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是指身体疲劳、懈怠、精神状态不好、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


导致倦怠的原因有躯体因素和心理因素两种。我们这里说的主要是心理因素引发的倦怠。医学倦怠就是发生在医务人员身上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一词是1974年由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费登伯格首先提出来,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也就是说有工作,就会有职业倦怠。但不同的工作发生职业倦怠的程度是不同的,费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最容易在助人的行业中出现,它包括了医学和教育行业。因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情感的耗竭,情感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医学涉及到医患,教育涉及到师生,导致这些职业人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没有活力,缺乏热情。所以一旦医务人员出现了职业倦怠,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对病人情感的关注都会大打折扣。


Luis Melendez © Unsplash


医学的着眼点看似疾病,实际是得病的人,因为疾病的一切痛苦和得病后的心理恐惧都是通过人的思想,人的情绪表现出来。疾病无情无感,它是病理的,即使怠慢一些,它也是无动于衷。可病人是敏感的、脆弱的、多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得病就等于被负面情绪所包围,要想逃离负面情绪不仅是药物、手术刀,还有医者的关爱、守护、陪伴和共情。也就是说需要每一位医务人员站在人学的角度,对病人施予仁心仁爱。当然这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一是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二是在医德修养上不要有丝毫的偏差。但医务人员也是人,是人就有情绪;是人就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是人就会陷入成功与失败的纠结中,也就是每一名医务人员都会有出现职业倦怠的可能性。


既然医学倦怠会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后果,而作为医务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概率又比较大,如何权衡这一对矛盾,尽量减少医学倦怠的出现,或者尽快摆脱医学倦怠,就成了当下要面对以及寻得方法要解决的话题。


一、兴趣第一,谋生第二。要想做好任何一项工作,前提是要有兴趣,有兴趣就有热情,有热情就有动力,有动力就肯钻研,肯钻研成功的概率就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兴趣是倦怠的敌人。


二、潜质比能力更重要。医学不是纯科学,是关乎人的艺术,所以医者不仅只在智商上博弈,更要有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大爱、善良、责任、悲悯、担当的潜质。


三、广博的知识。医学的人学属性,需要在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要了解哲学、伦理学、文学、音乐等诸多学科,可以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更广阔的视野,多维度的视角解读医学。


四、不断的思考,不停歇的反思。临床诊病治病需要福尔摩斯般的缜密思考,这是职业的属性。医学有成功有失败,有科学有经验,是对是错不能完全用公式,更多的时候需要有人性的反思。


五、有团队的精神,包容的心态。医学不是单打独斗,医学的成功归结于集体,个人永远是其中的一个棋子。要记住:有福同享,有苦同担。


六、医学没有天花板,学无止境。医学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如同张孝骞所说:对待每一个病人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一位医者都在学习的路上,不存在躺平。


七、用情看病,真心换真心。医学不是都在比拼技术,可以说疾病与技术,疾病最终是胜利者。但医者仁心换来的一定是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爱与爱是可以传递的,就像物理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你给了他多大的力,他也同样回报你多大的力。


八、尽力,但不透支。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需要全力以赴,也就是尽力。只要尽力,不管结果如何就不后悔。如果超出能力范围,包括水平,身体,情感,最后的结果就是精神崩溃,得不偿失。


九、不追求完美,用利弊说话。真实的世界不存在完美,完美只在想象中。医学用利弊说话,利大于弊就可以做,不管它是否完美。


十、学会情绪的管理。要给负面情绪有释放的空间,人的成功不取决于能力的高低,而是在于情绪的把控。一旦出现情绪的问题,就要放下手中的一切进行调整,不要因小失大,情绪是大,其他是小。


十一、践行叙事医学。叙事医学让医者从重复性的技术工作中走出来,站在人学的立场上,用不同的视角,审视疾病的痛苦和生命的意义。如果说看病是一个技术活,关乎的是熟能生巧;那么看人就是折射了有一天医务人员自己成为病人的时候,需要感同身受体验到什么是关爱?什么是陪伴?一旦职业反思到了关乎人性的爱,这个职业的从业者就有了精神上的支撑,就赋予了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意义。


十二、养成运动的好习惯。运动看似与体能相关,其实运动可以缓解精神上的压力。好的运动习惯,可以使人精神饱满,心情愉悦,促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医务人员有了好的运动习惯,就可以摆脱工作带来的焦躁、压抑等不良的情绪。


十三、不攀比,确立个性化的目标。临床医学需要科学与经验的融合,谈到经验没有一致的标准,与人的能力大小有关。但每一个人都有其优势和短板,如果拿自己的短板与别人的优势去比较,就会有挫折感,心态就会失衡。所以做好自己,以自己的能力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就不会失去成就感。


十四、学会享受精神上的奖励。人都需要被认可,认可的方式多种多样,物质的,名誉的,也有精神的。人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奖励,这也是人之常情。除此之外,临床医学中来自病人和家属发自内心的感激,同行的认可也是一种褒奖,有时这种精神上的奖励会让心情更愉悦,价值感更高。


十五、与志趣相投,积极向上的朋友圈相处。医学是涉及到人的关系学,医生与病人,医生与同事,医生与社会等等。因为工作,医生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是身不由己。但在工作之外,医生是可以选择相同的价值观和具有正能量的朋友圈。环境可以影响人,也可以改变人,特别是人的意识形态。


十六、多读对思想有启迪的经典。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读大家的书还可以增长智慧。罗素在论人生对智慧做了解读:“我认为智慧由几种因素促成。在这些因素之中,我得将均衡感放在首位:即考虑一个问题中的所有重要因素,又能恰如其分地掂量其中每一个因素的那种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比以往更加困难,因为这要求各种专门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比过去更为广博和复杂。例如,你在从事医学科学的研究。这项工作不容易,很可能耗尽你所有的脑力。你没有时间考虑,你的发明或创造会在医学领域之外产生什么后果。让我们这么说吧,正如现代医学已获得成功,你成功地大大降低了婴儿死亡率,这不但在欧美如此,在亚非拉地区也一样。可是这却导致了完全意外的后果:它使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地区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生活水准降低。”


当然解决医学倦怠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而且每一个人受医学倦怠的困扰也各不相同,有轻有重。但不管如何,医学倦怠的出现,都给我们拉响了一个警报,不能放任不管,不可随波逐流。否则就会把职业生涯毁于一旦。


医学倦怠始于工作中情感的耗竭,走出倦怠也就需要以工作为目标,从心理,精神,思想入手。与掌握医学技术不同,培养兴趣,唤起激情,重拾快乐,需要使整个身心都要做一个深刻的反思和调整。它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但只要面对、坚持、放下,就一定会看到摆脱医学倦怠的曙光,进而走出倦怠的泥潭。罗素说过:始终如一的目标不足以使人生快乐,但它几乎是快乐人生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始终如一的目标则主要体现在工作中。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