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626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医疗革命。


经历了50年的时间积淀,很多老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乡村医生,对“626指示”仍然倍感亲切。亲身经历这场运动的赵成军医生已到了古稀之年,他还保留着对这场运动的鲜活记忆……


古稀之年的赵成军医生——新民市大红旗沙岗子村赵成军卫生室


赵医生表示,“626指示”实际上是毛主席关于医学教育、医疗改革等问题的一段谈话。“赤脚医生”、“民办教师”都是这个时期的新生事物。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后,“赤脚医生”这个名词迅速走红,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文革期间,为了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经过短暂培训,农村稍有文化的赤脚医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靠“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服务乡民。




赵医生也是在这个契机下,在“半医半农赤脚医生学习班”学习了6个月,工作不到半年,随后到沈阳卫校进修了一年。1971年回到当地合作医疗站工作,这一干就是40多年。


他同时担任起村里的“接生员”工作,由于一次为“臀足位”胎儿接生,依靠人工呼吸等专业技能将窒息、面青的胎儿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从此,赵医生就在十里八乡出了名。不论什么样的天气,不论在哪里,不论何时,只要有需要,赵医生会克服种种困难,为乡民提供最快捷的医疗服务。对于自己医治不了的患者,赵医生虽到了古稀之年,仍积极学习互联网,利用渔歌医疗分级诊疗平台,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让乡民接受更好的诊治。


从话语中,小编还能感受到这位老一代医务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热情和自豪。不论是从前的“赤脚医生”,还是现在的“乡村医生”,不论称谓如何演变,他们仍然不忘初心,用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亦医亦友,中国的医疗事业太需要这种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儿”了。


赵医生表示,我们做村医的,没什么高精尖的专业技术和医疗水平,只会默默地守护着乡民的健康。或许这就是乡村医生存在的价值,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