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急性期死亡率高达30%-40%,幸存者中也大多数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倘若患者与家人能够识别脑溢血早期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及时就医,可以极大减少脑溢血死亡率,增加患者康复可能。


那脑溢血都有哪些信号呢?详情请点击《为了自己,为了家人 请熟记脑溢血发生前的10个信号》


Photo by Jesse Orrico on Unsplash


发现有脑溢血症状或因脑溢血突发昏迷该怎么办呢?

一、保持镇静,立即将患者平卧,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呕吐物吸入气管。

二、松开患者的衣领和腰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天冷时注意保暖,天热时注意降温。

三、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鼾声,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用手帕或者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并轻轻往外拉。

四、可用冷毛巾敷在患者头部,血管遇冷收缩,可以减少出血量。

五、在患者病情稳定送往医院的途中,车辆因尽量平稳行驶,以减少颠簸震动;同时将患者头部稍稍抬高,与地面保持20度角,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在医院诊断确定是脑溢血之后,严重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轻微者进行保守治疗,不管是手术后还是保守治疗,都需要卧床,这时应该如何护理呢?

1.脑出血抢救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翻身应保护头部,动作轻柔,以免加重出血,抬高床头15~30度,促进脑部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头部可轻轻左右转动,但不能抬高,四肢每2小时小幅度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不能自行下床大小便,避免用力,以免再次发生脑出血。

2.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硬化诱发的,所以还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以防血压波动加重病情。

3.脑出血患者需要一个安静而舒适的休养环境,所以在发病2周内,最好要少探望患者,这样可以让患者保持稳定、平和的情绪,避免再次出血。

4.脑出血病程中患者会出现头疼,疼感因人而异,可表现为胀痛、刺痛、剧烈疼痛等,头痛是脑出血发病初期最常见的症状,大家不用紧张,可适当为患者按摩头部,减轻疼痛。

5.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褥疮,每日用温水擦拭,每2h翻身拍背1次,按摩骨突及受压处,预防褥疮。尤其是老年人,长期卧床还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应多给他们翻身和拍背,使痰液咳出。

6.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助于脑出血治愈,护理脑出血病人,可以给予天然抗凝与被动脂食物、富含精氨酸等补肾填精的食物、富含叶酸的食物,注意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果和多喝开水。

7.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意识等变化。根据病情进行脑科监护,直至病情稳定为止。若血压升高,脉搏减慢甚至呕吐,则为颅压升高表现,密切注意神志、瞳孔变化,立即报告医生,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防止脑疝发生。

8.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保持皮肤卫生,尤应注意眼角膜、外阴及臀部清洁。



出院后患者脑溢血患者在生活中仍然需要注意:

1.避免情绪激动,去除不安、恐惧、愤怒、忧虑等不利因素,保持心情舒畅。

2.饮食清淡,多吃含水份、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3.避免重体力劳动,坚持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适当的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4.康复训练过程艰苦而漫长需要信心、耐心、恒心,在康复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定期测量血压,复查病情,及时治疗可能并存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等。

每个脑溢血患者身体情况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在具体应咨询主治医生建议。患者家属应注意如何护理,患者也应对脑溢血有正确认识,不应轻视也不必过度恐惧。

脑溢血患者大多是因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长期控制不理想导致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对家庭有责任,对子女有责任,对父母有责任,对社会有责任。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早地来关注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以便能够承担起我们应该能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