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总有些食物面临超过保质期的尴尬:扔了可惜;不扔,又怕吃出问题。那么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到底能不能吃呢?



1.什么是食品保质期?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标准规定,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保质期由厂家根据生产的食品特性、加速实验或测试结果进行确定,相当于企业针对产品对消费者给出的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证,可以放心食用。


2.过保质期食品能不能吃?
保质期是厂家向消费者作出的保证,保证在标注时间内产品的质量是最佳的,但并不意味着过了时限,产品就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如果色、香、味没有改变,仍然可以食用。


3.保质期内的食品就一定安全吗?
食品的保质期和贮存条件息息相关。应该冷藏的食品,如果在常温条件下保存或销售,保质期一定会大打折扣,比如酸奶。如果食品包装破损,空气进入发生氧化,即使没到保质期,食品也有可能变质,比如一些密封包装的食品。此外,超市中冰柜往往是开口的,直接与室温空气接触,再加上不时有消费者翻动挑选,导致冷藏和冷冻食品往往不能按照包装上标注的冷藏温度储藏和销售,直接后果就是提前过期。因此,购买这类食品时,最好买最新出厂的,同时也要留意食品包装上的最佳储藏条件。


4.保质期越长,添加防腐剂就越多?
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某些食品的保质期长短和防腐剂多少没有必然关系,并不一定是保质期越长,添加防腐剂就越多。
食品的保质期长短是由食品自身特质、食品的包装类型和食品的生产工艺来决定的,很多食品都可以实现无防腐剂保鲜。蜂蜜、泡菜、醋、白酒等食品,食材本身就对生物菌群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大大延长了自身的保存时间;罐头、罐装饮料等食品,通过真空、密封、杀等现代食品科学技术,同样可以实现无防腐剂长期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