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条、豆浆可谓是中国早餐界的“黄金搭档”。大家都知道油条是由面团发酵之后油炸制成的食品,原料简单,但是好吃不好吃、蓬松不蓬松,就要看膨松剂的效果了。不知何时开始大家认为油条和洗衣粉有了“亲密接触”。


Photo by Robin Stickel from Pexels


传统油条的做法是往面粉里加入明矾、小苏打等和成面团,再将面团拉条,最后油炸而成。


明矾又叫硫酸铝钾,是一种水解后呈酸性的复盐。而小苏打(碳酸氢钠)或者苏打(碳酸钠)经水解后呈碱性。这两个一酸一碱,一旦碰到就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而这个反应在低温下进行的很慢,但一遇到高温油炸就会迅速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高温还会使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促使面团中的水分汽化和淀粉糊化膨大,使油条更蓬松。另外,明矾的水解产物氢氧化铝还能吸附水中的杂质,形成絮状物矾花,使油条发脆。


洗衣粉油条,指的就是用洗衣粉充当面团膨松剂的油条。洗过衣服的人都知道,洗衣粉的起泡能力良好,但是只要一高温油炸,加入洗衣粉的油条就变得跟木棍一样,轻轻一碰就会折断,断面是一个大气孔,没有网状结构,而且还会有洗衣粉的味道。这样的油条估计没人爱吃,而且能轻松辨别出来。更主要的是常用的食品膨化剂价格低廉,没有必要选择洗衣粉来替代,相信商家也不会这么无脑吧。


不过,国家早就意识到长期摄入明矾和铝元素的危害,现在市面上的油条大多采用的是无铝膨松剂,明矾已经属于被淘汰的膨松剂。