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邹市明妻子冉莹颖不小心被自家狗狗咬伤,遭到医院护士的无礼怠慢,发微博指责医院的冷漠行为。



冉莹颖在微博表示:谢谢大家的关心,很感动!可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困得不行的眼睛挂着某医院急诊说:我被狗咬了,不好意思,想打个疫苗…接下来,除了遇到医生和蔼的态度外,都是护士小姐们声贝高八度的自我聊天和不理不睬,不屑和无礼,前台分诊接待的冷漠不礼貌…别的,什么没有…只剩下高额的就诊费和无情的眼神……此刻,我只想说:就算我嗝屁,这钱我渴望我想给的人,而不是那些闲手好闲,攀岩附势…此条微博在发布后很快就删除了。


随后,身在美国的邹市明十分气愤。提供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晒出了就诊费发票:



此举一出,微博评论区就沸腾了,遭到网友的吐槽,网友观点大致总结如下:


1、根据收费情况,百分百是私立医院。如果是私立医院请说明,这锅公立医院不背。

2、没有开药没有做检查。请把你的清单发出来,发个发票是啥意思?医院有药品清单还有检查清单。没开药,没检查,你冤大头给人家1850?

3、既然说生命更重要,为何被狗咬伤后“忙完工作”才去医院看急诊?就说明她不是急诊病人,按理她就挂不了急诊的号。急诊是救急紧急病人的,不是给白天上班,晚上来看病打针的普通病人。

4、作为公众人物利用自己的关注度为自己维权也无可厚非,但是对当前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本就紧张的情况下火上添油就不对了。请问哪家公立医院能开出这种增值税发票?维权也请说明具体情况,不要随意导向本就混乱恶劣的社会舆论。享受明星光环和其带来的丰厚利益,也请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5、医生没下医嘱护士没办法执行,护士没接到医嘱,夜班工作做完了聊聊天很正常,人不是机器,没有那么程序化。


9月29日一早,邹市明在微博发文再次回应此事。



作为围观群众,不了解当时情况且不妄加评论,但是从这个事件不难看出,患者确实存在对“急诊”的认识误区,究竟什么样的人该看急诊?还需加强这方面的科普。


我国各大医院都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在拥挤的急诊室,有危急重症患者、有慢性病患者、有开药量血压的患者、也有表情狰狞疼痛难忍的患者……有时该看急诊的病人没有来,不该需要在急诊就诊的病人却来了不少。据统计,每天真正需要在急诊抢救的病例不到急诊就诊病人的10%。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医生在“什么样的人需要看急诊”一文中曾表示,由于人们对医疗知识的欠缺,对就医观念的不同理解,对生命比钱重要,还是钱比生命重要的思维的错位,往往导致人们不知道什么样的人需要看急诊。


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急诊的工作程序决定了急诊医生的眼里,病人不是按老少划分、不是按男女划分,也不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讲究先来后到,更不是按谁有钱没钱划分。而是:


1、按生命垂危即频临要死,如心肺复苏后的病人、晚期癌症病人等;

2、病情处在危重,某些生命体征已不稳定,如急性心衰的病人、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糖尿病酮症昏迷的病人等;

3、此时此刻生命体征平稳,但随时体内会有一颗定时炸弹被引爆,如肺栓塞的病人、主动脉夹层的病人等;

4、最后是那些症状不严重,没有什么生命危险的疾病,如急性胃炎的病人,普通感冒的病人等。


我们都希望拥有一个健康和谐的就医环境,都希望遇到一个和蔼耐心的医生,不妨从自身做起,让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读读下面这些文章,不论是医护还是患者,或许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什么样的人需要看急诊

我对急诊医生思维的一点考虑

对急诊医生这个职业的思考

我对如何选择就医的一点想法




我们希望在加大急诊科普的同时,医护人员也做好解释和沟通,少一点误会,多一点相互理解。记住100年前的医生,特鲁多所说过的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赵斌: 主任医师

科室:急诊科

专长:危重症疾病的救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呼吸衰竭、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的治疗。

个人简介: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分配到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呼吸内科专业,200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4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急诊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市急诊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中国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杂志编委、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签定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点击进入:赵斌医生渔歌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