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我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与此同时,也承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一些疾病。
想必已经听说过“空调病”、“鼠标手”、“手机手”……,可是您了解“冰箱病”么?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什么是冰箱病?
“冰箱病”是指人吃了存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引起腹泻或是肠胃疾病的不良反应。比如说冰箱病引发的头疼症状,夏天刚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食品温度一般在-6℃以下,而口腔温度在37℃左右,两者温差悬殊。若快速进食,可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痉挛,产生头晕、头痛、恶心等的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引发冰箱肠炎和胃炎等。
我们如何才能预防冰箱病呢?
一般蔬果表面都有一层蜡质,具有保护其不受微生物侵害的作用。蔬果在清洗后,尤其是用洗涤剂清洗干净后,其表面的蜡质层会遭到破坏,细菌很容易进入蔬果内部,导致蔬果变质腐烂。
食物存储有讲究
食物不能摆放过多,与冰箱壁之间要留有空隙,便于空气流通;生熟食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一般熟食品在上,生食品在下。冷藏室的温度上低下高,因此鱼、肉等动物性食品宜放在上面,而水果、蔬菜等放在下面。冷冻柜内,冷饮等直接入口的食品放在上层,冻鱼冻肉则放在下层。
存储时间有限制
肉类生品冷藏时间一般为1~2天,瓜果、蔬菜为3~5天。鸡蛋在冰箱里最多冷藏15天,蛋壳脏要先擦拭,但不要用水洗。绿叶蔬菜冷藏5天后,即使没变色,最好也不要吃。冷冻柜内,鱼肉存放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个月。如果肉冻得发黄,说明脂肪已经被氧化,最好丢弃。
刚取出的食品别急着吃
人的胃肠温度一般在36℃左右,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只有2℃~8℃,肠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骤然收缩变细,血流量减少,胃肠道消化液也停止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容易发生痉挛性腹痛。所以,从冰箱内取出的、不再加热的食品,宜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食用。老人、小孩、慢性胃病、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应特别小心,注意慎食或少食过冷食品。
食物解冻后不能再放入冰箱
冷冻食品(如鸡、鸭、鱼和各种肉类)一经解冻,原来已经休眠的细菌和酶的活力迅速恢复,很快引起肉的变质,还能产生有毒物质。最好将买回的新鲜食品分割袋装后放入冷冻柜,保证每袋食品取出后一次性吃完。这虽然有些麻烦,但避免了解冻食品重新放回冰箱,可确保食品卫生和饮食安全。
定期消毒
夏季最好每周对冰箱清洗一次,除菌、消毒。除常规部位外,更需注重用冰箱专用消毒剂对冰箱内部的滴水槽、隔板槽等死角喷洒消毒。冰箱内壁、死角喷雾完成后,应将冰箱门关闭5~10分钟,让消毒剂充分杀菌,最后用抹布擦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