门诊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受到了挤兑。忘了多饮水,休息,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开处方。


十六、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对传染病理想的处理模式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但要是把传染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加清楚,还不是一件心急的事。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就需要时间去观察、去分析、去行动、去纠偏、去总结。


十七、病毒也不是一无是处。人类不要满脑子都是病毒跟人过意不去,给人带来了危害,所以,把它们斩尽杀绝才痛快。要想一想病毒能在自然界存在就有其合理性;病毒能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就表明病毒的公正,不看人下菜碟;病毒能不断地变异,就验证了适者生存与人类共生的良好初衷。所以,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得饶人处且饶人。


十八、过于关注一件事,心态就会失衡。这三年从微信圈里就可以看出,每当新冠疫情在刷屏,就是人心态失衡的时候。如果在大千世界里,不管是什么事,都集中的一件事上关注,而且持续不降温,不一定是好事。人需要世界五颜六色,需要生活丰富多彩。对新冠疫情的许多误判,与人的专注力太高有关。喜欢的事可以多上些心,不喜欢的事点到为止。


十九、高大上的技术未必成就高大上的事。现在科技发展了,物质基础今非昔比了,确实给人类在方方面面带来许多获益。但在疫情面前,不可控因素太多,太复杂,与病毒之间,与人之间,与观念之间,与是与非之间等等,都不是高大上技术的菜。如果靠技术,如核酸、药物、疫苗等,要把病毒控制的服服帖帖,不是短时间的事。不要太迷信高大上的技术。技术与人,还是要看人。


二十、无知不要无畏。任何人都有短板,同时要认识到人的短板就是失败的突破口。无知的潜台词就是短板,无知者无畏,在疫情期间不适用,损失太大。所以要想在疫情中不付出太大的代价,就是补短板。补短板就是通过读书,学习获取知识。疫情方面的知识很多,从科普到专业,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的可学。无畏是一种好品质,前提是有智慧,有知识,有头脑。


新冠疫情还没有结束,新采取的疫情防控策略,还没有让大家彻底适应,未知的变数仍然存在,还不可掉以轻心。但不管如何,防控的主旨和大框架不会变。3年的新冠疫情得来的经验,有成功,有失误,但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也不会再有机会复制,不要白白地让时间把它冲走、冲淡。谈了个人20条体会,不算多,也不算少,20这个字好记。就是想让每一个人都打起12分精神来,做自己抗疫的责任人。战斗还在继续,没有中途退场和休息的理由,每一个人通过这次不寻常的抗疫经历,再找找差距、看看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与新冠病毒一起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